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由不掌握到掌握,由学生的“无问题”到“有问题”到“多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解放学生的嘴巴,培养学生的问题呢?

  • 标签: 激活 问题意识
  • 简介:摘要小学数学学习中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问题主动探索、求知,快速掌握数学知识点。有鉴于此,本文以问题为切入点,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标签: 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 简介:文学与思想史的跨学科研究,虽然是近年来才更有意识加以倡导的研究取向,但事实上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轫之初就已竹诸实践。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等乃是其中的典范之作,新时期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本文从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的问题出发,试图强调下列几方面的问题。其一,将文学与思想、心态和精神的历史联系起来,不是一种机械的拼合与杂糅,而应该是一种相互渗透和交融,从最高意义上说,是为了恢复文学研究的人文学品格;其二,文学与思想史的连接,非但不是要简单地用文学和语言的材料证明思想史的结论,而且恰恰是要激活“如何说”与“说什么”之间的有机关联:其三.文学是对真理问题和个体命运具体而直接的表达。因而它也为我们质疑那些约定俗成的“常识”与“定见”、那些一成不变的命题和所谓“普遍规律”提供了最大可能性,而这也正是比较文学之所以成为比较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 标签: 跨学科研究 思想史 文体 意义
  • 简介:对于一个多年在外国文学园地耕耘的学者而言,能将自己的代表作辑成一册在对象国发表,将自己最为精华的学术成果呈现在对象国同行面前,以接受对象国同行的检阅,应当说是一个孜孜以求的心愿。

  • 标签: 比较文学 古典小说 问题意识 视界 自觉 传说
  • 简介: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中华文学基金会、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暨福建省文联、《台湾文学选刊》等联合发起召开的“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11月22日至24日在厦门举行。这是继1995年北京首届、1996年南京二届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又一次学术氛围浓厚、争鸣相当激烈的研讨会。来自大陆各地及香港、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的女性文学研究者共60人出席研讨。女作家舒婷、胡辛、王英琦、张冀雪、陈志红等应邀赴会。本次会议议题为“女性文学本体特征研究”,侧重对当代女性文学及其批评本身的反思。与会专家学者所撰

  • 标签: 女性文学批评 女性写作 中国女性文学 九十年代 女性文化 问题意识
  • 简介: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对文艺意识形态论的质疑乃至否定出自两种情况:一是政治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敌视,二是学术认识上的错误与片面.把意识形态简单地等同于统治阶级的虚假意识,是造成某些激进理论家错误地以艺术的审美性对抗与否定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一个原因,而文艺存在现象和文艺本质问题的复杂性、多方面性,也是造成诸多以“片面的深刻”为理论呈现姿态的多种非意识形态文艺本质以产生的重要根源.在文艺意识形态论研究中应申明两个前提性认识:其一,迄今为上,人类仍是在意识形态的网络中展开自己的历史创造活动包括文艺活动;其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一个真问题.也是面向未来的中国文艺理论建设需要认真加以对待的一个基础性、核心位理论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文艺意识形态论 文艺本质 文艺理论研究
  • 简介:本文以TheScarofLove《爱的伤疤》为教学案例,提出了主题意义探究的起点是文本解读与改编,落脚点是活动设计与实施,认为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高中英语美文教学是有效的教学途径。

  • 标签: 主题意义 英语美文 有效教学
  • 简介:《百年美文》是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一套大型散文丛书,分门别类收录整个20世纪各种佳作,已出版两辑十卷(如“哲思卷”“读书卷”“人物卷”等)二十七册。甫一面世即大受欢迎,一版再版(盗版者闻风而动,盗版本应运而生)。以“谈艺卷”为例,收文一百二十多篇,上自黄宾虹,下迄张传伦,一头一尾,年龄相差九十余岁,文章同样精彩。

  • 标签: 文艺出版社 意识 20世纪 盗版者 黄宾虹 丛书
  • 简介:<正>近期以来,在王蒙和巴金的某些作品的讨论中,人们提出了审父意识和自审意识的概念,也有人对此,尤其是对自审意识(以下我称之为“审己意识”)的提法不以为然。我却认为,目前文坛上日益强化的审父意识,特别是审己意识,鲜明地标示着新时期文学在文化内容方面的重要进步,突出体现着愈来愈多的作家努力确立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批判意识的追求。

  • 标签: 文化反思 审父意识 自审意识 新时期文学 传统文化 批判意识
  • 简介:文艺意识形态问题是文艺学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从哲学和方法论传统来看,它在根本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学艺术现象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和文化理论中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和较为充分的发展,成为分析研究现代人类社会文学、艺术及文化现象的重要理论方法。但由于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处的具体历史文化语境的差异,理论家对于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作用的阐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尽管如此,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其特有的普遍性和一般性意义还是构成了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的共同基础。正是这些差异和共同性,成为我们理解文艺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前提。

  • 标签: 艺术现象 历史文化语境 文化现代性 现代人类社会 当代文艺理论 理论方法
  • 简介:《妇女的职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为数不多的演讲稿之一,作者主要介绍了自己两段从业经历。"特殊"经历道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写作的精髓,也充分展现了她的"意识流"意识

  • 标签: 《妇女的职业》“意识流” 意识
  • 简介:早在九十年代的新式批评家们面对所谓的新时期文学无法用旧有文学模式对发展了的文学形式命名,从而把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分为两段并命之为后新时期文学之前,所谓的新时期文学实际上就已经由先锋小说家为这段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划上了不是句号至少也是分号。前有文学文本占领了几乎所有的文学意识形态空间,已有文学模式的改造更新,似乎无论如何难以显示其显在的存在意义时,先锋小说家们在符号编码的空地上实行了一场文学变革。这种变革不只是形

  • 标签: 先锋小说 意识形态性 文学文本 否定的物质性 文学意识 性符号
  • 简介:传统的文艺理论观点认为,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会进入甚至影响作家的创作思维与创作素材,进而决定作品的基本格调。张爱玲的小说中悲剧的题材、扭曲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苍凉的审美意识,无不来源于她创伤性的童年经验。

  • 标签: 童年经验 张爱玲 悲剧意识
  • 简介:当代小说政治意识漫论李运抟在中国,像梁启超那样看重小说之功用者,怕确实少见。他那篇众所周知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竟断定“欲新”国民、道德、宗教、政治、风俗、学业、人心、人格等这些极重要的社会存在,就不可不“必新小说”。这还不说。梁先生竟还以为欧洲...

  • 标签: 政治意识 当代小说 极左政治 政治小说 政治生活 文学与政治
  • 简介:新时期的文艺创作和评论中常常可见“当代意识”、“现代意识”或“时代意识”之类的词。什么是当代意识?是不是当代人所有的意识都是当代意识?是不是自称用了“当代意识”的创作和评论都是有当代意识的作品?究竟如何对“当代意识”作出科学的、接近实际的、比较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它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更是牵动全局的实践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艺发展方向。贯穿这些认识,本文就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中的当代意识与文艺创作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当代意识意识形态按照马思主义观点,要认识文艺创作中的当代意识,当然离不开意识形态性质。尽管文艺有其特殊性,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一切意识形态现象和精神现象的客观实践规定性,对文艺都是适用的。这是因为,人之成为艺术的对象,不是作为生物的存在,只有人和人的一切生命现象的社会属性,才是审美再现的客观基础。这就是文艺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之一,并且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的缘故。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巨著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论证这一点时,他们坚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一步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

  • 标签: 当代意识 文艺创作 社会主义文艺 客观实践 时代意识 精神现象
  • 简介:摘要竞争意识是个人或团体间力图压倒或胜过对方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使人精神振奋,努力进取,是现代社会中个人、团体乃至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缺的心态,竞争意识及行为对人际关系、个人品德、个性发展影响很大,对正在成长的农村中学生影响更大。

  • 标签: 竞争 心态 对象 方法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法治,不仅是一种社会信仰,也是一种生活刚需,构成了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目前,我国人民在物质生活水平已得到稳步提升,但精神文明建设仍有待加强,公民的法治素养有待提高。从高铁霸座到公交坠江,整体安定、和谐的大环境下偶尔出现的此类“阵痛”事件,令人深思,引发舆论普遍谴责。这些不仅透露出公民素质的“欠费”,更可见其规则意识的缺位。

  • 标签: 规则意识 法治素养
  • 简介: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劳动,特别需要发挥创作者主体意识的创造精神。在打破文艺由于哲学上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而形成简单照搬的“反映论”模式之后,作家艺术家摆脱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桎梏,突破了对于文艺功能的狭隘理解,思想上获得了很大解放,创作上也获得了很大自由。作家艺术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重新确立,追求艺术表现上从外部观照的反映甚至是机械化的复写,转向内心世界的揭示,通过敏感捕捉和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感受及其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过程,在人物心灵世界的细腻刻画和呈示中,开掘人

  • 标签: 心灵深处 精神劳动 阶级斗争为纲 文学世界 毛泽东文艺思想 中国现代社会
  • 简介:中国美学的悲剧意识,体现了主体以己度物的诗意体验,包括对自然生离死别的感受等。中国古代诗文中的伤春悲秋之作,就是这种体验的表现。人生悲剧中的文人悲剧意识、英雄悲剧意识和女性悲剧意识有着自己的独特特征,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崇敬,给我们留下了强烈的悲愤、沉痛的哀思和无尽的思索。而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的悲剧,则由英雄气概逐步走向平民化、世俗化。这种悲剧意识一方面深受儒、道、释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也具有突破传统文化樊篱和束缚的潜质,体现了感人的悲悯情怀、深沉的忧患意识、宣泄怨愤的情感和悲喜交错等特征。中国戏曲中的悲剧往往以大团圆结局,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求善的文化心理的影响,具有强大的道德感染力,是主体欣赏心态得以平衡的需要,也顺应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要求。

  • 标签: 悲剧意识 伤春悲秋 忧患意识 悲喜交错 大团圆
  • 简介:本文旨在以保罗·利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讲座》一书为研讨平台,分析利科如何细读马克思经典文本,提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思想,并以此构成其叙述诗学的反思维度。叙述在赋予事件逻辑结构的同时,成为一种将对象合理、合法化的过程,从而"歪曲"了现实的本来面貌。但利科指出当表象成为绝对的"歪曲"之前,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活动和语言活动的一部分,一种"现实生活的语言"先于"歪曲"存在。乌托邦并非天然地属于意识形态,文学乌托邦具备一种"自反性结构",我们以之重新审视在现存秩序中扮演的角色,乃至秩序本身,成为显现未来事件的希望。本文试图呈现利科如何在充分的"漫长迂回"(lelongdétour)中完成了对意识形态、乌托邦及其叙述中介的深度诠释,肯定了只要人是能想象、能书写、能叙述、能行动的主体,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就存在更新和实践的可能性,这构成了对流行的意识形态、乌托邦终结论的有力回应。

  • 标签: 保罗·利科 叙述 意识形态 乌托邦 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