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放水器是煤矿瓦斯抽放系统不可缺少的放水装置,负压自动放水器结构主要由进水管、压力平衡管、浮漂、外筒、导向管、密封球、阀座等组成,根据其安装场所可分为正压放水器、负压放水器,负压放水器根据操作方式可分为负压手动放水器、负压自动放水器;根据用途又分为负压自动放水器、负压排放水器、负压气阀式放水器等。目前国内抽采管网系统中所安装的自动放水器、手工放水器的形式大多存在一个关键的缺点就是不能彻底、有效的将管路内淤泥、积水清除。

  • 标签: 放水器 除渣器 抽采管路 创新
  • 简介:摘要对轧线高压水系统进行改造,提高了轧件的鳞效果,降低了设备故障率与维护成本费用,提高了设备稳定性。

  • 标签: 高压水除鳞 柱塞 变频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远程随访在植入型心律转复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颤器(CRT-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北部战区总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具备CareLink远程随访设备的ICD和CRT-D患者,按规定时间点进行诊室随访或远程随访,异常临床事件随时传输。按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红色事件、黄色事件、白色事件。分析远程随访对事件监测和判定干预疗效的能力。在远程随访发现异常事件并进行临床干预后的3个月内,通过观察异常事件的分级变化来判定临床干预的有效性。结果165例患者随访(779.2±421.2) d,892次数据传输中红色、黄色、白色事件和无事件比例分别为6.6%、14.8%、49.7%、28.9%。远程随访较常规诊室随访提前发现临床事件69(28~132) d。通过远程指导(86.4%,548/634)及提前诊室随访(13.6%,86/634),事件干预的总体有效率高达97.8%(620/634),避免91.5%(54/59)红色事件以及93.2%(123/132)黄色事件再次发生。结论在ICD/CRT-D术后患者中,应用远程随访可以安全有效处理临床事件,减少非必要诊室随访。

  • 标签: 随访研究 远程随访 诊室随访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经静脉植入型颤导线(Riata,美国雅培公司)的长期表现。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颤器脉冲发生器更换的患者,筛选出植入Riata或Durata(美国雅培公司)系列颤导线者。分析其脉冲发生器更换术中的导线故障情况,并将更换术中测试的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与首次植入时比较。结果共有76例植入了Riata或Durata颤导线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颤器(CRT-D)脉冲发生器更换患者,包括Riata组29例,Durata组47例。至更换术时,Riata导线应用3.0~12.2(7.4±2.1)年,Durata导线应用1.7~9.3(5.2±1.9)年。Riata组中,共4根导线在应用6.5~10.9(8.2±2.0)年时出现3根绝缘层破裂、1根导线断裂,故障率为13.8%(4/29),高于Durata组0的故障率(P=0.019)。导线完整性好得以继续应用的包括Riata导线25根,Durata导线47根。相较于首次植入时,脉冲发生器更换术中完整性好的Riata导线起搏阈值(1.1 V/0.5 ms对0.7 V/0.5 ms,P>0.05)和R波振幅(11.8 mV对12.7 mV,P>0.05)无明显变化,阻抗降低(519 Ω对630 Ω,P<0.01)。结论Riata导线平均应用7.4年时的故障率为13.8%。完整性好的导线长期起搏阈值和感知稳定,可严密监测下继续应用。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除颤导线 导线故障 起搏参数
  • 作者: 罗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1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第5期
  • 机构:威远县中医医院,四川内江642450
  • 简介:在生活中,我们会出现这样一种疾病,有着非常高的发病率,甚至严重情况下,会让患病人呈现“痛不欲生”的状态,并且还会诱发诸多的疾病,而且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一种难以启齿的疾病,宁愿忍耐,也不愿意去医院接受治疗,而这个疾病就是我们常见的痔疮。因此,我们就要改变“讳疾忌医”的观念,接受相应的治疗,其中中西医治疗有着明显的作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具体的中西医治疗有哪些措施呢?

  • 标签: 中西医结合;痔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颤器(S-ICD)植入术中颤阈值(DFT)测试对后期放电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S-ICD并至少随访3个月的患者,按照术中有无DFT测试及PRAETORIAN评分分为DFT测试组、DFT未测试组,PRAETORIAN评分≤45分组、>45分组。回顾性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放电事件和并发症等。初步探讨DFT测试对后期放电事件的预测价值,以及复律失败风险极低患者的不恰当放电概率是否随PRAETORIAN评分的增高而增大。结果研究纳入41例患者,其中男31例,年龄(54.9±15.0)岁,年龄范围18~85岁。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中位随访4个月内,10例患者发生37次放电事件。DFT测试组与DFT未测试组不恰当放电患者数(1对1,P=1.000)及不恰当放电总次数(10对1,P=0.0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AETORIAN评分≤45分组与>45分组不恰当放电患者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对2,P=0.133),不恰当放电总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对11,P<0.001)。结论S-ICD植入术中DFT测试对患者后期放电事件影响较小。复律失败风险极低患者的PRAETORIAN评分越高,不恰当放电可能性越大,该结论有待扩大样本量加以确认。

  • 标签: 除颤器,植入型 全皮下 除颤阈值 不恰当放电 PRAETORIAN评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改良式薅管技术及其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初步应用。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自2018年3月起开始实施"薅式"拔管,在1例患者发生了术后隧道口感染的事件后,我们改良了手术方式:即拔管成功后,在隧道口行小切口,适当修剪皮肤并缝合,使隧道口闭合。结果截至2020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合计对15例患者实施改良式薅管,随访期间(0~25个月),无继发感染、腹腔渗液。结论对于符合薅管指征患者,改良式薅管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法,可降低继发感染及腹腔渗液等风险。

  • 标签: 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拔管 改良式薅管 导管相关感染
  • 简介:摘要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极有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SCD)。一项给透析患者植入心脏复律颤器的试验,研究了一级预防性植入型心脏复律颤器(ICD)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35%的透析患者所起到的预防死亡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在石油石化行业锅炉给水处理的工艺过程中,氧技术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内容,氧技术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锅炉给水系统中的氧含量,不仅对设备的使用寿命带来影响,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日常生产的安全。本文围绕锅炉进水氧的相关技术做了探讨,分布论述了热力氧技术、真空氧技术、化学氧技术、解析氧技术以及膜分离氧技术的相关应用,供业内相关人士参考。

  • 标签: 锅炉进水 除氧技术 石油石化
  • 简介: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烧结法赤泥、硅的物料性质,以及用于分离两种物料的沉降槽运行情况总结和进一步的探讨,并且对于影响物料沉降的疏水性物料进行了分析。

  • 标签: 赤泥 硅渣 沉降 疏水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术对Berger间隙(BS)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1年5至10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和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术中采用显微集成术中相干光层析成像术(iOCT)及25G导光纤维辅助下对BS进行观察。统计围手术期BS及BS内颗粒物质(MIB)的发现率并测量BS宽度,记录术中超声乳化能量、时间等参数。采用χ²检验、广义估计方程、Mann-Whitney U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19例(119只眼)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75例,年龄(65±12)岁。术前仅有4只眼(3.4%)可观察到BS,均未发现MIB;术中于皮质吸后、植入IOL前,在47只眼(39.5%)中观察到BS,其中20只眼(16.8%)出现MIB;而术后1个月有33只眼(27.7%)可观察到BS,其中16只眼(13.4%)仍存在MIB。术中与术前相比,BS的发现率和MIB的发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与术中相比,BS的发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MIB发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和术后BS的宽度[M(Q1,Q3)]分别为160.3(61.6,273.1)μm和106.8(0,259.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P=0.023)。此外,存在悬韧带脆弱高危因素的术眼术中BS的发现率[60.7%(17/28)]和MIB的发现率[42.9%(12/28)]显著高于无悬韧带脆弱高危因素者[33.0%(30/91)和8.8%(8/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6.90,P=0.00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存在悬韧带脆弱高危因素(OR=0.214,95%CI:0.081~0.561)和超声乳化累计能量复合参数较高(OR=1.255,95%CI:1.047~1.504)是导致术中BS结构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术可损伤BS正常解剖结构,导致术中前、后房内的液体和颗粒物质进入BS。

  • 标签: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Berger间隙
  • 简介:摘要埋藏式心律转复颤器(ICD)在心源性猝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ICD技术的发展,儿童ICD植入也日趋增多,但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儿童ICD在应用指征、器械及植入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仍面临着巨大挑战。现就儿童ICD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包括常见病种、适应证及ICD系统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心血管病学 心源性猝死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微波消融技术结合刮术治疗骨盆转移瘤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共12例微波消融辅助治疗骨盆转移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59.5±10.1)岁(范围:43~79岁)。手术方式选择微波消融、肿瘤刮、骨水泥填塞,当病变累及骶髂关节面,影响负重弓时加钢板螺钉内固定重建。12例中8例在微波消融后行刮术、骨水泥填塞加钢板螺钉内固定,4例微波消融后行刮术、单纯使用骨水泥填塞。术后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生存率、局部复发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hort-Form 36,SF-36)以及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系统功能评分。记录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和SF-36评分,对随访>3个月者进行MSTS功能评分。结果12例随访4~27个月,平均1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至末次随访,12例中死亡7例,生存5例,6个月生存率81.8%,1年生存率为40.9%,2年生存率为27.3%;死亡患者生存时间为8.8个月(范围:5~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随访期间局部复发率8.3%(1/12),术后平均复发时间为4个月。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1±21)min,术中出血(295±108)ml。12例术前VAS评分中位数为7.5(7,8)分,术后1周VAS评分5(4,5)分,术后3个月5(4,5.75)分,与术前相比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术前SF-36评分中位数23(21,24.75)分,术后1周为47(46,54)分,术后3个月为50.5(47,55.25)分,与术前相比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术后3个月MSTS评分中位数为20.5(16.25,21.75)分,其中优16.7%(2/12),良50%(6/12),可16.7%(2/12),差16.7%(2/12),总体优良率66.7%(8/12)。结论微波消融结合刮术治疗骨盆转移瘤可以明显缓解局部疼痛,重建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可选的骨盆转移瘤治疗方案。

  • 标签: 微波 骨盆 肿瘤转移 刮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在社会环境下使用自动体外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ion AED )进行现场急救的54例危重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在国内公共场所应用AED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5年间国内公共场所使用AED现场急救54例临床病案从患者和AED使用者属性、AED临床性能三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现场应用AED分析后,54例患者未发生院外发生心博骤停患者9例;发生心博骤停患者45例,脑复苏出院40例(88.9%),死亡5例(11.1%),其中1例为现场恢复自主循环在院内死亡。AED对可颤节律识别及颤建议的正确率为100%。对室颤电击成功率为97.22%,无脉性室速成功率为100%。数据显示不同品牌的AED在工作核心指标上均表现出临床有效性。施救者的操作水平影响着AED的电击关键时间,这些关键时间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P<0.05)。结论AED的电击决策和电击性能可靠、有效。加强人群培训,缩短电击关键时间,优化社会配置,加强运维管理可提高AED应用的整体效能。

  • 标签: 院前急救 院外心搏骤停 自动体外除颤器 公共场所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江门市区120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掌握电颤术现状,为全市急救技能规范化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随机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社区自动体外颤仪(AED)配备现状、120急救车颤仪配备现状、人员培训现状、急救人员对电颤术掌握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江门市区公共场所均没有配备自动体外颤仪(AED);江门市区120急救车均没有配备自动体外颤仪(AED),仅配备手动监护颤仪;被调查医院有70%的医院有对本单位的急救人员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计划;基层医院的急救人员对电颤术技能掌握合格率(73.2%)显著低于二级以上医院的急救人员(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江门市公共社区和120急救车均缺乏自动体外颤仪(AED);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电颤技能水平欠理想,尤其是基层单位急救医护人员,应加强规范培训。

  • 标签: 院前急救 自动体外除颤仪 电除颤 培训
  • 简介:摘要尘螨是一种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隶属于蛛形纲无气亚门,主要包括屋尘螨、粉尘螨。作为室内最重要的变应原,尘螨的代谢物、排泄物、螨体等均可致敏,可诱发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尤其与变应性鼻炎关系密切。本文对尘螨的分类、生物习性、生活史、分布特点、致敏性进行介绍。目前已有的螨措施主要分为物理性和化学性螨,可以显著降低环境中尘螨的浓度,然而其对变应性鼻炎症状的改善程度不一。本文同时对目前的螨措施及其效果等进行总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人应用可穿戴式颤器(WCD)的临床特点和随访资料,了解WCD在中国应用的初步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临床观察性研究,国内共5家医学中心参与该研究。入选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接受WCD并完成随访的患者共54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随访穿戴依从性、反馈的问题、颤治疗效果等。结果接受WCD治疗的患者男47例(87.0%),年龄(55.2±17.6)岁。其中冠心病患者31例(57.4%),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作患者19例(35.2%)。使用WCD的主要适应证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40 d内)伴左心室射血分数≤35% 18例(35.2%),其次为等待心脏移植且具有心脏性猝死(SCD)发生风险患者9例(16.7%)。患者平均穿戴天数为(51±34) d,最长145 d。18例患者随访3个月期间内坚持穿戴超过1个月。穿戴过程中感觉不适主要为颤背心影响睡眠和无故报警。1例患者随访过程中监测到13次室颤发生,均予1次颤治疗成功转复。无1例患者发生误放电。6例患者植入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颤器(ICD)结论WCD的中国临床观察性研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应用WCD的临床特点和使用情况,为进一步改善患者SCD的预防、加强公众对WCD的认识提供了经验。

  • 标签: 除颤器 多中心研究 患者特点 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