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报告,明确提出"马克主义中国"的概念。原文是这样的:"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马克主义者,但马克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主义,就是把马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革命 中国实际 毛泽东文集 经验主义
  • 简介:<正>在今天中国的学术研究和政治生活的平台上,马克主义中国已无可争议地升腾为最引人注目的焦点性话题之一。有关马克主义中国问题的讨论与研究,也已渗透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领域之中,并形成一种主流话语。这些讨论与研究,如果概括一下就不难发现,主要是围绕马克主义中国的时代背景、历史进程、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理论结晶、历史意义、内在机制、未来发展,以及马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中国马克思主义 比较研究 历史进程
  • 简介:2018年5月5日是马克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说——马克主义,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就马克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脉来说,已进入到了中国马克主义理论的新时代。本文就谈谈从马克主义中国马克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对中国马克主义的理论定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诞辰200周年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的内涵研究,是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热点。给马克主义中国内涵一个统一的科学界定,是研究马克主义中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马克主义中国内涵的分析和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术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是,对马克主义中国的内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表述,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对马克主义中国内涵的分析和研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内涵辨析 科学界定 内涵研究 学术界
  • 简介:研究马克主义中国逻辑范式,是研究中国马克主义理论体系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遵循“逻辑起点一逻辑中介一逻辑终点”这样的理路,从马克主义中国逻辑范式的理论、方法和价值这三个维度来分析和研究马克主义中国的逻辑进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主义中国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这三个维度的内在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主义中国的逻辑范式结构,为中国马克主义的独特性和科学性提供了理论保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逻辑范式 有机统一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是一个单称肯定判断或单称肯定陈述。马克主义中国(包括马克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必须同时具备两个要件:一是符合原典,二是符合国情(文情),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深刻的历史反思性、强烈的理论批判性,以及对于实践的科学指导性、纠错性。如果把"中国"当作筐,一切都往里装,便不但消解了"中国"的严肃性、科学性、正当性,而且可能将"中国"变成一个无所不包的飘浮的"能指",甚至变成一个藏污纳垢的伪命题。毛泽东之所以提"马克主义中国"而非"马列主义中国",并非"反苏"、"反列宁主义",而是一种"去苏"、"去国际"理论策略。不过,清除了旧的教条主义,却又产生了新的教条主义,其中的教训是深刻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理论品格
  • 简介:回眸整个二十世纪,苏联可以称得上是对中国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国家,与此同时,苏共可以称得上是对中国共产党影响最大的政党。马克主义中国的过程就是马克主义中国传播、应用、发展、创新的过程。在苏共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从十月革命到共产国际,从苏共二十大到中苏论战,从斯大林模式到苏联解体,每个阶段都对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对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成熟产生重大影响。而这个影响的过程可以说就是马克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经验 苏联解体 苏共二十大 中国共产党 十月革命
  • 简介:马克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正确处理马克主义基本原理质的规定性与其在民族国家运用过程中个性冲动之间的张力关系。一方面,马克主义必须坚持与民族特色相结合,才能不断推动马克主义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坚持民族特色不是对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地位的否定和背离,坚持马克主义主体性是其应有之义。当代中国马克主义较好地处理了坚持马克主义原理普遍性与民族特色之间的张力关系,使中国马克主义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民族化 民族特色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需要从文化的维度加以深入研究和实施。既应当研究总结历史经验,包括我国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发展经验,也包括五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经验,还应当借鉴国外文化建设的经验。同时,应当研究经济全球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未来。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研究 文化 维度
  • 简介:<正>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十六大提出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这是推动党的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举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

  • 标签: 重要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个代表 与时俱进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的过程,经历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本话语的兴起,以及国外发生的两次堪称马克主义史上的重大人本话语转向,但人本话语长期未能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扎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改革开放重启现代的大门,迎来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思潮,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本话语转向,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前后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这次转向的重要标志。中国当代人本话语面临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性困境的双重超越,其出路是回到马克,实现人本话语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以及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飞跃。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人本话语 现代性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的文化根源来说,马克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在于马克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马克主义中国既是马克主义学说在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的需要,同时,在20世纪初,中国人选择了马克主义,也与当时的特殊的文化背景有关。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化根源 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学说 文化现代化 文化背景
  • 简介:《新青年》是20世纪初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也是党早期的重要理论刊物之一。它对马克主义中国的起步和发展具有一定贡献,主要表现在:《新青年》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所营造的“中国”历史语境,为马克主义中国提供了一定思想氛围;《新青年》对马克主义的传播为马克主义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新青年》的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马克主义中国的思想萌芽;《新青年》在指导马克主义中国的早期尝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标签: 《新青年》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既包含对马克主义的认同,又包含对中国的认同。对马克主义的认同集中表现为对无产阶级及其世界性的认同;对中国的认同则集中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及其民族性的认同。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主义的认同必须与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结合起来,才能阐明。就其对马克主义的功能认同而言,马克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具;就其对马克主义的目的认同而言,中华民族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主体和自觉的历史工具。这种双重认同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目的与手段有机地统一起来,取得了伟大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同时又受到来自国际马克主义阵营和中国传统文化阵营的怀疑和责难。深入思考马克主义中国的认同问题,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双重认同 功能认同 目的认同
  • 简介:党的十八大之后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主义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其理论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内容和主体部分是"八个明确",作为党的基本方略的"十四个坚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中国马克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等,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继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后,实现了马克主义中国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 标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理论成果
  • 简介:<正>马克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表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主义,并不是为了建构一个严密自洽的理论学说,在与其他学说的思想博弈中占居上风,而是要用来解答"中国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寻找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之策。从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来看,切中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是作为舶来品的任何一种外来学说可以在中国立足的一般性要求。马克毕生以"改变世界"为己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恩格斯 利益主体 黑格尔
  • 简介:<正>马克主义哲学的中国,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马克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途径。20世纪以来,正是通过马克主义哲学的中国,中国马克主义哲学才得以形成和出现,马克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土地上才得以不断地实现着理论上的创新和时代性的发展。今天,要真正实现马克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也必须在新的高度上推进马克主义哲学的中国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相结合 历史文化传统 民族化
  • 简介:李达是马克主义法学中国的先行者和杰出代表,他不仅系统阐述了马克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而且全面论述了我国法律的基本规定性,还深刻阐发了我国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马克主义法学中国作出了突出贡献。李达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法学研究的理论分析基点,注重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研究法学问题,具有献身中国马克主义法学研究的大无畏精神,这些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李达 马克思主义法学 中国化
  • 简介:近70年来的马克主义哲学中国研究中存在着对马克主义哲学中国的十大误解,即认为"马克主义哲学中国"是一个虚假的命题、"马克主义哲学中国"是一个反马克主义的命题、"马克主义哲学中国"是一个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命题、马克主义哲学中国是根本不可能的、马克主义哲学中国是毫无必要的、马克主义哲学中国是百年西学东渐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就是使马克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在学术层面上应定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只是中国马克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马克主义哲学中国仅仅关乎于中国马克主义哲学研究,它们分别属于对马克主义哲学中国的前提、内涵、性质、历史、意义等的各种形式的误读和这样那样的曲解。只有首先澄清和消弭这些误解,才能深化对马克主义哲学中国的研究,推进马克主义哲学中国中国马克主义哲学的发展,切实加强当代中国哲学建设。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误解 辨误
  • 简介:邓小平的马克主义中国理想是通过社会主义的高度发展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和现实国情的清醒认识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中国的贫穷问题和发展问题,才能提供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稳定和政策稳定。邓小平的马克主义中国的动力原则是发展生产力和全面改革,邓小平认为要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改革,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有轻重缓急的改革。总结经验是邓小平的马克主义中国的重要方法论,邓小平不断把马克主义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总结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历史经验,以发展的方式不断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 标签: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共产主义 生产力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