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大庆油田已开展了聚后高浓度聚和三元复合现场试验,这2种油方法虽可取得一定的技术效果,但聚合物用量大、经济效益低。为实现低成本高效开采,在深刻认识聚后油层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堵调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应用物理模拟实验和配方优化技术,进一步研究了3种新型油方法:①'调堵剂+油体系'组合注入油方法,该方法通过低初黏凝胶调剖后再注入三元体系,特点是可大幅降低聚合物用量,较单纯三元复合可提高采收率2.1%,节省聚合物用量25%;②研发了非均相复合油体系,该体系由连续相三元溶液和非连续相PPG颗粒组成,可实现动态调整、动态替,聚后非均相复合可提高采收率13.6%,较三元复合可提高采收率3.4%;③研发了聚后插层聚合物复合油方法,插层聚合物具有残余阻力系数大于阻力系数的特点,调堵能力强于普通聚合物,聚后可提高采收率15.9%。鉴于上述3种新型油方法室内实验取得的较好效果,且较普通三元复合大幅降低化学剂用量,拟开展现场试验以提高油田采收率。

  • 标签: 聚驱后 现场试验 新型驱油方法 提高采收率
  • 简介:目前在对于聚合物试井的模型研究中,没有同时考虑多层油藏及非牛顿-牛顿复合油藏2种情况的影响,导致许多海上聚油藏实际数据拟合效果不理想。通过考虑海上多层油藏水后转聚的实际情况,运用数学方法、渗流力学理论,基于严格的数学推导,建立了三层窜流非牛顿-牛顿复合油藏试井解释模型,绘制了井底压力响应特征曲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运用实例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与实用性。结果表明:三层油藏水后转聚的试井典型曲线可划分为6个流动段,与一般三层窜流无复合模型的典型曲线特征不同,存在末期复合流段上翘段,聚合物初始浓度对特征曲线影响较小,窜流系数主要影响“凹子”出现的时间,地层系数比和弹性储容比主要影响“凹子”的宽度和深度,复合半径主要影响压力导数曲线上翘段的下移程度。

  • 标签: 聚合物驱 三层油藏 试井 压力动态 非牛顿-牛顿
  • 简介:砾岩油藏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为了解决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动用程度差异较大等问题,基于砾岩油藏的地质和开发特点,在综合考虑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剩余储量和油相流动能力的基础上,建立了砾岩油藏水开发潜力评价指标集,进而根据油田的开发动态变化特点,以不同面积单元为研究对象,应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不同单元的开发潜力进行无监督分级,建立了一种客观、合理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新疆BH油田的开发潜力分级评价,所得的评价结果与油田地质和开发状况(呈区域性分布的特点)相符。其结果有助于分区实施开发调整措施。

  • 标签: 砾岩油藏 注水开发 开发潜力 多因素评价 模糊聚类算法
  • 简介: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油田聚开发指标计算和预测的重要资料。文中建立了基于油水两相流的三维准静态孔隙网络模型,模拟了以Carreau模型为基础的黏弹性聚合物微观渗流过程。用孔隙网络模型模拟了水、聚的渗流过程,得到了水和聚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变化趋势相吻合,验证了采用孔隙网络模型预测聚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孔隙网络模型能充分体现毛管压力的作用,在相同水饱和度下,聚合物的相对渗透率低于常规油/水的水相相对渗透率,聚合物残余油饱和度比常规水低,说明采用孔隙网络模型模拟聚相对渗透率曲线具有可行性。

  • 标签: 孔隙网络模型 相对渗透率 Carreau模型 黏弹性 微观模拟
  • 简介:煤层气井开采时一般先排水后采气,且见气时的产量不是缓慢而是突然升高。为了弄清煤层气井突然产气的机理,从煤储层的结构、产气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煤岩储层微观上为双重介质,由割理(裂缝)和基质岩块2个系统组成;割理和基质孔隙中均充满了地层水,煤层气为赋存在基质中的吸附气,需排水降压解吸后才能被采出;刚解吸出的少量气体饱和程度较小,多以气泡的形式分散在基质孔隙水中,由于受到基质毛管压力的限制,这些气体无法流动;随着解吸气量增多,气泡逐渐变成连续相,气体的饱和程度增加,压力升高,流动性也有所增强,但是煤岩基质孔隙一般较小,毛管压力较高,很多气体仍被限制在基质孔隙中,只有当气体压力升高到突破毛管压力之后,大量的解吸气才会倾泻到割理中,致使煤层气井产气量突然升高。煤层气井的产气压力低于解吸压力,而煤层气的解吸压力其实就是地层水的饱和压力或泡点压力。在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可以采取相应节流措施来控制煤层气井的产量变化,以达到稳产及保护煤层和生产管柱的效果。

  • 标签: 煤层气 吸附 解吸 煤岩 双重介质 割理
  • 简介:压裂液返排液具有液量大、处理难度大、处理费用高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实现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再利用,通过对压裂液返排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有效质量分数、吸附性能、降低界面张力性能、改变岩石润湿性性能及提高采收率性能的室内实验评价,构建了基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表面活性剂油体系。实验结果表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有效质量分数为0.3%,用于目标区块脱水原油时,当其有效质量分数为0.05%~0.30%时,油水界面张力均可达到10^(-4)~10^-3mN/m的超低数量级;该体系改变岩石润湿性性能优良,可使油湿石英片表面向弱水湿方向转变;同时,该体系动态饱和吸附量为9.53mg/g,且水后动态滞留量仅相当于动态饱和吸附量的25%~33%。室内岩心模拟油实验反映出,在最优注入方案条件下实现采收率增值12.5%,表明该体系能够满足目标区块压裂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要求。

  • 标签: 清洁压裂液返排液 再利用 性能评价 驱油潜力 驱油机理
  • 简介:文南油田是一个典型的高温高盐稀油油藏,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主力油层已大面积水淹。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研制了抗盐耐温颗粒调剂。室内的热稳定性、抗盐性能和膨胀速率实验表明,所研制的调剂能适应文南油田的地层特点,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性。针对文南油田调的主要目的是挖掘主力油层剩余油潜力,确定了调区块的选择原则。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了水前缘监测和实时监测等工艺技术。

  • 标签: 高温 高盐 调驱 效果 文南油田
  • 简介:针对江37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开采稠油过程中出砂严重的情况,进行了注表面活性剂降黏油室内实验研究。表面活性剂筛选实验表明,FPS-H分散型稠油降黏剂与江37稠油油田采出污水具有较好的配伍性,可使油/水界面张力下降到0.05mN/m,稠油乳化降黏率达到92.1%。油实验结果表明,FPS-H降黏剂最佳注入量为0.5PV,最佳注入速度为1.0mL/min,注入方式应选择0.5PV段塞-后续水方式,注入水温度不宜超过50℃。

  • 标签: 稠油 降黏剂 驱油 实验研究
  • 简介:安岳—合川地区储层属于低孔、低渗砂岩储层,其复杂的微孔隙系统以及较大的水膜厚度使其具有高束缚水饱和度,且高矿化度的地层水形成了异常发达的导电网络,形成低阻特征。文中结合储层的岩性、物性及水质等进行了相关计算和实验分析,探索了研究区低阻气层的成因。结果表明,导致研究区气层低阻的因素包括粒度大小、高矿化度地层水、高束缚水饱和度。

  • 标签: 低阻特征 粒度 高矿化度地层水 高束缚水饱和度 安岳—合川地区
  • 简介:随着油田采出程度的提高,油藏近井地带堵塞问题愈加突出,为了消除堵塞、增强近井地带流通能力,提高采收率则成为高效开发的关键问题。根据泡沫混排技术的特点,在对其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泡沫混排携砂模拟实验,并对泡沫混排携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液比、裂缝、孔隙度、放喷压差是影响泡沫携砂能力及细粉砂排出的主要因素。该研究成果可为完善泡沫混排理论模型和实际施工提供很好的理论及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油田单井采收率。

  • 标签: 泡沫混排 机理研究 模拟实验 影响因素 采收率
  • 简介:在利用水平井开发低渗水油藏的过程中,油井见水是制约其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Joshi水平井产能分析理论,将水平井三维渗流问题简化为2个二维平面渗流问题,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利用保角变换方法分别获得了2个二维平面内的产量公式,再结合水油藏中非活塞式替过程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最终求得了低渗水油藏中水平井产油量计算新公式.通过实例计算与对比发现,本文公式与水平井单相经典产能公式计算结果虽然均比实际产油量大,但是本文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际产油量相对误差最小,为2.94%,从而证明本文公式准确性较高、实用性较好.此项研究为低渗水油藏水平井见水后产量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低渗储层 水驱开发 水平井 油水两相 油井产能
  • 简介:近年来,在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埋藏深度大于3000m的营城组地层中,已有多口钻井获得工业油气流,显示出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其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与控制因素均不明确,制约了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和开发。综合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分析、CT扫描、物性测试及恒速压汞等方法,对龙凤山地区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与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营城组储层物性主要受成岩作用的控制,根据胶结物的特征可划分出压实致密砂岩、绿泥石胶结砂岩和浊沸石胶结砂岩3种类型砂岩;在淡水充注和湖水作用的控制下,储层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均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并据此建立了不同砂岩的发育模式。中成岩期浊沸石胶结砂岩受到有机酸的溶蚀,在扇三角洲外前缘形成优质储层分布区,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可作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甜点"区域。

  • 标签: 成岩作用 浊沸石胶结 次生溶孔 优质储层 储层分布 龙凤山地区
  • 简介:为了更加高效地封堵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水淹后的优势通道,利用各类岩心分析资料及水淹解释结论,对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的岩石学、孔喉结构类型、储层水淹变化规律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黏土矿物绝对含量低,大部分为速敏性的高岭石与伊利石,粒径主要为1~2μm,储层可分为孔喉半径小于2μm的细微喉-低渗储层、孔喉半径介于2~5μm的细喉-中渗储层及孔喉半径大于5μm的中细喉-高渗储层;水淹后黏土矿物的堵塞和迁出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化的原因,而黏土矿物粒径大小与喉道尺寸的匹配程度控制了储层水淹前后及不同水淹程度下物性变化的方向。这些因素造成了3类储层的水淹变化机理:细微喉-低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下降,由原状储层至低水淹逐渐减小,到中水淹时有所增大,高水淹时最小;细喉-中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上升,由低水淹至中水淹逐渐增大,到高水淹时有所减小;中细喉-高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增大,且随着水淹程度的增高而增大,该类储层即优势通道发育所在,可采用粒径为3~4μm的微球对其进行高效、精准的封堵。研究区注水开发后剩余油规模较大,开展储层水淹变化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东河砂岩 黏土矿物 孔喉半径 水淹变化机理 哈得逊油田
  • 简介:辽河油田J区块多数油井高含水,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突出,为了提高J区块的原油采收率,实施了二元复合。二元复合会产生大量采出液,而采出液中含有化学剂,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处理成本较高。利用室内替实验来模拟二元复合的采出液,优化采出液的回注方式,研究二元复合采出液回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聚合物含量较高的采出液可直接作为二元复合油体系的前置段塞;采出液原样可直接作为后续保护段塞并后续水;采出液的不同回注方式均可提高化学采出程度(化学采出程度均大于20%),采出液的回注不仅可以节约聚合物的用量,同时可以解决采出液的污水处理问题。

  • 标签: 采出液 二元复合驱 回注方式 驱油效果
  • 简介:压裂裂缝形态对低渗透油藏的生产影响较大。为了判断低渗透油藏人工压裂裂缝形态,采用公式计算、Kaiser效应地应力实验、微地震识别结合现场生产效果分析及监测等手段,研究了七里村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缝的形成机理及形成条件,并验证了水平缝的形成。结果表明,当浅层油藏垂向主地应力最小时,压裂产生水平缝,深层油藏压裂则更容易产生垂直缝;压后产量增加明显、微地震直接显示水平缝特征,以及生产中不存在二次压裂过程中压裂液窜层返排,均验证了七里村油田浅层压裂产生水平缝;通过将公式计算、室内实验、微地震检测等结果与压裂前后产量变化、现场施工结果加以综合分析,能够判断并监测水平缝。该研究成果适用于同类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缝的监测。

  • 标签: 压裂水平缝 监测 计算 实验 微地震 压裂液返排
  • 简介: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北部下二叠统山2段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及测井等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其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山2段储层主要发育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山23亚段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溶孔,山22和山21亚段储集空间主要为微孔;研究区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型;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形成储层的主要相带,储层特征受控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孔隙结构类型及其组合形式;研究区强烈的压实-压溶作用及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低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山2段储层 子洲地区北部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是近年来石油重点勘探层系之一。长7段油页岩为烃源岩,生烃增压作用是长7段烃源岩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机制,异常高压是石油运移的主要动力,原油通过流体压裂缝、断层和叠置砂体进行运移,压力越大越有利于低渗透储层成藏。长7段烃源岩具有连续式生烃、幕式排烃、多点式充注成藏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成岩特征等表明,烃源岩先向下再向上排烃,二次运移具有垂向运移为主、短距离侧向运移特征。利用声波时差测井曲线计算了长7段向下排烃厚度平均约10m,向上排烃厚度平均约30m,向下与向上排烃量之比约为1∶3。

  • 标签: 延长组 异常高压 幕式成藏 排烃厚度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二叠系山西组煤系地层山2段是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该区榆林气田以山2段致密石英砂岩为主要储集层,而石英砂岩则是在普遍低渗致密储集层背景上相对高渗的砂岩储集类型。由于山西组煤系地层的孔隙水在较长的成岩时期呈酸性,致使石英砂岩的胶结物具有碳酸盐胶结物含量较低、硅质胶结物含量较高和高岭石十分发育的显著特征。石英砂岩的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次生溶蚀孔的孔隙组合,具有孔隙结构变化大、孔喉半径小、应力敏感性低和裂缝比较发育等特点。研究表明,在成岩期所遭受的压实作用和硅质胶结作用是造成山2段煤系地层石英砂岩致密化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煤系地层 致密石英砂岩 储集特征 酸性水介质 成岩作用 山2段
  • 简介: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多个面积只有1000-2000km^2的中小型断陷凹陷内发现了3000-5000万吨级的地层岩性油藏石油储量。勘探实践与地质研究表明,二连盆地具有“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地层岩性油藏形成、分布和富集的基本规律。

  • 标签: 多元控砂 四元成藏 主元富集 地层岩性油藏 二连盆地
  • 简介:在二连盆地不同凹陷地层岩性油藏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地层岩性圈闭能否成藏,主要受4个因素的控制。在圈闭与油源具备的前提下,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是地层岩性油藏形成的基础;流体动力学特征决定了地层岩性油藏的分布区域;储层临界物性是油气充注的决定性因素;砂体的封闭性能则是地层岩性圈闭成藏的关键。上述4个因素良好配置,有利于地层岩性油藏的成藏。

  • 标签: 运移通道 流体特征 储层临界物性 砂体封闭性 岩性油藏 四元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