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西汉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霍去病墓与张骞墓前列置的石雕是目前可考的中国最早墓雕艺术精品,尤以前者为最。汉武帝统治时期是汉代鼎盛时期,霍墓的石雕必然地表现出与强盛的大帝国时代一致的大一统美术风格,其独特的造型风格成就了它在中国雕塑史上重要的地位。

  • 标签: 造型风格 石雕艺术 西汉时期 陵墓 艺术发展 艺术精品
  • 简介:中国古代音律理论早期主要围绕五音、六律展开。《管子》中即有对五音理论完备的论述,包括音色、五音内部派生法则以及五音之"数"的概念。之后五音内部的派生法则及"数"被扩展至六律中,《淮南子》对此记载甚详。至西汉中后期,受气化宇宙论以及象数易学影响,音律理论又融入了易学因素,产生了易学化转变倾向。

  • 标签: 西汉 易学 音律思想 五音 六律
  • 简介:在汉代书法史研究中,学者每每称引《汉书·艺文志》及《说文解字叙》中所载『汉律』内容,以说明在汉代朝廷把文字学和书法同利禄挂钩,是弘扬文字学和书学最为有力的办法,同时也是两汉书法艺术得以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 标签: 《二年律令》 书法史研究 简说 西汉 说文解字 书法艺术
  • 简介:在简牍未出土之前,西汉书法文字的研究几乎是盲点,而仅存的西汉碑刻又甚少,认为“前汉无碑”。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西汉时期统治者总结秦亡经验教训,主张“无为而治”,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不治坟,不立碑。整个西汉时期没有出现像秦时那样庄重的刻石,这与社会风气及统治者的施政理念密切相关;

  • 标签: 西汉时期 简牍 文字 刻石 “无为而治” 休养生息
  • 简介:本文取作为音乐机构的西汉乐府为研究对象,通过乐府的创立时间、乐府的采诗制度、乐府的工作任务、乐府的平行机构、哀帝的罢免乐府等相关问题的探究,以期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西汉乐府,进而为书写西汉音乐史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作为音乐机构的西汉乐府探究只是乐府的起点研究,更多富有挑战性的乐府诗的音乐层面探究正等待有志古史建构的有识之士为之奋斗。

  • 标签: 音乐机构 西汉乐府 创立时间 采诗制度 工作任务
  • 简介: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陶俑,经过了二千年左右漫长的地下埋藏,沉淀出其独有的艺术文化语言。这一时期的陶俑艺术审美具有永恒性。这种审美特质不仅散发着古老时代的历史人文气息,也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参考与借鉴。

  • 标签: 陶俑 气象表达 审美价值 文化精神
  • 简介:西汉早期礼器文化是对于中国礼制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在礼制文化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传播的方便,采用图文并举的方式来反映礼器文化是社会文化的进步,它对于社会礼仪起到了一定约束、规范和引导的作用.本文重在讨论从西汉早期礼器文化过渡到用《三礼图》图像来反映社会礼制文化的这种艰辛历程.

  • 标签: 先秦礼器 《三礼图》 图像文化
  • 简介:本文以近些年新出土的西汉前中期简牍、东汉中后期简牍为主要考察对象,一是简要分析它们的概况及墨书特征;二是以这些新出土简书为中心,讨论西汉前、中叶隶变的主要特征及同期书体发展;三是讨论东汉中叶隶书流变、特别是当时居书写主流的新隶体、俗笔隶书等写法;四是考察东汉末新体(楷、行、今草)发展情形。

  • 标签: 新出土 简牍 两汉 隶书 隶变 新体
  • 简介:墓葬和宗教祭祀场所中的壁画也多有展现孕育期的戏剧形态。流行于秦汉时期的角抵戏在汉墓壁画中就有所体现,著名的如山东临沂金雀山9号西汉墓帛画。该帛画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角抵戏的场面在人间的第五层。画中三个男子正角抵表演,其中左一人袖手旁立,似裁判;右两人以面具遮面,正在搏击。

  • 标签: 山东临沂 角抵戏 西汉墓 帛画 场面 汉墓壁画
  • 简介:中国古代雕塑依循"一天人""合物我"的审美模式产生了与西方写实主义模式截然不同的意象性造型.这种意象性造型表现的是精神世界的景象,重在神似,富有观念性.作为中国古代雕塑的经典作品,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的意象审美特征具有典范意义.本文通过对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的深入分析,试图阐释其意象审美特征,并进一步探索意象审美模式对于中国雕塑艺术的特殊意义.

  • 标签: 霍去病墓 石雕 意象 审美
  • 简介:中国古时历代王朝初兴,必须物色一位精通律历学者,来制定本朝音乐所需要的“黄钟”标称律长。王莽秉政时期,国师刘歆曾设计和监制了黄钟律尺和度量权衡标准器具。由此遭到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的严厉批判,认为刘歆律尺只取汉尺的9寸,每寸又分10分,有失洛书、河图的伦理。谴责“刘歆之徒”致“千数百年造律不成”。本文将通过对西汉以来传世和出土文物的考证,以追本溯源来甄别刘歆造律所遭遇的千年不白之冤,以及评价他为此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 标签: 黄钟 西汉 朱载堉 刘歆 度量衡
  • 简介:根植于西汉水上游的陇南民歌(山歌)内容庞杂,主题丰富,感情真挚,真切反映了礼县群众的日常生活、劳动场景和精神面貌。由于受西汉水上游特殊地域和秦文化的影响,这些民歌继承、诠释了秦早期文化,尤其是先秦风土歌谣的传统,大量运用了《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是继承先秦文学“诗言志”“缘情而发”“兴观群怨”文化传统的典范。

  • 标签: 陇南民歌 秦文化 西汉水上游 土风歌谣 赋比兴 诗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