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及时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发症,以达到早期治疗,延缓生命。方法通过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外转移的临床观察及确诊过程,吸取教训,以提高诊治水平。结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外转移,形成白色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予后极其不良。

  • 标签: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髓外白色肉瘤 医源性
  • 简介:  患者男,61岁,发现左侧阴囊肿胀2年,伴坠胀感,无发热、疼痛、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9个月前在当地医院因"睾丸鞘膜积液"行手术治疗,40d后症状复发,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左侧睾丸鞘膜腔积液"收入院.查体:左侧阴囊明显增大,睾丸肿大,大小约6.0cm×5.0cm×5.0cm,质地韧,无压痛.超声检查:左侧睾丸体积明显增大,大小约5.9cm×4.9cm×4.6cm,边界尚清,形态饱满,内回声不均匀,未见正常睾丸组织回声,代之以多处回声减低区及类圆形低回声结节(图1),结节大者约3.4cm×2.6cm×2.4cm,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匀(图2),右侧睾丸及附睾未见明显异常;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左侧睾丸内血流信号明显增多,测及动脉血流频谱,Vmax=35.7cm/s,RI=0.62(图3).……

  • 标签: 外浆细胞 浆细胞肉瘤 睾丸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肉瘤是一种少见的由原始粒细胞或未成熟系细胞在组织浸润形成的实体恶性肿瘤,发生于鼻腔鼻窦的肉瘤少见。本文报道1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发生于筛窦并累及眼眶的肉瘤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介绍鼻腔鼻窦肉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

  • 标签:
  • 简介:造血是当骨髓造血功能发生不足,无法满足循环所需的情况下,造血干细胞从肝脏、脾脏、淋巴结等造血组织中分化的一个过程。在胎儿时期造血组织多样,可以是造血,后期逐渐发展为骨髓造血,直至出生后2个月左右,骨髓造血将完全取代其他造血,此时造血停止,但仍然保留了产生红细胞的功能。因此在出生后,骨髓生理造血发挥着重要作用,发生造血则被认定为病理性。

  • 标签: 髓外造血 骨髓造血功能 出生后 造血过程 影像学表现 临床病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肉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89例肉瘤病例资料,将89例肉瘤患者按疾病分型不同分为原发性肉瘤组(40例)、肉瘤合并髓内疾病组(36例)和白血病复发标志的肉瘤(13例)。统计其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类型、合并疾病、有无淋巴特征、疾病缓解状态等临床特征及是否化疗和移植、移植后是否用去甲基化药物(HMA)维持等对1年存活率的影响。结果89例肉瘤中21例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二代基因测序,8例进行异基因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原发性肉瘤肉瘤并髓内疾病、白血病缓解后以肉瘤复发的1年总体存活率(OS)分别为16.0%、37.5%、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局部治疗(手术切除、鞘内注射、局部放疗)、化疗联合局部治疗、化疗联合allo-HSCT的1年OS分别为:0、28.1%、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两疗程治疗后完全缓解和未完全缓解患者的1年存活率分别为34.9%、10.0%(P=0.008)。50%(4/8)肉瘤受者移植后1年内复发,且生存期短。3例移植后受者应用地西他滨维持治疗,目前均长期存活。结论化疗联合allo-HSCT是肉瘤的有效治疗手段,移植后应用地西他滨维持治疗可能延长无复发生存时间,但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临床验证。

  • 标签: 髓系肉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地西他滨
  • 简介:摘要本文报导老年患者转移性皮肤骨肉瘤案例,患者为59岁中年女性,自行发现头皮隆起性结节1月余就诊,入院后发现肺及小肠病灶,三处均考虑恶性肿瘤并行手术切除,病理提示高级别骨肉瘤、皮损组织病理示结节大部份由较一致、成片中度多形性的梭形肿瘤细胞及少量巨细胞组成,梭形细胞呈异形性,局部可见肿瘤性的骨样组织,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K、CK7、TTF-1、EMA、Actin、S-100、MelanA、HMB-45及CD31均阴性,部分梭形细胞及巨细胞CD68阳性。患者现正于院外接受化疗,目前仍有随访中。骨肉瘤发病率低,常转移至肺部,头皮转移非常少见,诊断主要依赖病史,影像学表现及病理活检。

  • 标签: 骨外骨肉瘤 皮肤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源性生长因子(MYDGF)对肥胖小鼠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影响。方法高脂饲料喂养雄性C57BL/6J野生型(WT)小鼠和MYDGF基因敲除(KO)小鼠12周,根据使用腺相关病毒(AAV)-MYDGF或AAV-绿色荧光蛋白(GFP)干预,将WT和KO小鼠分为WT-GFP组、WT-MYDGF组、KO-GFP组和KO-MYDGF组,普通饲料喂养的WT小鼠作为对照组。收集各组小鼠的体重、日间和夜间产热量,解剖分离各组小鼠两侧附睾白色脂肪组织(eWAT)、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iWAT)和肩胛棕色脂肪组织(iBAT)并称重,HE染色观察脂肪细胞形态,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皮下脂肪棕色化相关基因[解偶联蛋白1(UCP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PR结构域蛋白16(PRDM16)]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皮下脂肪血管数量。根据噻唑蓝(MTT)实验结果,选择使用100 ng/ml重组MYDGF(rMYDGF)干预24 h的3T3-L1细胞作为实验(rMYDGF)组,未进行rMYDGF干预的细胞培养24 h作为对照(Vehicle)组,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细胞UCP1、PPARγ、PGC-1α、PRDM16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共纳入30只小鼠,对照组、WT-GFP组、WT-MYDGF组、KO-GFP组和KO-MYDGF组各6只。干预12周后,与WT-GFP组和KO-GFP组相比,WT-MYDGF组与KO-MYDGF组小鼠体重均降低,日间和夜间产热能力均提高,UCP1、PPARγ、PGC-1α、PRDM16的mRNA表达水平和血管数量均增高(P<0.05),小鼠eWAT和iWAT的体积和细胞均减小;与WT-GFP组相比,WT-MYDGF组的eWAT和iWAT重量均减小(P<0.05);与KO-GFP组相比,KO-MYDGF组的eWAT重量减小(P<0.05)。体外培养3T3-L1脂肪细胞并使用重组MYDGF干预的结果显示,与Vehicle组相比,rMYDGF干预组的棕色化相关基因UCP1、PPARγ、PGC-1α、PRDM16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增高(P<0.05)。结论MYDGF可促进肥胖小鼠白色脂肪棕色化。

  • 标签: 小鼠,肥胖 髓源性生长因子 白色脂肪组织 棕色脂肪组织
  • 简介:摘要造血是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在骨髓的扩增和分化,病理性造血常伴有骨髓纤维化和地中海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健康患者出现病理性造血称为特发性造血,本文报道了1例原发于后纵隔的特发性造血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了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对纵隔造血的诊断及治疗水平,减少临床误诊的发生。方法通过检索国内文献报告的纵隔造血病例,荟萃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文献共筛选出纵隔造血个案报道论文23篇,加上本院治疗1例共计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21~62岁,平均44.3岁;有贫血相关记录者25例,2例无贫血,合并有贫血病史者23例(88.46%);脾脏肿大11例,脾切除4例;有临床症状记录者12例(46%),胸痛6例,乏力4例;病灶为多发者20例(76.9%),多发病灶发生于脊柱两侧者16例(80%);所有病灶均位于后纵隔。手术切除后确诊者17例(65%),穿刺活检确诊者8例,通过贫血病史结合CT表现临床诊断者1例。结论纵隔造血是良性改变。好发于中年贫血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及体征且大部分患者无症状。病灶位于后纵隔,好多发,并常在纵隔两侧同时出现。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诊断与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合并贫血者通过输血治疗纠正贫血可减少复发风险。该病预后良好。

  • 标签: 髓外造血 纵隔 临床研究
  • 简介:浆细胞瘤(extramedullaryplasmacytoma,EMP)指原发于骨髓造血组织以外的浆细胞瘤,是恶性单克隆浆细胞病变中较为罕见的一种。安徽省肿瘤医院肿瘤外科近期收治1例EMP,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如下。

  • 标签: 髓外浆细胞瘤 甲状腺 头颈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孤立性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5—2021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宫颈孤立性肉瘤3例,观察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68、44、66岁。临床表现均为阴道不规则出血。肉眼于颈管见浅绿色病灶(例2)。镜下肿瘤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细胞间黏附性差,部分呈单行线状排列,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小至中等大小,胞质稀少,核染色质细腻,部分细胞核折叠、扭曲,核分裂象少见,例2、例3肿瘤细胞间可见散在分布的不成熟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均阳性表达过氧化物酶、CD43、溶菌酶、CD117、CD99。例1、例3分别于确诊后25个月、5个月死亡,例2确诊后随访20个月,一般情况尚可。结论宫颈孤立性肉瘤罕见,需结合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骨髓及外周血情况综合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肾原发性浆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骨髓的浆细胞单克隆增生性惰性淋巴瘤。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肾脏的浆细胞瘤。腹腔镜下右肾输尿管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组织形态表现为肿瘤由分化较成熟的具有浆细胞特征的瘤细胞构成,细胞形状大小均匀一致,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偏位,光镜下呈现车辐状。免疫组织化学CD38、CD79α、MUM1、Kappa及CD56阳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是由原始或幼稚的系细胞在骨髓以外的器官和组织中浸润而形成的肿瘤。它包括粒细胞肉瘤、原始单核细胞肉瘤和由三系细胞组成的肿瘤,以粒细胞肉瘤最为常见。它通常表现为结节性包块,与各种急性性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或骨髓增生性疾病相关,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累及身体的多个部位。少数患者在AML完全缓解后出现粒细胞肉瘤,提示白血病复发和不良预后。本例患者在AML-M1完全缓解6年后,共发生孤立性的粒细胞肉瘤7次。直到死亡,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骨髓计数都保持正常。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肝脏骨尤因肉瘤影像学表现1例。患者为42岁男性,CT表现为肝右叶S6、S7段巨大团块状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轻度分叶伴假包膜。CT平扫密度不均,内见不规则多灶性囊变坏死区,未见钙化。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性成分呈轻度强化,内见细小线状肿瘤血管,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实性成分渐进性中度强化,坏死区无强化。肿块的假包膜在延迟期强化。周围肝组织和血管等结构受压,门静脉右支未见癌栓,下腔静脉肝段未见侵犯。病理诊断为肝脏骨尤因肉瘤

  • 标签: 肝肿瘤 肉瘤,Ewing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浆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骨髓以外组织的局限性浆细胞肿瘤,发生于附睾十分少见,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右附睾浆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旨在提高泌尿外科医生和病理科医生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

  • 标签: 附睾 肿瘤 浆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