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免疫球蛋白E (immunoglobulin E,IgE)的致敏性检测是诊断过敏性疾病的基础,也是管理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原规避、药物治疗及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关键。2020年,世界过敏组织(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WAO)发表了关于IgE介导过敏反应诊断方法(包括体内检测和体外检测)的立场文件。本文旨在解读该文件中的体内检测部分,详细介绍了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和皮内试验(intradermal test,IDT)的适应证、技术操作要求、结果判定和解读,比较了两种皮肤试验的优缺点,并对个别问题进行了补充说明,以便于理解。

  • 标签: 免疫球蛋白E 过敏 体内检测 皮肤点刺试验 皮内试验
  • 简介:摘要2020年世界过敏组织发布了关于免疫球蛋白E (IgE)介导过敏反应诊断及检测方法的立场文件,对最常用的体内和体外检测进行了新的全面评估。本文就体外检测部分进行重点解读,主要介绍血清总IgE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3种试验方法,旨在帮助医务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立场文件,进一步了解过敏反应相关的检测方法,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免疫球蛋白E 过敏 体外检测 检测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0~5岁儿童IgE介导牛奶蛋白过敏(CMPA)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变态反应科确诊为IgE介导0~5岁CMPA的106例患儿资料。完善患儿外周血常规、血清总IgE、牛奶特异性IgE、新鲜牛奶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PT)及牛奶蛋白组分检测等检查,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严重过敏反应,采用秩和检验、χ²检验进行临床特征差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06例CMPA患儿中男67例、女39例。首次就诊年龄为15(8,34)月龄,≤1岁42例、>1~<3岁39例,≥3岁25例,发病年龄为6(5,8)月龄。患儿中进食牛奶或其制品后出现过敏95例(89.6%),皮肤接触时出现过敏42例(39.6%),在哺后出现过敏11例(10.4%);进食牛奶或奶制品时间为45(1,120)min、皮肤接触途径时间为10(5,30)min、母乳喂养途径出现症状时间为121(61,180)min,3种不同途径暴露后过敏症状出现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1,P<0.001)。临床表现以皮肤症状(100例,94.3%)最常见,其余依次为消化道症状(20例,18.9%),呼吸道症状(16例,15.1%),很少表现神经症状(1例,0.9%)。24例(22.6%)患儿既往至少发生过1次牛奶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伴其他食物过敏87例(82.1%),曾患湿疹94例(88.7%)、鼻炎57例(53.8%)、喘息23例(21.7%)。患儿总IgE水平为191.01(64.71,506.80)kU/L,牛奶特异性IgE水平为3.03(1.11,15.24)kU/L,SPT风团最长直径为8.2(4.0,12.0)mm,过敏原组分检测结果示77例(81.9%)至少存在酪蛋白、α乳清蛋白、β乳球蛋白、牛血清白蛋白组分中1项致敏。牛奶特异性IgE Ⅳ~Ⅵ级的患儿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高于0~Ⅲ级的患儿[57.7%(15/26)比12.5%(10/80),OR=9.545,95%CI 3.435~26.523];牛奶SPT≥+++的患儿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高于≤++的患儿[34.4%(11/32)比11.5%(3/26),OR=4.016,95%CI 0.983~16.400];α乳清蛋白阳性的CMPA患儿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高于阴性[34.2%(13/38)比14.3%(8/56),χ²=1.23,P=0.042]。结论儿童CMPA发病年龄小,以皮肤症状为主要表现。多数患儿有1种以上蛋白组分致敏;SPT、牛奶及其组分特异性IgE检测对CMPA的诊断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高度致敏者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 标签: 儿童 食物过敏 牛奶
  • 简介:患者男,66岁,因胆囊癌并胰头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于2001年2月27日入院.因病情已失去手术时机,故入院后予清开灵及中药疏肝利胆活血祛瘀治疗.后因患者腹痛较重,予吗啡止痛,第1次吗啡10mg,im后约20min,患者觉周身皮肤瘙痒,并且下肢出现散在红色粟粒样丘疹、约5h后丘疹及瘙痒逐渐消失.因吗啡肌注后疼痛逐渐减轻,故继续给予吗啡镇痛.第2次肌注吗啡后同样出现丘疹和瘙痒,程度较第1次略重,丘疹主要分布在下肢及胸腹部,怀疑是药物过敏,予扑尔敏8mg口服后逐渐缓解.为验证确属吗啡过敏,除外其他因素,翌日予美施康定(硫酸吗啡控释片)30mg口服,结果同样出现丘疹和瘙痒.

  • 标签: 吗啡 镇痛药 过敏反应 癌性疼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物过敏反应机制。方法对64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和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食物特异性IgG和IgE检测,血清总IgG和IgG亚型测定,通过饮食回避试验和激发试验确立食物过敏者,探讨食物过敏反应机制。结果①14例食物过敏者中有1例食物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为阳性且食物变应原特异性IgG检测和IgE检测一致,其余13例均仅为食物变应原特异性IgG检测结果阳性。②14例食物过敏者血清总IgG、IgG1、IgG2和IgG4平均浓度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IgG3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③14例食物过敏者血清总IgG、IgG1、IgG3平均浓度和特异性IgG检测阴性病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IgG2和IgG4与特异性IgG检测阴性病人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慢性食物过敏者中存在IgG介导的变态反应和IgG亚型的变化,由IgG介导的变态反应占主要地位,而由IgE介导的变态反应占次要地位。

  • 标签:
  • 简介:过敏反应是一种严重的,能危及生命的全身高敏反应。近年来麻醉相关的过敏反应发生率正在逐渐增加。这些反应大部分是免疫介导过敏反应IgE介导的)或者是直接刺激组胺释放导致的类过敏反应。本文综述了麻醉相关过敏反应的机制及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防。

  • 标签: 过敏反应 麻醉 肌松药 抗生素 肾上腺素
  • 简介:患者男,35岁,因受风寒后出现发热、咳嗽、咽痛2d,于2001年4月21日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收入院,体检:T38.5℃,P78次·min-1,R20次·min-1,BP135/75mmHg,咽部充血红肿,扁桃体Ⅰ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8次·min-1,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 标签: 林可霉素 过敏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 滴脉滴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欧连声
  • 学科: 医药卫生 > 儿科
  • 创建时间:2023-06-20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重庆黔江409000
  • 简介:严重性过敏,即IgE介导、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释放化学介质引起的速发、危及生命的超敏反应是一种危害生命的反应,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并且会影响到人体的许多器官,包括但不限于皮肤、呼吸、心脏、胃肠道。这种反应的特点在于,它会迅速的影响人体的器官功能,甚至会危害到生命。年龄越小,越容易患上严重的过敏性疾病,而食物过敏是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的最主要触发因素。在婴幼儿中,鸡蛋、牛奶、小麦或花生都是常见的过敏原。近年来,严重性过敏疾病的患儿人数也在增加,特别是在低龄儿童中。

  • 标签: 儿童;严重过敏反应
  • 简介:患者男,28岁.因口服鲁南贝特3d,面部、四肢水肿1天,于2002年10月15日就诊.询问病史,患者在外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给予鲁南贝特2片,tid,po.服药期间未合用其它药物.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于服药第3天,患者出现颜面部、手臂、腿部水肿,伴皮肤潮红,皮温较正常皮肤高,同时自感口唇麻木,遂来我队就诊.查体:T37.2℃,P88次·min-1,BP105/85mmHg(1mmHg=0.133kPa).患者一般情况尚可,颜面部及眼睑、耳廓、口唇中度水肿,全身皮肤可见不规则红色皮疹,不突出皮肤表面,皮肤划痕试验阳性,心、肺、腹未见异常.尿常规正常.

  • 标签: 鲁南贝特 过敏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 坐骨神经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药物的过敏反应对人体危害大,且发病率高,轻则产生药疹,重则发生过敏性休克,稍有不慎,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近几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出现,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有所上升[1]。因此,本文试从药物本身的化学活性及其质量、个人差异等方面进行粗浅分析。1 药物方面的原因1.1 药物代谢物本身的性质 过敏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由于大多数药物是小分子,系不完全抗原(半抗原)。当这些小分子药物被引入体后,药物和它的代谢物与体内大分子载体如蛋白质、多肽及多糖等发生不可逆结合,形成共价结合的全抗原或内源性的自身分子,在生产或存储过程中,通过聚合反应生成多价半抗原(高价分子过敏物质)而产生特异的抗体,有致敏作用。一般而言,药物本身多不易形成上述的不可逆结合,只有那些有化学活性的药物(例如青霉素、磺胺类和解热镇痛药等)的代谢产物才可与体内大分子载体形成这种结合。1.2 药物本身的质量 药物质量高,几无杂质越不易发生过敏反应,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这就造成同一种类不同批号的药物、同一种类不同厂家生产出的药品,有的易发生过敏,有的则不易发生。药物在分装过程中,生产条件(如温度、湿度、包装的密封度等)控制不严格都会影响药物的质量,造成不同批号的产品杂质含量不同。例如,青霉素易发生过敏反应的决定簇青霉唑基是在青霉素发酵过程中产生,如使成品中该杂质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就会降低。当然随着医药企业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认证,生产药品质量定会大力提高和保障有法。1.3 中药致敏 中药致敏引发的过敏反应报道较多,有金梅感冒片、金嗓子、双黄连、西黄丸、银黄口服液

  • 标签: 药物过敏 分析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