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颅内压连续监护仪的护理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颅内压连续监护仪的护理措施分析

陆美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神经外科监护室上海201700

【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颅内压连续监护仪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34例作为对照组,另抽取34例作为观察组。2组均采用颅内压连续监护仪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比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颅内压连续监护仪后给予优质护理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保证其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压连续监护仪;优质护理;并发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疾病,患者多以中老年为主。机体受年龄影响,其自身免疫能力及抵抗能力均会出现不同程度降低,尤其是血管弹性及韧性,极易受内外在因素影响而出现断裂或破损。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对血管造成较大负荷,最终导致断裂出血。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便会对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威胁。因此,有必要给予其对应治疗及护理干预,确保其治疗效果,保证其生命。本研究选取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颅内压连续监护仪治疗,对其中34例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我院于2017年4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抽取34例作为对照组,另抽取34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54-76岁,平均年龄(65.4±1.4)岁;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5.5±1.3)岁。2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1)患者经临床诊断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2)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配合研究内容开展;(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神经系统疾病;(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3)合并严重心、肾、肺等器官疾病;(4)参与其他研究者。

1.3方法

2组均采用颅内压连续监护仪干预,具体操作如下:要求患者取仰卧位,给予全身麻醉,常规消毒、备皮、铺巾后于合适部位取1cm切口,止血后确保颅骨充分暴露,取出钻头加以固定,钻头钻入深度以1.5-2.0cm为宜,对颅骨进行钻透,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对颅骨孔实施冲洗,采用间隔环确保螺栓置入深度,用探针通过螺栓穿透硬脑膜,为脑实质探条创建通道,取出探针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通过螺栓插入脑实质探条,1-3cm进入脑实质,固定后缝合伤口,实施引流,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结合患者病情制定优质护理计划,包括优质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护理、健康护理、卫生护理、运动康复护理等,全面介入患者治疗过程,确保其能够以良好心态及生理状态面对治疗,从而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另外加强患者颅内压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确保患者脑室内颅内压的准确性,排除患者因翻身、躁动、尿潴留、吸痰及用力排便等影响其准确性的外界干扰因素,密切注意颅内压值的变化,排除外界干扰因素后一旦发现患者颅内压超过20mmHg,或突然增加在10mmHg以上者,需要及时告知医生;对于颅内压下降小于5mmHg时,要密切检查患者是否引流过度,可遵医嘱将引流管高度适当抬高,避免脑疝发生。(2)在对患者颅内压值变化情况进行关注的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患者神志、呼吸、心率、血压、瞳孔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确保临床治疗安全性。(3)将颅内压传感器在头部固定妥当,保持清洁、干燥,还要避免出现打折现象影响测量值的准确性。护理工作中要定时检查患者引流管,避免引流管出现扭曲、脱出、堵塞现象,准确记录引流的量及形状,确保所有操作均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4)重视患者的体位护理。术后协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待其生命体征稳定后,将床头抬高30°,帮助患者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现象。

1.4研究指标

对比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总有效率分为较好、轻残、重残、植物生存;治疗总有效率=(较高+轻残)/总例数×100%[2]。

护理满意评分通过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包括住院环境、沟通状况、护理态度、护理技巧等方面,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NIHSS评分系统为判定标准,项目包括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肌力等,总分100分,分值越小则证明神经功能缺损越小[3]。

生活质量评分根据综合评定问卷对患者进行评价,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等,总分40分,分值越高则证明生活质量越好[4]。

1.5数据处理

将本次研究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1.0中,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当样本容量n>40,理论频数T>5时,用χ2检验;当n>40,但1<T<5时,用校正χ2检验;如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5.29%(29/34)高于对照组58.82%(20/3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82%(3/34),其中压疮2例、肺炎0例、静脉血栓0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1.18%(14/34),其中压疮5例、肺炎4例、静脉血栓5例,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43,P=0.005)。

2.3护理满意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90.11±1.05)、(40.14±1.15)、(12.21±1.54),对照组分别为(70.12±1.06)、(60.10±1.22)、(23.25±1.08),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123、69.419、34.224,P=0.000、0.000、0.000)。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危急病症之一,起病急促且病情变化较快,致残率及致亡率高。目前临床多采用颅内压连续监护仪治疗,通过手术介入清除颅内血肿,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中,颅内容物容积大于正常值时,会导致颅内压力骤升引起相关疾病,对治疗及患者自身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其治疗过程辅以对应护理,稳定其心理及生理状态。优质护理是临床常规护理基础之上的延伸,具有细致、贴心、全面等优点,能够以患者自身为出发点制定护理内容,从生活、饮食、心理、康复等多个环节全面介入治疗,保证患者心理及生理,促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优质护理干预,加强其颅内压护理,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升,且压疮、肺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使其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到改善,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评分较高,表明经护理可有效满足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需求。

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连续监护仪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疗效准确、安全可行,能够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并减少并发症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於志华,金哲海,朱海峰.高血压脑出血93例CT诊断结果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7,24(12):23-23.

[2]孙凌云,张小强,王湘,等.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应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17,23(3):424-427.

[3]吕成林,张春泳,崔玉光.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微创引流术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1):28-30.

[4]毕娜.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行颅内压监护患者的护理措施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5):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