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围手术期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呈升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备受临床医师尤其是麻醉医师的关注。然而,围手术期脑卒中的识别和诊断较为困难,有效的术前预防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文章就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定义、病因及危险因素、预防、术中管理、诊断和早期治疗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麻醉医师全面认识围手术期脑卒中的概念、了解其发生原因、掌握围手术期预防措施和麻醉管理原则,并对术中和术后可疑脑卒中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围手术期 脑卒中 麻醉,全身 治疗 预防
  • 简介:摘要重型颅脑创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创伤后常伴随严重脑水肿、脑肿胀等,致残率、病死率较高。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主要术式,可快速清除血肿、解除占位、有效减压,但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近年来,有学者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理念,即控制减压,为降低重型颅脑创伤的高致残率、致死率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本文针对基于控制减压理念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以期为控制减压手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重型颅脑创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创伤后常伴随严重脑水肿、脑肿胀等,致残率、病死率较高。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主要术式,可快速清除血肿、解除占位、有效减压,但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近年来,有学者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理念,即控制减压,为降低重型颅脑创伤的高致残率、致死率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本文针对基于控制减压理念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以期为控制减压手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视神经减压手术时机对颅脑外伤所致视力障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颅脑外伤所致视力障碍76例(76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3组:超早期手术组(伤后24小时内手术者)25例,早期手术组(伤后24~72小时手术者)41例,晚期手术组(受伤72小时后手术者)10例。其中,前两组合并为3天内手术组共66例。分别比较组间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超早期手术组中有8例视力明显提高,12例稍有改善,5例无效,总有效率80.0%;早期手术组中有16例视力明显提高,15例稍有改善,10例无效,总有效率75.6%;3天内手术组(超早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24例视力明显提高,27例稍有改善,15例无效,总有效率77.3%。晚期手术组1例视力明显提高,3例稍有改善,6例无效,总有效率40.0%。超早期手术组与早期手术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0,P=0.680),超早期手术组及早期手术组与晚期手术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5.303,4.735,P=0.021,0.030)。但3天内手术组与晚期手术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3,P=0.014)。结论颅脑外伤后72小时内行视神经减压手术,更有助于外伤所致视力障碍患者的视力恢复。

  • 标签: 外伤,颅脑 障碍,视力 时机,手术,减压,神经,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睿米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定位导航系统)在颅骨或脑内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精准切除手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自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在国产睿米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导航、定位并切除颅骨和脑内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12例,术中均采用头皮Markers进行光学注册,记录注册误差,根据病灶的颅骨映射,由机械臂激光导航描记、设计头皮切口及骨瓣边界;术后行头颅CT和MRI扫描观察颅内出血、病灶切除情况;将术后影像与术前手术计划相融合,计算计划骨瓣中心与实际骨瓣中心的偏移误差。结果12例患者的注册误差为(0.90±0.12) mm(范围为0.6~1.5 mm),机械臂注册误差为0.09~0.12 mm。计划骨瓣中心与实际骨瓣中心的偏移误差为(1.9±1.1) mm(范围为1.4~4.5 mm)。所有患者均在手术机器人机械臂导航下一次性精准找到病灶边界,对皮层及病灶周围组织破坏性小;术后复查头颅CT或MRI提示所有病灶均完整切除,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国产睿米手术机器人可为颅骨或脑内微小病灶及功能区病灶切除术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导航功能,提高了手术效率,保障了手术安全。

  • 标签: 睿米手术机器人 微小病灶 功能区病灶 精准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控制减压技术在单侧开颅手术治疗对冲性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单侧开颅手术治疗160例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其中80例采用控制减压技术(控制减压组),80例采用常规减压技术(常规减压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术前瞳孔大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头部着力部位及受伤距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脑膨出的发生率,术后迟发性脑出血、远隔部位再次手术、脑梗死、癫痫、脑积水的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迟发性脑出血、癫痫、脑积水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常规手术组比较,控制减压组术中脑膨出[分别为13%(10/80)、33%(26/80)]、远隔部位再手术[分别为16%(13/80)、30%(24/80)]及术后脑梗死[分别为24%(19/80)、41%(33/80)]的发生率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控制减压组的预后良好率为35%(28/80),病死率为10% (8/80),均优于常规减压组的20% (16/80)和24% (19/80) (均P<0.05)。结论单侧开颅手术治疗对冲性颅脑损伤术中采用控制减压技术,能降低患者术中和术后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颅脑损伤 减压颅骨切除术 控制减压 对冲伤 单侧开颅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控制减压技术在单侧开颅手术治疗对冲性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单侧开颅手术治疗160例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其中80例采用控制减压技术(控制减压组),80例采用常规减压技术(常规减压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术前瞳孔大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头部着力部位及受伤距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脑膨出的发生率,术后迟发性脑出血、远隔部位再次手术、脑梗死、癫痫、脑积水的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迟发性脑出血、癫痫、脑积水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常规手术组比较,控制减压组术中脑膨出[分别为13%(10/80)、33%(26/80)]、远隔部位再手术[分别为16%(13/80)、30%(24/80)]及术后脑梗死[分别为24%(19/80)、41%(33/80)]的发生率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控制减压组的预后良好率为35%(28/80),病死率为10% (8/80),均优于常规减压组的20% (16/80)和24% (19/80) (均P<0.05)。结论单侧开颅手术治疗对冲性颅脑损伤术中采用控制减压技术,能降低患者术中和术后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颅脑损伤 减压颅骨切除术 控制减压 对冲伤 单侧开颅术
  • 作者: 张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健康世界》2020年第10期
  • 机构:内江市市中区人民医院,四川内江641000
  • 简介:颅脑损伤是指由于头部受到外力的直接或者间接作用,引起脑部组织的损伤和功能异常,因而导致的一种疾病。

  • 标签: 颅脑损伤;诊断;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结合针刺内关穴对颅脑手术患者麻醉期应激指标和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120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分为3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促醒法干预,干预1组予以常规促醒+针刺内关干预,干预2组予以常规促醒+针刺内关+加速康复外科干预。分别于入室稳定后10 min、气管插管即刻、拔管即刻采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多巴胺水平,记录患者血压、心率;比较患者麻醉期苏醒质量,包括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采用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测验(Neurobehavioral Cognitive Status Examination,NC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肠麻痹、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气管插管即刻、拔管即刻,干预2组与干预1组、对照组收缩压降低(F值分别为12.03、13.96),血清COR(F值分别为91.40、53.76)、多巴胺(F值分别为29.72、69.39)水平降低(P<0.01)。干预2组麻醉期定向力恢复时间[(39.09±3.12)min比(41.57±3.54)min、(43.84±3.28)min,F=34.65]短于干预1组、对照组(P<0.01)。干预2组住院时间[(9.36±1.78)d比(10.92±1.81)d、(12.10±1.95)d,F=1.44]短于干预1组、对照组(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结合针刺内关穴可有效降低颅脑手术患者麻醉期应激水平,提高苏醒质量,减轻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针刺疗法 穴,内关 颅脑手术 应激障碍,创伤性 麻醉后苏醒延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ADOPT护理模式对颅脑外伤手术患者术后自理能力与肢体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60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颅脑外伤术后护理,观察组则以ADOPT护理模式为指导进行术后护理。护理前后分别采用GAS量表、Bathel指数及Fugl-Meyer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遵从性、自理能力与肢体功能状态的评估。结果护理前两组的Bathel指数、Fugl-Meyer量表及GAS量表评分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Bathel指数、Fugl-Meyer及G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结论ADOPT护理模式能够提高脑外伤术后护理依从性,提高术后自理能,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 标签: ADOPT护理模式 颅脑外伤 依从性 自理能力 肢体功能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颅脑解剖标本的制备方法,包括标本的取材、遴选、血管的选择和准备、动静脉的灌注,以及标本的保存,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训练的前期必要步骤。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颅脑解剖标本的制备方法,包括标本的取材、遴选、血管的选择和准备、动静脉的灌注,以及标本的保存,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训练的前期必要步骤。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和常规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5月至2021年5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标准减压组和常规开颅组,每组41例。常规开颅组予以常规大骨瓣开颅手术,标准减压组予以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颅内压、并发症及手术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变化。结果标准减压组总有效率(90.24%,37/41)高于常规开颅组(73.17%,30/41),P<0.05;标准减压组住院时间[(12.10±3.05)d]少于常规开颅组[(16.47±3.67)d],P<0.05。术后1、7 d,标准减压组颅内压均低于常规开颅组(P均<0.05);GCS、ADL评分高于常规开颅组,NIHSS评分低于常规开颅组(P<0.05)。标准减压组并发症发生率(9.76%,4/41)与常规开颅组(14.63%,6/41)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大骨瓣开颅手术相比,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与昏迷情况,并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颅脑损伤 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 颅内压
  • 简介:摘要颅脑创伤(TBI)是发生于头部的外伤,因脑组织的特殊生理功能,TBI的死亡率居全身其他部位外伤之首。因此,无论战时或平时对TBI的抢救和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论述TBI后4种主要的难治性并发症如低钠血症、硬膜下积液、间脑发作以及长期昏迷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以期通过立足于临床,将上述TBI难治性并发症的治疗置于TBI患者临床管理的重要环节,探索合理的治疗手段。

  • 标签: 颅脑创伤 并发症 低钠血症 硬膜下积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多糖贮积症(MPS)患儿的颅脑病变的MRI表现,以及MRI各征象之间、MRI征象与患儿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经临床确诊的19例MPS患儿颅脑MRI影像资料,对MRI图像中的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脑白质异常信号、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张、蝶鞍形态异常、齿突发育不全、齿突周围软组织增厚、椎管狭窄、颈髓异常和颈椎椎体形态异常进行分析及半定量评价。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MRI各征象之间、各征象与患儿年龄的相关性。结果19例MRI图像中,血管周围间隙增宽11例,脑白质异常信号9例、蛛网膜下腔增宽14例、脑室扩张10例、蝶鞍形态异常14例、齿突发育不全13例、齿突周围软组织增厚5例、椎管狭窄11例、颈髓异常2例和颈椎椎体形态异常7例。MRI各征象与年龄均无相关性。白质异常信号与血管间隙增宽之间存在正相关(r=0.600,P=0.007),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与脑室扩张存在正相关(r=0.719,P=0.001),而椎管狭窄与齿突周围软组织增厚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MPS颅脑受累的MRI涉及范围广泛,表现包括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胼胝体受累多见),脑白质异常信号,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张,蝶鞍扩大,椎管狭窄以及颈椎椎体终板不规则,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MPS的诊断和鉴别。

  • 标签: 儿童 脑疾病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 2002)的多层次营养支持对颅脑肿瘤手术患者营养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行颅脑肿瘤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40例行颅脑肿瘤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营养支持,观察组给予基于NRS 2002量表的多层次营养支持。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的营养状况、血清营养学指标、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1个月后,两组三头肌皮褶厚度、健侧上臂肌围大于干预前,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格拉斯哥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的体重指数比较,便秘、腹泻、肺部感染、营养不良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NRS 2002量表的多层次营养支持能够改善颅脑肿瘤手术患者的营养状态及预后,应用效果较好。

  • 标签: 营养支持 颅脑肿瘤 营养状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瑞芬联合芬太尼麻醉下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及对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惠东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瑞芬联合芬太尼麻醉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模式。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中各项评分、Steward评分、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术后NIHS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的广泛应用不仅有效增强了颅脑损伤手术、麻醉应用的安全性,同时还可使颅脑损伤手术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泌尿系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 标签: 颅脑损伤 麻醉 护理安全性 预见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缝式关颅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sTBI患者136例,其中2018年2月及以前收治的患者57例(对照组)术中均采取ICP监测下常规快速血肿清除及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未采取控制性减压),2018年3月收治后的患者79例(研究组)术中均采取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缝式关颅手术。对2组患者的术中低血压、急性脑膨出、迟发性颅内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脑组织暴露时间、关颅时间、颅骨去骨瓣情况、非计划再次手术及伤后6个月的GOS评分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研究,明确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缝式关颅这种手术模式在救治中的效果。结果2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术前瞳孔散大、影像学资料及初始ICP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低血压、急性脑膨出及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脑组织暴露时间及关颅时间较对照组短,双侧颅骨去骨瓣率较对照组低,非计划再次手术率较对照组低,预后良好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缝式关颅模式的应用能降低sTBI患者术中低血压、急性脑膨出及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能降低患者非计划再次手术率或双侧颅骨去骨瓣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控制性减压 预缝式关颅 颅内压监测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