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是一种能量传感器,可通过调节线粒体氧化能力和底物利用、影响葡萄糖和脂肪酸转运等多种途径,调控细胞的能量代谢。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能量代谢紊乱是导致脑缺血再灌注后一系列继发性损伤的"导火索",包括氧化应激、酸中毒、细胞凋亡和兴奋性毒性等。AMPK通过调控细胞能量代谢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绝大部分病理生理学过程。文章就AMPK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AMP-活化蛋白激酶 信号转导
  • 简介:摘要抑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且抗抑郁治疗的疗效有限,因此研究抑郁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靶点至关重要。目前认为应激等危险因素作用后激活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与抑郁发生密切相关。其中p38通路是经典的炎性通路,c-Jun氨基末端激酶通路活化后可参与细胞凋亡,二者均可促进抑郁发生;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通路被认为具有抗细胞凋亡作用,因此在抗抑郁方面起重要作用。总之,抑郁发生与炎症反应导致的抑郁相关脑区细胞凋亡坏死有关,而MAPK通路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笔者现对MAPK通路与抑郁的关系及其可能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机制进行综述,旨在帮助同道进一步了解抑郁的发病机制,为寻求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思路借鉴。

  • 标签: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 抑郁 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TanⅡA)通过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途径对膀胱癌动物模型肿瘤增殖及肿瘤组织内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4~5周龄的雄性BALB/-nu裸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其中20只注射1×107/ml的T24细胞悬液,待肿瘤体积大于0.1 cm3,根据随机数表法对其进行分组干预,共分为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0只,另外10只裸鼠作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治疗组给予15 mg/kg的TanⅡA腹腔注射,均干预2周;开始干预后每天测量瘤体积1次,绘制肿瘤增殖曲线并在干预结束后将裸鼠处死后取0.1 g肿瘤组织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脱氧核糖核酸修复酶降解产物(Cleaved PARP)、细胞凋亡调控因子(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蛋白(bcl-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水平,采用卡方分析计数资料差异,LSD-t检验及方差检验分析组间或多组间数据差异。结果给药7 d后治疗组裸鼠瘤体积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5,P<0.01);3组小鼠组织中Caspase-3、Cleaved PARP、bax、bcl-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37、4.264、6.135、5.364,P<0.01);相较于模型组,治疗组小鼠组织中Caspase-3、bcl-2明显降低(0.54±0.10、0.56±0.12比0.87±0.12、0.88±0.19),Cleaved PARP、bax明显升高(0.94±0.21、0.79±0.13比0.65±0.12、0.32±0.08),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t=6.681、4.503、3.392、9.731,P<0.01);3组小鼠组织中p-p38 MAPK、p-ERK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46、3.216,P<0.05),相较于模型组,治疗组下小鼠组织中p-p38 MARK及p-ERK水平明显降低(0.61±0.11、0.54±0.11比0.87±0.13、0.69±0.13),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t=4.828、4.503,P<0.01)。结论TanⅡA通过有效调节p38MAPK/ERK途径实现抑制膀胱癌动物模型肿瘤增殖并调控肿瘤组织内凋亡相关因子。

  • 标签: 丹参酮ⅡA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途径 膀胱癌动物模型 肿瘤增殖 凋亡相关因子
  • 简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proteinkinase,AMPK)是能量代谢变化的感受器,在能量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一些生理刺激能够激活AMPK,激活后的AMPK打开分解代谢途径,同时关闭消耗ATP的通路。急性运动和运动训练能够提高骨骼肌和肝脏组织中AMPK活性,运动训练引起组织中各种适应性反应。AMPK突变则对运动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亚基 亚型 活性 运动
  • 简介:目的为了探讨喉癌与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关系。方法应用Takai蛋白浓度梯度,通过同位素放射活性测定PKC活性。结果癌组织胞浆中PKC比活性(6.63±0.64pmol/mg.min)显著高于正常组织胞浆中PKC比活性(4.73±0.54pmol/mg.min)。结论提示癌组织中PKC活性升高很可能是被癌基因激活。

  • 标签: 喉肿瘤 蛋白激酶C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佛波醇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PMA)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提取雄性,4周龄C57小鼠原代骨髓单核细胞(BMM),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100 ng/ml PMA刺激后BMM活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及骨吸收陷窝实验检测100 ng/ml PMA对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的影响;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分析PMA对破骨细胞分化相关指标TRAP、RANK、Cathepsink、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TRAF-6、C-SRC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分析PMA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可能作用机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00 ng/ml PMA刺激BMM 24 h和48 h促进细胞增殖(24 h吸光度值0.39±0.05比0.27±0.06,t=20.830,P<0.01;48 h吸光度值0.53±0.03比0.32±0.03,t=11.860,P<0.01),刺激72 h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 h吸光度值0.24±0.03比0.21±0.02,t=1.548,P>0.05);PMA干预组形成的破骨细胞数量低于对照组(11.74±0.06比24.63±0.44,t=57.120,P<0.01),骨吸收陷窝面积低于对照组,骨吸收功能低于对照组(9.90±0.11比18.92±0.28,t=55.800,P<0.01),破骨分化相关基因及蛋白TRAP、RANK、Cathepsink、MMP-9、TRAF-6、C-SRC表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中显示以100 ng/ml PMA预孵育1 h即可阻断MAPK/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44/42MAPK、JNK的磷酸化。结论PMA通过下调MAPK/ERK信号通路抑制BMM破骨细胞分化。

  • 标签: 骨髓单核细胞 分化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随着肥胖症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肥胖相关性肾病(ORG)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发病机制包括肾脏血流动力改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过度激活、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慢性炎症、氧化应激等。肾足细胞和近端肾小管细胞高表达腺甘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AMPK是一种关键的能量感应开关,主要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氧化应激、慢性炎症、线粒体稳态以及葡萄糖代谢等机制在ORG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AMPK及其下游信号在调节ORG发病机制中的最新进展,以增进对AMPK与ORG的了解,也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新的见解。

  • 标签: 肾疾病 肥胖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 简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信号通路是真核生物信号传递网络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多种细胞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包括细胞的恶性转化、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的耐药等方面。乳腺癌是女性群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据估计,妇女的一生中,每8人就有1人会被诊断为乳腺癌,并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

  • 标签: 乳腺肿瘤 MAP激酶信号系统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类
  • 简介:该研究由厦门大学韩家淮小组完成提起脑缺氧、心缺血、急性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从医学的笼统意义上说,它们都是由细胞坏死引起的疾病。近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韩家淮教授课题组的一项研究表明,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名为RIP3的蛋白激酶是将细胞凋亡转换成细胞坏死的分子“开关”,通过调控这个开关,就可以调控细胞死亡方式。这一发现,被认为为临床治疗与细胞坏死的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 标签: 细胞坏死 死亡方式 蛋白激酶 调控 《科学》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1997年被Nishizuka首次发现,其存在于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在内的许多组织中,是一种可被水解而激活的酶.PKC在神经元兴奋性的调节、信号转导、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可塑性等过程中发挥生理作用.近年来,PKC在感觉传入,特别是痛觉传导中的作用倍受关注.躯体内脏相关及其作用机制是中、西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新近的研究表明,躯体、内脏痛觉可以在脊髓和脊髓上中枢发生会聚和整合.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对PK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躯体、内脏痛觉传入会聚及整合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蛋白激酶C 躯体内脏 痛觉调制 生物学特征
  • 简介:目的通过测量大鼠急性运动后心肌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proteinkinase,AMPK)活性和糖原含量的变化,探讨补糖对运动心肌AMPK激活的影响。方法大鼠进行急性耐力运动,并在运动前后不同时间补充不同剂量的补充葡萄糖,采用Westernblot测定大鼠心肌AMPK活性的动态变化,采用蒽酮法测定心肌糖原含量。结果运动诱发大鼠心肌AMPK活性显著增高并在急性运动后1h保持在较高水平,然而运动补糖大鼠心肌AMPK活性却无显著增高。运动或小剂量补糖都无法引起大鼠糖原含量的显著变化,只有大剂量补糖能使糖原含量在运动后24h显著增高。结论(1)急性运动可使大鼠心肌AMPK活性升高,补糖能显著抑制急性运动中和运动后AMPK的激活。(2)运动后大剂量补糖能有效提高运动后24h心肌糖原含量。

  • 标签: 运动 心肌 补糖 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严重烫伤大鼠骨骼肌中腺苷一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变化及其在严重烫伤大鼠骨骼肌萎缩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100只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和烫伤组,每组50只。测量2组大鼠体重后,烫伤组背部造成30%体表总面积Ⅲ度烫伤,假伤组模拟致烫伤。伤后6 h及1、3、5、7 d,每组各取10只大鼠,测量体重及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重量。伤后6 h及1、3、5、7 d,收集2组大鼠胫骨前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肌肉萎缩盒F蛋白(MAFbx)和肌肉特异性环指蛋白1(MuRF1)mRNA表达;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腺苷一磷酸(AMP)、腺苷二磷酸和ATP含量,并计算AMP/ATP比值及能荷;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MPK-α及磷酸化AMPK-α(p-AMPK-α)蛋白表达,并计算p-AMPK-α/AMPK-α比值;2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4。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及LSD检验。结果伤前及伤后各时间点,2组大鼠体重相近(P>0.05)。伤后6 h,烫伤组大鼠趾长伸肌重量为(0.107±0.007)g,明显重于假伤组的(0.086±0.007)g(P<0.01);伤后3 d,烫伤组大鼠趾长伸肌重量为(0.083±0.016)g,明显轻于假伤组的(0.102±0.005)g(P<0.01)。2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比目鱼肌重量相近(P>0.05)。与假伤组比较,烫伤组大鼠伤后6 h胫骨前肌MAFbx mRNA及伤后6 h和1 d胫骨前肌MuRF1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假伤组比较,烫伤组大鼠伤后6 h和7 d胫骨前肌AMP/ATP比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能荷明显下降(P<0.01)。伤后各时间点,2组大鼠胫骨前肌AMPK-α蛋白表达相近(P>0.05)。伤后6 h和7 d,烫伤组大鼠胫骨前肌p-AMPK-α/AMPK-α比值明显高于假伤组(P<0.05或P<0.01)。结论严重烫伤后大鼠骨骼肌能荷下降,AMP/ATP比值升高,激活AMPK;伤后早期AMPK的活化与MAFbx和MuRF1表达上调和骨骼肌重量下降一致,可能是严重烫伤大鼠骨骼肌萎缩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 标签: 烧伤 肌,骨骼 腺苷一磷酸活化蛋白激酶 蛋白分解代谢
  • 简介:本研究探讨整合素蛋白连接激酶(ILK)和蛋白激酶B(PKB/Akt)在不同类型和疾病阶段的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的表达,研究ILK/Akt通路在AL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应用RT-PCR法检测不同类型初治、复发及完全缓解AL患者和正常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ILKmRNA和Akt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ILK和Akt在初治AL患者中的表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在初治纽与复发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K和Akt的表达在AL中呈正相关性。结论:ILK和Akt在AL中异常高表达,而ILK/Akt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AL的发生发展,有可能成为AL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整合素蛋白连接激酶 蛋白激酶B
  • 作者: 王帅 刘佳琳 那里 苏朋 董洪选 李琳 高健 张立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康复中心,沈阳 110134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广州 510000,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康复中心,沈阳 11013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康复中心,沈阳 110134 辽宁省人民医院,沈阳 110134,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本溪研发基地,本溪 117004,辽宁启福干细胞生物有限公司,沈阳 110134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短波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后炎症因子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的影响。方法将79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35)、干预组(n=35)和假手术组(n=9)。采用Allen′s法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大鼠行SCI挫压伤造模,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组织,不进行打击。SCI后24 h后,干预组给予无热量超短波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每次7 min直至取材前。造模成功1 d后和各组对应的取材时间点(提前1 h),采用SCI行为学评分(BBB)对3组未取材的大鼠进行运动功能评估。造模成功1 d、3 d、7 d后,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技术观察3组大鼠损伤区域内炎症因子和MAPK通路的动态变化。结果造模成功14 d后,干预组大鼠的BBB评分为(7.30±1.04)分,显著优于对照组造模成功14 d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7 d后,假手术组大鼠脊髓组织炎症因子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NLRP3),白介素-6(IL-6),白介素-6受体(IL-6R)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大鼠脊髓组织炎症因子NLRP3、IL-6、IL-6R和TNF-α的含量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7 d后,干预组大鼠损伤区域内锌指蛋白36(TTP)的阳性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成功7 d后,对照组和干预组大鼠损伤区域MAPK通路核心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2(MK2)、磷酸化抗体(p-MK2)和TTP蛋白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成功7 d后,干预组大鼠损伤区域MAPK通路核心蛋白MK2、p-MK2和TTP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短波治疗可通过调节MAPK炎症通路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促进SCI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脊髓损伤 超短波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 炎症因子
  • 简介:目的研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严重烧伤大鼠肺部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产生及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烫(A)组、烫伤对照(B)组和烫伤+p38MAPK抑制剂SB203580(C)组,每组各16只.观察烫伤(以下称烧伤)24h后大鼠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和IL-1β含量、血浆和肺脏微血管vonWillebrand因子(vWF)含量、肺脏激活蛋白1(AP-1)活性等指标的改变.结果B组大鼠烧伤后24h血清和BALF中TNF-α和IL-1β含量明显增高,血浆vWF含量为(194.2±28.3)%,显著高于A组的(93.2±14.3)%(P<0.01);肺脏微血管vWF含量的积分值为1.1±0.3,显著低于A组的3.3±0.4(P<0.01);其肺脏AP-1活性上升.C组血清和BALF中TNF-α和IL-1β含量、血浆及肺脏微血管vWF含量、肺脏AP-1的活性较B组变化幅度明显偏小.结论p38MAPK活化后,通过活化转录因子AP-1,介导了严重烧伤后肺脏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产生和肺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 标签: 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烧伤 大鼠 急性肺损伤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组、p38MAPK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干预组。结果显示,干预组大鼠胰腺病理损伤较ANP组显著减轻,p38MAPK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下调,TNF-α表达也显著下调。表明p38MAPK在ANP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其表达可有效改善ANP的严重程度。

  • 标签: p38mapk信号通路 重症急性胰腺炎 SB203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