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进行ICP监测观察的护理要点。方法针对科室从2017年6月——2017年9月神经外科术后患者进行常规的监测,动态观察ICP的数值变化,加强临床护理。结果11例患者通过ICP监测,及时动态的了解数值变化,未有死亡病例出现,24小时持续监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ICP监测能持续动态判断情况,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为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取代传统反复腰椎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定量数值,对于患者的转归和愈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颅内压 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瘤夹闭术后监测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实施动脉瘤夹闭术的35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均进行检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对症支持处理,分析动脉压监测的作用。结果本组的35例患者中,25例压在5-20mmHg之间,生命体征平稳;8例术后范围在20-40mmHg之间,其中有5例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出现急性脑水肿,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急剧升高超过40mmHg,经颅脑CT检查显示动脉瘤破裂出血,经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3d死亡。结论对动脉瘤术后患者续监测,并根据症状变化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为病情诊断和对症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颅内压 脑血管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脑室内监测下阶梯式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25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4组甲组(n=4,GCS评分为7-8分)、乙组(n=7,GCS评分为5-6分)、丙组(n=5,GCS评分为3-4分)、丁组(n=9)。甲组、乙组、丙组患者均行脑室内监测术,根据的变化情况予以阶梯式治疗,以此有效控制患者与维持脑灌注;丁组患者给予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对4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观察比较。结果经治疗,在与脱水剂用量方面,甲组、乙组、丙组患者均要低于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室内监测下,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实施阶梯式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维持脑灌注,减少了患者病残率与死亡率,是一种值得临床选用与推广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压监测 阶梯式治疗 重型颅脑外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监测以及其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其一般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同时,对患者的压进行实施监测,根据不同的监测结果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来对其应用结果进行研究。同时,还必须要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结果在30例患者经过持续监测时,有8例患者的病情出现了变化,升高,超过5.4kPa,立即对其给予去骨瓣减压术,所有患者得到均得到有效控制,且恢复良好;其余22例患者在病程持续7d,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现象,但未达到手术指标,经过积极的处理,压下降。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监测,能够帮助准确的判断病情,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再辅以良好的护理措施,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其预后,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颅内压监测 护理
  • 简介:(intracranialpressure,ICP)监测是利用传感器和监护仪对ICP连续监测并记录的方法。ICP测量首先由德国人Leydene于1866年阐述,1951年Guillaume和Janny开始在实验中对脑室的脑脊液压力进行连续监测,1960年以后由Lundberg等应用于临床。

  • 标签: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增高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溧水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50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25例,主要手术方式为脑血肿清除术;ICP监测组25例,主要手术方式为脑血肿清除+监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术后再出血:ICP监测组为2例(8%),对照组为8例(32%);术后并发症:ICP监测组为5例(20%),对照组为12例(48%);两组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住院时间:ICP监测组为(12.08±3.46)d,对照组为(14.44±4.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持续监测值的变化,指导合理的治疗措施,可降低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脱水剂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颅内压监测 平均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中及手术后的指导的优势和好处。方法随机抽取7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73名患者进行随机分配,分别是对照组和治疗组。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的是立体的定向通道技术对血肿进行刺穿,当血肿量到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时候就要立即停止,手术结束后应该为患者注射尿激酶;治疗组的患者首先进行ICP监测,然后对血肿进行抽吸,吸抽控制在15mmHg,达到了量立即的停止,患者手术后药根据具体的情况来注射尿激酶结果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如果要达到想要的效果,抽吸的血肿量到了五分之一就可以了;手术后的出血为0例,而对照组为4例,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持续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的效果明显,它改变了传统治疗中经验性抽血的观念,提出了控制注药和引流的理念,从而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并发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率。

  • 标签: 脑出血 颅内监测 控制性抽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肿穿刺引流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559例脑出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血肿穿刺引流手术治疗,分析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并分析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大、引流管位于脑室、引流管放置时间≥5d、有脑脊液渗漏、注射尿激酶次数≥3次、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感染的发生率更高(P<0.05或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引流管位置、引流管放置时间、有脑脊液渗漏、注射尿激酶次数、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是脑出血患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血肿穿刺引流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工作中应评估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风险性,及时预防。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 穿刺引流术 颅内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持续监测的护理。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9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39例患者采用持续监护对患者进行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监护效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满意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予以持续监护有利于病情的判断,增强疗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颅内压监护 重型颅脑损伤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小骨窗开颅手术后的变化规律及高峰时间,为深入研究的精准管理奠定基础。方法在监测下,比较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行小骨窗开颅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小骨窗开颅术后1h明显降低(P<0.01);术后89~156h时间区间>25mmHg和>30mmHg的次数百分比均高于术后<89h和>156h时间区间(P<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小骨窗开颅术后1h明显下降,术后89~156h时间区间为最高峰时间。

  • 标签: 自发性脑出血 小骨窗开颅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管理
  •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采用持续监测对26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进行干预,旨在探讨持续监测对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治疗的作用及体会。方法均对26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治疗过程均进行持续监测,最后利用GOS完成评估预后。结果9例患者安全度过脑水肿期,经过临床保守治疗后,康复出院;剩余17例患者则接受脑挫裂伤灶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此后,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随访结果恢复良好12例,轻度残疾4例,重度残疾6例,死亡患者4例。结论监测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争取保守治疗机会;当患者病情加重时,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为病人争取最佳手术时机,获取生命机会。

  • 标签: 颅内压监测 额叶脑挫裂伤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脑室内持续监测和阶梯式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7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病例均接受SOPHYSA?(索菲萨)脑室脑温型探头颅监测,并依据患者个性化监测表现予以对应的阶梯式治疗,总结本组病例治疗预后。结果本组病例一次性脑室穿刺成功67例,二次穿刺成功3例;手术后均获得4~15个月随访,平均(5.15±2.04)个月,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6~8分者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不足6分者,重残率,植物状态率明显低于不足6分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脑室内持续监测并以此展开阶梯式治疗,有助于控制患者,提升预后效果,减少重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颅内压持续监测 阶梯式治疗 重型颅脑外伤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急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行监测及脱水剂的合理应用效果。方法抽选60例因急重症颅脑外伤、于2015年05月-2017年12月间入住本院的患者,对其行监测,分析监测结果;而后对患者合理使用脱水剂治疗,30例选二联(甘露醇、呋塞米)治疗,30例选三联(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治疗,对降效果展开分析。结果入选的60例病例均保持在15-79mmHg左右;三联疗法降有效率83.33%,较二联的33.33%更高,(P<0.05)。结论对急重症颅脑外伤展开颅监测,可熟知波动情况,指导合理使用脱水剂,可明显降低,效果确切。

  • 标签: 颅脑外伤 颅内压监测 脱水剂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杂型动脉瘤手术的术中护理规范,预防动脉瘤破裂,保障患者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高流量内外血管搭桥治疗复杂型动脉瘤的护理方法,包括麻醉前、麻醉诱导期、术中护理流程及规范性的操作,总结预防动脉瘤破裂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麻醉手术过程中55例手术患者均为发生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情况,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充分的术前评估,完善的术前准备,麻醉诱导期、维持期、手术过程中重点时段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桥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监测仪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用。方法选择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医疗调研对象,收集患者的治疗数据,监测GOS评分、Barthel评分数据变化。结果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两项数据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监测仪可以有效的监测重型损伤患者的数据,监测期间对重型损伤患者的治疗数据进行归纳汇总,判定监测仪可以通过监测重症患者,改善对患者的治疗质量。

  • 标签: 颅内压监测仪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静脉正常血流。方法从健康人群中选取90例检测对象,将他们按照年龄分为1、2、3组,使用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颈静脉段进行检测。结果颈静脉的血流动力学结果与年龄有很大的关系,并且受到呼吸的影响。结论颈静脉的正常血流情况受到呼吸、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以颈静脉为例对静脉进行检测所得的正常指标,将对临床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颅内静脉 正常血流
  • 简介:目的研究脑脊液糖(CSF-Glu)含量对开颅术后并发感染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接受开颅手术治疗的160例患者,其中138例患者未发生感染纳入非感染组,22例患者发生感染纳入感染组,检测并分析两组患者CSF-Glu及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感染组患者的CSF-Glu水平明显低于非感染组,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7.68、26.20、62.94,P均<0.05)。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72、1.58,P均>0.05)。CSF-Glu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其最佳截断点值为2.73mmol/L。结论CSF-Glu含量对开颅术后并发感染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脑脊液糖 开颅术 颅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