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0-2岁婴儿应用维生素D3(VitD3)后儿童VitD3缺乏及中毒情况。方法定期随访2013年1月-2015年1月来院400名儿童,嘱其从生后半月时开始补充VitD3,于第6个月及1岁时分别进行肝功、碱性磷酸酶、C反应蛋白(CRP)、钙、磷的检测。结果给予口服VitD3后,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极低,发生佝偻病病例也均为早期,无典型临床体征,口服VitD3治疗后基本上都恢复正常;未出现VitD3中毒。结论给予VitD3400-800单位既可预防VitD3缺乏症,又不会发生VitD3过量中毒。

  • 标签: VitD3 预防 儿童 VitD3 缺乏及中毒
  • 简介:蒙古语书语的J、ě、f等辅音在现代蒙古语喀喇沁一土默特土语里有几种变体。这些变体的产生原因,一方面是汉语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其本身内部发展规律所起的作用。从语言关系的角度讲,喀喇沁一土默特土地区蒙民在同汉民族群众长期密切的交往和共同的生活当中接受了汉语的影响,这些影响无论语音还是语法和词汇都可找到存在形式。从发生学角度讲,其内部发展规律导致了语音上的变化。但到目前没有人对其规律性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在现有材料基础上归纳出几个方面的特点,供大家参考。

  • 标签: 蒙古语 喀喇沁-土默特土语 辅骨d3、t∫、∫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碳酸钙D3联合仙灵葆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纳入102例患者,时间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投掷法分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行碳酸钙D3治疗)与试验组(行碳酸钙D3联合仙灵葆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临床症状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78.43%(P<0.05);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试验组腰背疼痛(1.24±0.16)分、腰腿酸软(1.19±0.11)分、下肢无力(0.69±0.08)分、不可负重(0.74±0.09)分均低于对照组(1.78±0.24)分、(1.68±0.25)分、(1.12±0.11)分、(1.18±0.13)分(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性(P>0.05)。结论:联合用药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仙灵骨葆 碳酸钙D3 有效率 腰背疼痛
  • 简介: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在小鼠下颌矿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定量RT—PCR比较分析了6周龄野生型和1α羟化酶基因敲除(1α(OH)ase)小鼠下颌矿化的差异。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1α(OH)ase小鼠的类骨质的比例明显增加,钙素(osteocalcin,OCN)在下颌沉积面积和在成骨细胞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碱性磷酸酶(ALP)在下颌成骨细胞的活性和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Biglycan在下颌的沉积面积和在成骨细胞表达水平则明显增加。结论:1,25(OH):D,通过调节OCN、ALP和Biglycan的基因表达水平和蛋白质沉积水平促进小鼠下颌的矿化。

  • 标签: 1 25二羟维生素D3 1α羟化酶基因敲除 下颌骨矿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维生素D3治疗日光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组,采用肌肉注射维生素D3配合常规治疗30例,与单纯采用常规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中痊愈21例,显效7例,有效2例,愈显率为93.3%;对照组中痊愈15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76.7%。两组愈显率比较有显著差异(x2=4.16,p<0.05)。结论维生素D3治疗日光性皮炎疗效显著。

  • 标签:
  • 简介:摘要维生素D是指一组具有不同药效而生物活性类似的类固醇激素。活性维生素D3是一种细胞循环调节剂,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具有调节钙磷代谢的功能。活性维生素D3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在体内发挥多种多样的生理学功能,1,25-(OH)2D3作用于小肠粘膜,促进钙、磷的吸收;促进肾小球近球小管对钙、磷的回吸收;作用于组织,影响钙、磷的吸收。临床上可用来治疗炎症、皮肤病、骨质疏松、癌症和免疫疾病等。

  • 标签: 活性维生素D3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D3淋巴结清扫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00年4月至2002年10月收治的13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D3组74例,行D3淋巴结清扫术;D2组58例,行D2手术。结果D2组和D3组术后1、2年的生存率无差别,但3至5年的生存率D2组分别为56.9%、46.6%和36.2%,D3组71.6%、62.2%和56.8%,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D2组和D3组分别为8.6%和13.5%,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D2组手术时间为(182.0±32.3)min,明显短于D3组的(236.0±23.7)min(P〈0.05)。在生活质量评估方面,D2组和D3组患者术后2、4、6个月组间各项特殊症状评分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D3淋巴结清除术是安全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且不影响生活质量。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结切除术
  • 简介:摘要:在生命科学领域由于基因与基因之间存在关联性,导致对基因序列所反映的功能作用的研究受到了阻碍,研究基因关联效应成为了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基因序列体系庞大,在面对大量关键基因数据分析时,面临着数据结果难以整合,以及不能高效解读关键结果的问题,新兴的可视化技术,以直观简洁的优点使其更加适用于数据繁多复杂的场景,采用可视化技术展示基因数据之间的关联效应可以极大提高科研人员对关键基因的解读速度和准确性。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cyclinD1/D2/D3在大鼠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大鼠C6胶质瘤细胞(细胞数为3×10^5个)借助动物立体定向仪接种于Wistar大鼠左侧尾状核区,解剖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GFAP、cyclinD1/D2/D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yclinD1/D2/D3均呈阳性表达。cyclinD1/D3主要在细胞胞核表达,cyclinD2主要在胞浆表达,部分在胞核表达,不同存活期荷瘤鼠瘤组织中cyclinD1/D2/D3表达量不同。结论cyclinD1/D2/D3过分表达参与调节大鼠脑胶质瘤增殖。荷瘤鼠生存期与cyclinD家族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

  • 标签: 胶质瘤 CYCLIN D1/D2/D3 大鼠
  • 简介:胃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以彻底清扫胃周淋巴结为主的胃癌根治术,使胃癌的外科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在世界多数国家基本达成共识.唯西方少数国家对D2根治术作为进展期胃癌标准术式持反对意见,认为D2根治术后并发症高于D1根治术,而二者5年生存率相似,尤其对D3扩大淋巴结清扫术争议较大.60年代以来,日本首先倡导D2、D3胃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经过30余年积极的临床实践,Marayama等报告了Ⅱ、ⅢA期胃癌5年生存率分别从61%和39%提高到76%和63%,其他日本医疗单位也相继报告了令人羡慕的结果.正如王舒宝教授所言,我科1978年在国内首先引进日本胃癌D2、D3淋巴结清扫术,多年来手术医生相对固定,配合密切,术式及方案统一,共施行胃癌根治手术3000余例,经统计,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60年代为19.6%,70年代为38.5%,80年代为57.6%,90年代达到63.7%.结果显示,自开展D2、D3手术以来,5年生存率提高近20%,而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并未增加[1].其结果与西方报告的结果和观点差异较大.近年来,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或商榷,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即手术方案的合理化、规范化和个体化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所谓手术方案合理化应具备以下4个条件:①病人自身条件是手术安全性和根治性的基础;②病期是设计手术方案的依据;③肿瘤自身的生物学行为是进行个体化治疗的关键;④医生的技术及设备条件是D2、D3手术得以实施的保证.20年来我们针对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证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受病期早晚和癌肿自身生物学行为影响.因此,病期和生物学行为是选择D2、D3手术的主要依据.

  • 标签: 胃癌 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治疗 适应证 淋巴结转移癌
  • 简介:目的探讨D3淋巴结清扫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00年4月至2002年10月收治的74例进展期胃癌D3淋巴结清扫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2纽和D3组术后2年的生存率无差别,但3至5年的生存率出现差别,D2组为58.6%、46.6%和37.9%,D3组为71.6%、64.9%、56.8%,两者之间比较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D2组和D3组分别为8.6%和13.5%,两者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仅在手术时间上有所差异。D2组和D3组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组间各项特殊症状评分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进展期胃癌D3巴结清除术是安全的,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且不影响生活质量。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结清扫术 预后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cyelin)D1/D2/D3在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将体外培养大鼠C6胶质瘤细胞(细胞数为3×10^5个),借助动物立体定向仪接种于Wistar大鼠左侧尾状核区,解剖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定性监测。随后检测肿瘤组织中cyclinD1/D2/D3蛋白表达。结果cyclinD1/D2/D3均呈阳性表达。cyclinD1/D3主要在细胞核表达;cyclinD2则主要在胞浆表达,部分细胞核呈阳性,不同存活期荷瘤鼠其瘤组织中cyclinD1/D2/D3表达量不同。结论cyelinD1/D2/D3的过分表达,对大鼠脑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失控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荷瘤鼠生存期与cyclinD族的表达量呈负相关关系。

  • 标签: 胶质瘤 细胞周期素D1/D2/D3 大鼠
  • 简介:摘要目前对右半结肠癌D3淋巴结清扫的范围,特别是中央淋巴结清扫的内侧界尚存争议。D3淋巴结清扫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是局部进展期右半结肠癌手术的两种主流术式。D3是从淋巴结的分布角度描述内侧界,主流清扫内侧界应该是肠系膜上静脉(SMV)左侧,但也有肠系膜上动脉(SMA)左侧作为内侧界的报道;而CME是从结肠系膜起点的角度来描述内侧界,应该强调SMA左侧。本文结合D3清扫内侧界的解剖学基础、肿瘤学疗效以及技术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认为,以SMA左侧为D3淋巴结清扫的内侧界是安全可行的。这一方式同时兼顾了系膜和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完整性,且清扫了更多存在转移风险的远处淋巴结,有其解剖学依据和潜在的肿瘤学优势。但就目前而言,这一技术理念在实践上仍属探索阶段,相关临床证据尚未充分。

  • 标签: 结肠肿瘤,右半 D3淋巴结清扫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血浆中总25-羟维生素D水平,以评价广州地区健康成人的维生素D浓度水平状况,为今后维生素D缺乏的临床预防及治疗用药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方法 筛选广州地区常规体检报告正常的健康成人1010例,收集其资料及血浆标本,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总25-(OH)D3的检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健康成人总25-(OH)D3的平均值为(19.80±6.51)ng·ml-1,维生素D缺乏、不足、正常的百分比分别占57.13%、36.34%、6.53%;样本均值与参考标准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男性的维生素D含量高于女性。结论 广州市健康成人维生素D水平较低,应适当补充维生素D制剂和增加户外活动,尤其是女性。

  • 标签: 总25-(OH)D3 健康成人 广州
  • 简介:目的探索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在人牙周膜干细胞体外向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人牙周膜干细胞(PDLSC)进行细胞膜抗原鉴定;实验分为三组:A组为PDLSC未诱导组,B组为PDLSC成诱导组,C组为1,25(OH)2D3+PDLSC成诱导组。21d后利用化学定量法检测三组钙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相关蛋白骨钙素(OCN)、RUNX2、Ⅰ型胶原(COLⅠ)和ALPmRNA表达。结果PDLSC高表达CD29和CD44,而低表达CD31和CD45;且21d后三组细胞钙含量及ALP含量:C组>B组>A组;OCN、RUNX2、COLⅠ和ALPmRNA表达为C组>B组>A组。结论1,25(OH)2D3可促进PDLSC的体外向分化,并可加速PDLSC细胞基质的矿化。

  • 标签: 人牙周膜干细胞 1 25-二羟基维生素D3 骨钙素 碱性磷酸酶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导航模板,探讨提高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Tönnis三联截术的有效性和精确性。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13例患儿,分为3D打印组(7例)和传统手术组(6例),记录两组患儿术前骨盆Sharp角,中心边缘角、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射线暴露次数,末次随访根据Mckay标准和Severin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两组患儿年龄、Sharp角、中心边缘角等计量资料行t检验,性别、髋关节发育不良侧别、Mckay和Severin评定结果等计数资料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结果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长分别为(131.63±15.68) min和(166.00±15.59) min(t=-3.989,P<0.01),出血量分别为(110.00±14.72) ml和(130.83±21.54) ml (t=-2.064,P>0.05),射线暴露次数分别为(2.29±0.49)次和(7.59±1.05)次(t=-11.809,P<0.01)。两组Mckay评价优良率分别71.4%(5/7)和83.3%[(5/6),P>0.05],Severin X线评价两组优良率均为100%(P>0.05)。结论3D打印导航模板可以辅助大龄DDH患儿Tönnis手术的完成,降低手术时间和射线暴露次数。

  • 标签: 3D打印 导航模板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三联截骨术
  • 简介:目的:分析维生素D3用于预防小儿佝偻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门诊接收的102例VDDR高危患儿为研究主体,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常规性的预防指导,包括加强饮食营养,多晒太阳等。研究患儿在对照组的干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滴剂。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生化指标、生长发育情况和VDDR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的血清Ca、25(OH)D水平均显著升高,BALP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比较,研究组的LSDS高于对照组,身材矮小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干预后9例(17.65%)发生佝偻病,研究组中2例(3.92%)发生佝偻病,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维生素D3用于预防小儿佝偻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生化指标和生长发育情况,降低佝偻病的发生率。

  • 标签: 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VDDR) 生长发育情况 婴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