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文章结合中国现有的电子货币形态,分别从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角度讨论了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作者认为,电子货币的发展使商业银行可利用的资金增加.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对央行再贷款的依赖;另外,电子货币的发展还使货币乘数增加。

  • 标签: 电子货币 货币供给 中国 信用卡 消费卡
  • 简介:与人民币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的票券──“准货币”,目前正越来越受到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外汇券是1980年4月1日起,由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有价证券。其有1979年和1988年两种版面,全套总面额316.60元,券别分为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8种。1994年1月1日中国银行宣布外汇券停止流通并限期兑换收回。此后,它就成了收藏“新宠”。侨汇券是我国分别于1960年和1982年发行的有价证券。但1982年发行的侨汇券称为“侨汇物质供应券”。在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侨汇券可以凭它到指定的商店购买多种紧俏商品。它的面值有5元、10元、50元、100元

  • 标签: 准货币 侨汇券 有价证券 人民币 经济困难时期 图案设计
  • 简介:货币替代是一种外币部分代替本币的现象,是开放经济中所持有的一种货币性挠动,对经济有一定的影响,对货币替代的程度的准确分析以及防范货币替代是十分重要的。

  • 标签: 货币替代 汇率 通货膨胀 中国 国民收入 币值稳定
  • 简介: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的转轨,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直接信贷管理逐渐转向间接货币总量控制。然而,由于货币定义的多层次性,中央银行全面控制各层次货币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本文将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我国经济转轨时期货币总量控制重点层次的选择和控制度的把握。一、货币总量控制重点层次选择分析一般认为,要使货币重点控制层次有效地反映货币政策效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可测性,即它必须具有明确而合理的内涵和外延,并且在金融统计资料中,其数量能够及时反映出来;二是可控性,即中央银行通过其掌握的调控工具能够对该货币层次进行量的控制和调整;三是相关性,即中央银行选择的货币控制层次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

  • 标签: 货币总量 层次选择 控制重点 经济增长 控制度 货币供应量
  • 简介:文章选取货币供应量和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变量,以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变量,运用动态计量经济学理论,通过对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对1978-2004年的数据采用EG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表明货币政策传导存在明显的时滞,而且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贷款余额增长率相比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更显著。

  • 标签: 货币政策 传导机制 协整检验 EG两步法 误差修正模型
  • 简介:今后一段时期加快房改的基本思路是,进一步贯彻和完善《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以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建立住房公积金为中心,综合配套、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点面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住房分配的货币化进程。在以住房分配货币化为突破口的新一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中必须处理好八个方面的关系。首先,应处理好住房制度改革与其它各项改革的关系以及分配货币化与它项配套措施的关系。应摆正住房制度改革在当前改革全局中的地位。既要从积极推进住房商品化的角度安排房改工作的进程,又要从全局的部署掌握好改革的力度,使得“人民安心,中央放心,有利稳定,促进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快住房分配的货币化进程,并

  • 标签: 住房分配 货币化进程 住房补贴 住房制度改革 统一政策 住宅市场
  • 简介:根据Cairnes—Bordo的理论,当货币政策调整引起货币供给量变化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反应要比工业品市场快,因此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影响到农产品与工业品的相对价格水平。然而,国外的农业经济学者的一系列实证检验的结果却不尽一致。基于中国有关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货币供给冲击的确会对中国农产品与工业品的相对价格水平产生一定影响,扩张的货币政策短期内会提高农产品与工业品的相对价格水平,反之,收缩的货币政策会降低农产品与工业品的相对价格水平。实证分析结果也显示货币政策调整不会对中国农产品与工业品相对价格水平造成长远影响,从长期来看货币是中性的。

  • 标签: 货币冲击 农产品价格 工业品价格
  • 简介:针对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演变特征,采用TVP-SVAR模型分析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企业债券融资成本的传导效应及机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调控对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调节具有显著的时变特征,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货币基准利率对债券市场的传导效率高于公开市场直接投放货币,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企业信用利差的调节效应更为显著,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满足央行“预微预调”的目的,在债券市场的传导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信贷渠道还是利率渠道,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中国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传导作用在日益提升,但是利率工具的短期作用效果不如中、长期,对实体经济的调节作用相对缓慢。刚性兑付是企业债券信用利差的屏障,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综合利用结构性和定向性货币工具组合,适度地向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倾斜,优化定向调控的货币政策的效果,才能达到降低实体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目的。

  • 标签: 信用利差 货币政策工具 传导渠道 TVP-SVAR模型
  • 简介:由于金融系统中货币供应量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影响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及其他实体经济,对货币供应量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经济金融研究方向的重点。从国外研究来看,凯恩斯的货币数量理论、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马歇尔的现金余额理论、费雪的现金交易理论、瞿特里的收入数量理论等都是通过建立货币需求函数模型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测算。

  • 标签: 货币供应量 计量模型 货币数量理论 预测 实体经济 现金余额
  • 简介: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我国货币供应量M2、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之间的波动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给量对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均有影响,并且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时期更长.

  • 标签: 货币供应量 VAR模型 格兰杰因果检验 脉冲响应分析
  • 简介:使用中国11个行业上市公司2002—2008年的季度面板数据,考察了货币政策的产业效应,并进一步研究了企业金融结构对产业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非均衡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其选择货币供应量仍是以利率对不同产业产出的影响不同,利率对产业产出的影响更大;其次,同一项货币政策对于不同产业的产出影响是非均衡的;再次,不同行业中企业金融结构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均衡的。

  • 标签: 货币政策 产业效应 上市公司
  • 简介:运用2009—2015年中国"三农"发展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中国货币政策定向调控的效果和影响因素。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方法研究发现:定向调控对农民增收的效果明显,但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不能过高估计;相较各省份金融发展水平、金融结构这两个因素,在中小银行发展带来银行业结构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定向调控促进"三农"发展的作用得到了更明显地改善。对实证结果的理论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未来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之一在于发展中小银行,打破行业垄断。

  • 标签: 货币政策 定向调控效果 影响因素 双向固定效应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