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乾隆诗坛前期盟主是沈德潜,故孙原湘说:'乾隆三十年以前,归愚宗伯主盟坛坫,其诗专尚格律。'[1]沈成为格调派的领袖。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其先世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明初移居江南长洲(今苏州),乃占籍长洲。因家境贫寒,一方面靠授馆为生,一方面积极走科举之路。历经四十余年坎坷,直至乾隆四年(1739)才成进士,改庶吉士,时已'年六十七矣'。三年后散馆授编修。乾隆称之为'江南老名士',并出御制诗命赓和,深得乾隆赏识。此后连连升迁,74岁时授内阁学士,次年授礼部侍郎,入上书房辅导诸皇子。'是岁上谕诸臣曰:沈德潜诚实谨厚且怜其晚遇,是以稠叠加恩,以励老成积学之士,初不因进诗而优擢也。'沈德潜

  • 标签: 交游考述 沈德潜交游 袁枚沈德潜
  • 简介:沈德潜是清代继钱谦益、王士祯之后的又一诗坛盟主。他是江苏长洲(今吴县)人,字确士,号归愚,乾隆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晚年与乾隆皇帝诗交甚厚,为乾隆所赏识。他的评点主要在诗歌方面,如《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

  • 标签: 沈德潜 诗歌评点 王士祯 钱谦益 唐诗 古诗
  • 简介:本文针对沈德潜生平记录中的三个事件进行考察:乾隆曾在《南邦黎献集》见到过沈德潜的诗作因而了解其诗名一事,乾隆写诗夸赞沈德潜的诗歌反映了民瘼一事,沈德潜死后因徐述夔案牵连及乾隆恨其将代笔作品收为已作一事。以上三件事情在现今针对沈德潜的描述中屡被提及,然而无论是在书籍还是网络中,对于这三件事情的描述与当时实际发生的情况都有一定的误差。本文尝试澄清这三件事情的原貌,并分析我们现今所看到的错误信息究竟是在何时、何处产生的。

  • 标签: 乾隆 沈德潜 《南邦黎献集》 袁枚
  • 简介:邂逅友人来访,说在南池子那边一家“小拍”预展上发现一件董其昌的山水册页,八万起拍,图录上虽标明“传”字,看气息却很对头,且有安仪周(岐)(《墨林汇观》)著录。于是偕藿、蓉二斋前往参观,菖蒲河畔,南池子口上,皇史宸西邻,一个叫做“皇城艺术馆”的地方。展品多为油画,乃一对洋人夫妇所藏中国当代“早期油画”,传统书画仅几十件而已。不过名头倒是不小,黄子久、王雅宜、张二水、仇十洲、祝枝山、马湘兰,个个了得。那件董氏山水册,赫然展台之上,水墨纸本,计五页,王文治对题五开每叶铃有“安仪周家珍藏”朱文印。那些所谓著录材料亦陈列其侧,除安岐《墨缘汇观》外,尚有《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其“董其昌条”中的“签名”和“印(鉴)”皆有从是册中所录取者。

  • 标签: 南池子 董其昌 邂逅 著录 油画
  • 简介:沈德潜的诗歌审美理想以“中正和平”为总体要求,主张温柔敦厚的诗教。沈德潜身处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都已充分展开的清代中叶,他强调兼取诸家诗学,于对立的诗论里求以儒家诗学为主导,兼容审美派的某些见解的“中和”主张,体现了道德伦理价值与审美价值和谐统一的诗歌审美理想。

  • 标签: 沈德潜 诗歌 诗学 审美理想
  • 简介:沈德潜对杜诗的审美批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论杜诗的宏大之美、赤诚之美和蕴藉之美。“宏大之美”,关感是至大至刚,积健为雄;“赤诚之关”,关感是感情炽热,深沉厚重;“蕴藉之美”,关感则是含蓄不尽,委婉曲折。三者浑然一体,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内在审美力量。沈德潜论杜诗之美所显示的独立立场是:“美、善一体化”和“美论与格调论一体化”。他的评论既传承了儒家诗学思想,又增添了诗意审美的向度,颇有杜诗批评史的意义。

  • 标签: 沈德潜 杜诗之美 美善一体 美论与格调论一体
  • 简介:《续诗品》在袁枚性灵说体系中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创作是为了力纠当时诗坛只推崇单一风格的弊病。《续诗品》的确详细地论述了作诗之法;但其中也蕴含丰富的关于诗歌审美品评方面的内容,这在以前的研究中是不被重视的。在提倡诗歌风格多样化的同时,《续诗品》认为只有具备真情、雅致、空灵与韵味的诗才是优秀的诗歌。

  • 标签: 《续诗品》 审美品评 真情 性灵
  • 简介:袁枚是清代著名学者、诗人,对女儿们也十分疼爱。由于他的名望,一些名门望族纷纷上门提亲,但袁枚都没有答应,相反将女儿许配给普通人家的子弟。他最疼爱的女儿阿成出嫁时,袁枚依依难舍,他在诗中写道:“况是掌上珠,怀中最娇小。我又无男儿,衰鬓如蓬葆。藉此慰所无,起居伴昏晓。人视已长成,我视犹襁褓。”

  • 标签: 袁枚 著名学者 名门望族 女儿 普通人 诗人
  • 简介:乾隆十三年(1748)“六月十一日,闻高邮州缺,(尹继善)以枚表荐”(袁枚《谢荐擢高邮刺使启》)。此时袁枚任县令已有六七年,虽关心民瘼,政绩不俗,但如其在《府中趋》、《俗吏篇》等诗中,一再流露出厌倦之意,并产生隐居的想法。眼下恩师忽然欲提拔之,可以摆脱七品芝麻官的处境,袁枚又不禁心动,暂时抑制了归隐的念头,于是撰《谢荐擢高邮刺史启》,向恩师表达感激之情。尽管文中表示“官虽迁而意怯,福骤至而惊多”,又自谦“恐负人望”,但并未如论者所云“委婉地坚辞不就”。此时他对前程还抱有一丝幻想。

  • 标签: 袁枚 辞官 归隐 处境 隐居 厌倦
  • 简介:清代诗人袁枚是性灵派的创始人和核心人物,他特立独行,于考据之风盛行之时,力主性灵,用新的眼光去看大千世界,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均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超俗意识.本文拟从诗歌题材之广泛,敢于申明自己的观点及不走流行路线,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尊重和关注等三个方面来阐述诗人的超俗意识.

  • 标签: 袁枚 超俗意识 自我
  • 简介: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文人、美食家,他的《随园食单》到现在还十分有名。袁枚不是一个有官瘾的人,在33岁那年,就自己摔了乌纱,买下江宁——今天的南京——小仓山的随园,与清风明月长相伴。他说,如果做官能够为老百姓办实事,无论怎样辛苦自己都愿意,

  • 标签: 袁枚 自救 《随园食单》 美食家 办实事 老百姓
  • 简介:本文认为沈德潜的唐诗观是在唐以来诗论的影响.尤其是在“宗唐宗宋”之争的背景下形成的.他能接受前人合理的论见,克服明显的偏颇,宗盛唐、主李杜而不排斥中晚唐;重诗的法式声调,更重气格神韵.他在唐诗学上的建树还表现在他所编选的《唐诗别裁集》对唐诗的普及和研究有较高的价值;他在该唐诗选本以及诗话《说诗(日卒)语》中理出了唐诗各时期、各体的发展线索,对唐诗作品的精彩之处多有揭示.要之,他在唐诗学史上的贡献值得重视.

  • 标签: 唐诗学 宗唐宗宋之争 《唐诗别裁集》 《说诗晬语》
  • 简介:沙河数尽沙堤树几枝,看山不厌马行迟。举头日色深红处,知是长安渐近时。寄薛一瓢南海有隐士,疑是青城君。道姓称黄石,问家指白云。精心通"九略",逸气横三军。弃其孙与子,孤处空江。独携天台女,飘飘金霞裙。梅花开玉窗,众仙时一醺。我亦虱其间,芳讯闻氤氲。无端自谪落,从兹仙凡分。风车不可驭,元理无由闻。何时青鸟来?同骖鸾鹤群?

  • 标签: 手稿 袁枚 隐士
  • 简介:<正>咏雪十首(二首)扁舟访戴几经秋,碧海龙沙忆昔游。三素云迷残月影,五花判出满天愁。谁家缟素歌《黄竹》?想见刀光压蔡州。更笑骊山松柏祭,水银江海浪悠悠。依稀海色似青瑶,隐隐红灯夜夜箫。万点凉波冲碧瓦,九天咳唾落丹霄。分颁似散琼林库,擎重还须老树梢。那得天元长禁粉,六宫不许一尘飘。

  • 标签: 三素云 凉波 丹霄 花判 琼林库 夜箫
  • 简介:天大雨,早吃高太守饭。午后冒雨登程,赵先生、徐小汀、施毅斋,送至舟中而别,约十日内有美人看,当再来也。

  • 标签: 手抄本 日记 袁枚 美人
  • 简介: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秋天,有一位69岁的老人乘船航行在南中国一条美丽的江上。江水清澈见底,两岸青山峭立挺拔,呼朋引侣般连绵不绝,青山倒映在江水中,轻轻晃动的山影布满了整个江面。老人陶醉在这幅迷人的画卷中,他按捺不住自己的诗兴,随口吟道:“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 标签: 袁枚 《兴安》 作品欣赏 诗歌 清代
  • 简介:清代著名文人袁枚晚年素以广纳女弟子而闻名,骆绮兰亦为其中之一。惟袁枚集中多不记其与女弟子往来之细节,于骆氏则尤所阙失。今于骆氏所辑总集《听秋轩赠言》等材料中,考得二人交往事迹若干,不仅有助于了解袁、骆二人过从之细节,亦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清代女性文人与男性文人圈的互动情况,或可供学界参考。

  • 标签: 袁枚 骆绮兰 随园女弟子 听秋轩赠言
  • 简介:辰刻金门、集高、华岑松、张春济,皆来送行。命霞裳写一札与阿运台,道谢辞行,并说周、华、吴三君事。巳刻起身,发行李过关。吃钱五世兄早饭,色色皆精。饭后至戚家看花园,又至王五官家,见其老人、女儿,又至施三官家,见其太夫人,然后下船开行,风小顺。

  • 标签: 手抄本 日记 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