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intracranialpressure,ICP)监测已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但是目前ICP监测较少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1]。早期行ICP监测对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尤为重要,准确可靠的连续监测能够提供ICP变化的客观指标,有利于早期发现血肿扩大,

  • 标签: 颅内压 高血压 脑出血 手术时机
  • 简介: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常高浓度氧(NB0)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i6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NB0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分别于2h和24h行头颅MRI扫描。冠状位DwI测量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及增大率;在脑梗死最大层面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测量脑梗死中心区和边缘区的ADC值,并计算ADC值的降低率。取脑行HE染色,并与Dw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NBO组与对照组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异常高信号,ADC图上为低信号。NB0组大鼠zh和24h脑梗死体积增大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O组大鼠2h和24h梗死中心区ADC值降低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NBO组梗死边缘区ADC值降低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NBO组与对照组大鼠HE染色脑梗死灶与相应DwI层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l显示NB0对大鼠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 标签: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弥散 磁共振成像 高压氧 模型
  • 简介:肌肉包裹是颅破裂动脉瘤的一种治疗方法。意大利的Policlinico等医师回顾性分析了9例不适合夹闭和栓塞的破裂动脉瘤患者的资料。他们对8例进行自体肌肉包裹治疗,对术后再出血率、死残率、动脉瘤大小和形态的变化以及炎性反应进行评估。

  • 标签: 肌肉包裹 颅内破裂动脉瘤 治疗方法 死残率
  • 简介:目的比较单纯机械取栓术与动脉溶栓复合(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机械碎栓)其他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市中心医院2004年1月—2012年1月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其中17例采用动脉溶栓复合其他方式(简称复合治疗组),对19例采用单纯机械取栓术(简称机械取栓组)。采用心肌梗死溶栓分级标准(TIMI)判断血管再通情况。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血管再通患者比率分别为76.5%(13/17)、100%,P=0.025;残余狭窄率≤30%者,分别为11.8%(2/17)和47.4%(9/19),P=0.021;治疗后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两组改善者分别为17.6%(3/17)和52.6%(10/19),P=0.029。②治疗时,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栓子脱落发生率分别为5.9%(1/17)和5.3%(1/19),P=0.935;穿支血管闭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9%(1/17)和0,P=0.284。治疗后24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8%(2/17)和10.5%(2/19),P=0.906;两组均无患者发生治疗后急性血管再闭塞的情况;病死率分别为11.8%和10.5%,P=0.906。③治疗后3个月随访mRS≤1分者,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分别为52.9%(9/17)和89.5%(17/19),P=0.015。结论单纯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与动脉溶栓复合其他方法比较,安全性接近;但由于单纯机械取栓术的血管再通率高,短期效果可能要略好于动脉溶栓联合机械方法,但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 标签: 脑梗死 急性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机械碎栓 机械取栓
  • 简介:目的评价双源CT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再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2005年12月1日~2011年12月30日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CNKI,CBMdisc数据库,查询双源CT在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计算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灵敏度(SE)、特异度(SP)及其95%可信区间(CI),绘制及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和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基于支架分析,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合并灵敏度为0.91(95%CI:0.86~0.95),特异度为0.92(95%CI:0.90~0.94),AUC为0.97。双源CT对诊断冠状动脉大支架(直径≥3mm)再狭窄的准确度高于小支架(直径〈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可评价支架的合并构成比为0.066(95%CI:0.05~0.09)。结论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准确度高,适用于直径≥3mm的支架,是冠状动脉支架随访和评价的一种有效且无创的检测方法。

  • 标签: 支架 再狭窄 双源CT 诊断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CT血管成像(CTA)与MR血管成像(MRA)对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WebofScience、CochraneLibrary,按照纳入标准筛选关于CTA和MRA对颅动脉瘤诊断的研究,检索时间均由建库至2012年4月。采用Metadisc1.4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比值比(OR)及95%CI,异质性采用I2检验分析,绘制出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共纳入6篇符合标准的文章(均为前瞻性研究),合计37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示,CTA对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为0.91(95%CI:0.87~0.94),特异度为0.92(95%CI:0.86~0.96),OR为78.29(95%CI:28.27~216.77),SROC曲线下面积为0.9593。MRA诊断的敏感度为0.85(95%CI:0.80~0.89),特异度为0.92(95%CI:0.86~0.96),OR为41.94(95%CI:18.50~95.09),SROC曲线下面积为0.9304。结论CTA对于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高于MRA。但仍需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加以证实。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CT血管造影术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对高级别颅动静脉畸形(AVM)患者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高级别AVM患者开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8例;平均(18±6)岁。Spetzler-Martin分级:Ⅳ级13例,Ⅴ级10例。畸形团的长径为3.5~15.0cm,平均(7.5±2.0)cm。所有病例均接受了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2例入院前1年和8年在外院接受栓塞治疗,3例近期接受术前栓塞,对18例直接实施显微外科手术。对切除后部分残留畸形团的5例行伽玛刀治疗。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疗效。结果①术前近期栓塞+手术切除的3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GOS4分的1例,5分2例;远期栓塞+手术2例和直接手术18例,在切除术后,1例昏迷及四肢瘫痪,1例死亡。GOS5分的12例,4分5例,3分1例,2分1例,1分1例。②对17例患者术后行DSA复查,1例行MRA复查。显示11例获得全切,6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病死率为4%(1/23),重残率为4.5%(1/22)。③随访1~95个月,GOS5分14例,4分6例,3分2例。结论对高级别颅动静脉畸形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并且疗效肯定,而适当的术前栓塞是手术成功的重要辅助手段。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显微外科手术 栓塞 治疗性 高级别颅内动静脉畸形
  • 简介:目的研究Notch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出血性颅动静脉畸形(AVM)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温州医学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AVM患者,共35例,根据病史和影像学特点,将AVM患者分为出血性AVM组(简称出血组)27例、非出血性AVM组(简称非出血组)8例,应用免疫组化、荧光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两组畸形血管团Notch1和VEGF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结果①在出血组和非出血组中,Notch1和VEGF在畸形血管团内皮细胞均表达明显,但两组Notch1、VEGF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出血组的Notch1mRNA水平为1.9±1.7,高于非出血组的1.5±0.6;出血组的VEGFmRNA水平为4.2±3.0,高于非出血组的2.9+2.7,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经Spearman相关分析,颅AVM的Notch1与VEGF的阳性细胞率(r=0.638,P〈0.05)及其mRNA水平(r==0.611,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Notch1、VEGF在出血性AVM和非出血性AVM中均表达升高;但在出血性AVM中无特异性,Notch1与VEGF可能协同参与颅AVM的形成。

  • 标签: 颅内动静脉畸形 脑出血 NOTCH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窦球囊辅助栓塞剂——Onyx18闭塞上矢状窦及侧窦(横窦和乙状窦)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6月,经静脉途径在静脉窦使用保护球囊,经动脉和(或)静脉途径,采用Onyx18栓塞治疗上矢状窦区和侧窦区DAVF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球囊辅助栓塞的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本组24例患者,病变位于上矢状窦区5例,侧窦区19例。对上矢状窦区病变和侧窦区病变使用Hyperform7mm×7mm球囊各1例,对其余患者使用外周血管扩张用球囊。②对上矢状窦区病变的患者经动脉栓塞3例,经静脉栓塞2例,使用球囊均基本闭塞静脉窦;对侧窦区病变患者经动脉栓塞10例,经静脉栓塞7例,动静脉联合栓塞2例;使用球囊基本闭塞静脉窦8例,部分闭塞静脉窦11例。③上矢状窦病变患者3例栓塞后治愈,有2例随访半年无复发,1例栓塞后少量残余,1年后复查造影无明显变化;在侧窦区病变的患者中,对1例患者行两次栓塞后瘘口消失,其余患者均经1次栓塞治愈,对其中7例患者治疗后半年进行了血管造影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对经严格选择适应证的DAVF患者在球囊辅助下使用Onyx18闭塞侧窦(横窦和乙状窦)和上矢状窦,治疗DAVF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静脉窦的通畅性。

  • 标签: 动静脉瘘 硬膜 栓塞 治疗性 安全 球囊 ONYX
  • 简介:目的总结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心脏泵衰竭应用的临床经验,探讨此类手术应用IABP的时机选择和适应证。方法总结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5例因冠心病行CABG后患者出现心脏泵衰竭,在IABP支持下,术后心功能及血液动力学恢复稳定的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在术后3-7d撤除IABP,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冠脉病变严重(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风险较大,特别是术后出现严重的低心排使手术效果更加不确定。术后应用IABP可以有效地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脏泵衰竭 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