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正>昭和五十四年(1979年)公开出版的《昭和万叶集》,全书二十卷几乎为有关“爱与死”的内容所占据。时代变迁,生活实相,思想动态,社会潮流,其中又不乏咏叹四季自然景致的诗句——可谓构成了一处关于“爱与死”的花木葳蕤的诗歌园圃。这些诗文无疑是《昭和万叶集》中的挽歌。在《昭和万叶集》全二十卷中,除了卷一和卷三之外,其他卷里都安排有迎接战争

  • 标签: 遗骨 万叶集 习俗 灵魂 崇拜 舍利
  • 简介:文章以海州地区古今民俗民风材料为依托,对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及周围遗存中生殖崇拜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论证。

  • 标签: 连云港 将军崖 岩画 女阴崇拜
  • 简介:<正>天妃,是闽、台两地民众曾共同信仰的海上护佑女神。至今对其崇祀的习俗仍在流传。到目前为止,对天妃海神的信仰和崇拜还继续流行于我国大陆沿海地区、台湾地区的民间及日本冲绳、美国檀香山和东南亚各国的华裔人民中间。而其中尤以闽、台两地为最盛。本文专论闽、台两地天妃海神崇拜的历史情况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自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以来闽、台文化一体性的一个侧面。

  • 标签: 台湾海峡 海神崇拜 台湾地区 妈祖 沿海地区 福建沿海
  • 简介:客家民居的围龙屋和五风楼中,均有一处称为胎土(或称化胎、花胎、花头)的所在),其位置在中轴线上的祖堂之后形如半月,高于祖堂地平。若其后无围龙屋,则呈士丘状;若后有围龙屋,则呈龟背状。据民同16年(1927年)《兴宁东门罗族旗谱》云:化胎,即在“龙厅以下,祖堂之上,填其地为斜坡状,意谓地势至此,变化而有胎息。”在祖宗的神龛下方或祖公厅后面的花胎上,都安有龙神,让其与祖宗一样,享受长年香火。“胎土”乃客家民居的“龙脉”和风水要点。其文化渊源十分久远,乃源自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文化。

  • 标签: 客家民居 生殖崇拜 文化渊源 围龙屋 中轴线 祖宗
  • 简介:<正>在亚洲,虎是猫科动物中最大最凶猛的一种,分布地域非常广阔,东起海滨,西到威海,北起西伯利亚,南到东南亚,都有它们的踪迹。虎的形象,毛色斑烂,声洪力大,形态矫健,为大自然增添了壮观,予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自古迄今,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固然多所描写,创作出了无数优秀的作品,表现在宗教崇拜方面,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留下种种神奇的传说与有趣的习俗,有的固然早已成为陈迹,但有的今天还继续残存,具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说来,这

  • 标签: 兽面纹 中国古代 图腾崇拜 古史传说 猫科动物 宗教崇拜
  • 简介:中国历史上的民间信仰,由于受到"神道设教"的影响,大多具有明显的国家意识.不过,在民间信仰的传承过程中,神灵的象征意义是极为复杂多变的,不同的社会阶层各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对普通民众而言,灵异传说与乡土观念构成了地方神崇拜的主要动力.因此,深入考察民间信仰的象征意义与传承过程,有助于揭示区域社会文化的发展机制.本文试图通过对明溪显应庙莘夫人崇拜的历史考察,分析地方官、士绅与乡民对待莘夫人崇拜的不同态度,对民间信仰的象征意义与传承过程作一初步的探讨.

  • 标签: 传承过程 信仰象征意义 历史考察
  • 简介:<正>蛇,是极常见的爬行动物,其身体修长无足,舌分两歧,鳞饰斑烂,形象狰狞。蛇类分布区域广远,出入于浓密的树木草丛间,居住在阴冷的洞穴里,予人以神秘感觉。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蛇怀着畏惧与崇拜的心理,古代希腊、罗马、埃及、印度、东南亚、日本、美洲等许多地区都存在着有关蛇类的千奇百怪的神话传说、形形色色的崇拜与禁忌。在古代中国,蛇与民族的象征物——龙的关系极密切。龙是想象中的神物,是古人综合了许多种动物的特征而产生的,其原型的主体便是蛇。我国传世的典籍中有许多关于蛇的记载,近现代也常可见到与蛇有关的民俗。田野考古学兴起以后,地下出土的古代艺术品又使我们看到了古代宗教和艺术中蛇的最直观的形象,其内容之复

  • 标签: 崇拜 民俗 形象 出土 中国古代艺术 青铜器
  • 简介:在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六保"畲族村,畲民通过选择、失忆、补充、建构等方式,对当地汉族的汤夫人信仰予以采借和再编码,进行自我文化认同重构和社区文化整合。显然,在畲族漫长的历史迁徙和不可避免的畲汉文化涵化中,作为弱势族群和"迟到者"的畲族,往往基于文化适应策略和文化整合目标,对汉文化积极地采借、理性地选择、有目的地删改和补充,重塑族群文化认同。正是这种开放、理性的文化认同意识,构成了畲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和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永恒的动力。

  • 标签: 畲族 迁徙 文化认同 “六保” 汤夫人崇拜
  • 简介:<正>西方法律在近代中国的最早传播,应该是林则徐于1839—1842年主持翻译的《各国律例》,这是我国最早简略介绍西方近代国际法的中文译著.继其之后,在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梁廷(木丹)的《合省图说》以及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中,都洋溢着对英美等国的立法、司法的介绍之言.尽管他们的介绍极为零碎、肤浅,但毕竟给闭塞、沉闷的中国社会透露了新鲜信息.如果说,自从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仅限于西方的“船坚炮利”,那么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迁和“师夷”思想的发展,到了19世纪60至90年代,中西文化交流便扩展到器物技艺、自然科学和少量的社会科学方面,并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在“器可变,道不可变”的文化选择取向的规定下,西方法文化作为一种“治之具”、“应世事”之用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其传播媒介主要有以下三种:

  • 标签: 西方法文化 早期传播 国际公法 近代中国 译书 郑观应
  • 简介:雅克·勒高夫(JacquesLeGoff,1924年1月1日~2014年4月1日)是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的核心人物,长期担任《经济、社会、文明年鉴》杂志的编辑、主编,其重要著作有《圣路易》、《新史学》、《历史与记忆》、《钱袋与永生》、《炼狱的诞生》、《心态史:一个模糊不清的历史》、《中世纪文明》、《试谈另一个中世纪》、《中世纪的知识分子》等.

  • 标签: 中世纪 时间 西方 文化 劳动 年鉴学派
  • 简介:19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到山东,以教会诊所、医院和学校为媒介和手段开展传教工作,这在客观上助推了山东现代医学教育的萌芽,为医学现代化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山东民众对于西方现代医学的认知大体经历了"恐惧与排斥、好奇与观望、接受与学习、信任和接纳"的演变过程。从民俗学和历史学的视角,概述现代西方医学在山东的起源与发展,有助于深入分析山东民众对西医的认知演变过程及原因,深入理解西医传入山东后对民众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 标签: 西方现代医学 认知演变 传教士 山东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