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63例(69膝)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3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优47例,良9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8.89%;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减轻,行走及活动范围增大,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63例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活动度增加,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临床手术 术后康复
  • 简介:背景:超前镇痛的有效性目前存在争议,既往研究中关于置换前因素对外周及中枢敏感化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目测类比评分法在某些时候不能有效的反映患者的疼痛情况,其客观性和重复性不佳。目的:观察塞来昔布对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置换前预防性镇痛的有效性。方法:选取因膝关节病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患者为评估对象,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后筛选出患者30例,按随机数表法等分为塞来昔布组和维生素C组。两组患者入院后第2-4天分别口服塞来昔布与维生素C,并分别于服药前1d晚及服药后第3天晚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定患者轻重侧静息及活动时的疼痛程度,再用痛阈测量测量患者的电痛阈及电耐痛阈值,测量过程遵循随机双盲对照原则。结果与结论:塞来昔布组患者服用塞来昔布3d后双膝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双侧下肢的电痛阈较服药前提高(P〈0.05),重侧电痛阈值(目测类比评分较轻侧高)服药前、后变化较轻侧明显(P〈0.05),双侧下肢电耐痛阈用药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塞来昔布组患者服药前后双膝轻重侧的目测类比评分变化差值与对应侧的电痛阈及电耐痛阈的变化差值无显著相关性(P〉0.05);维生素C组患者服药前后双膝的目测类比评分、双侧下肢电痛阈及电耐痛阈变化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塞来昔布可提高膝关节病患者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置换前的电痛阈,重侧更为敏感,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前可发挥预防性镇痛的作用。相对于目测类比评分,痛阈的变化或能更敏感地反映膝关节置换患者用药前后的疼痛变化,疼痛水平的变化与疼痛敏感度的变化之间尚无相关性。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预防性镇痛 痛阈 耐痛阈 目测类比评分法
  • 简介:目的探讨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1650例,随机分成二组,观察组(950例)应用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闭合皮肤切口;对照组(700例)应用常规丝线闭合皮肤切口.观察并分析术后切口感染、液化、皮下淤血及血肿、瘢痕形成、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切口感染2例,脂肪液化2例,皮下淤血及血肿3例;对照组切口感染8例,脂肪液化10例,皮下淤血及血肿9例.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组均未出现针眼瘢痕,患者对切口满意度95%;对照组针眼蜈蚣足样瘢痕360例,患者对切口满意度88%.结论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医用皮肤表面缝合器,无需拆线可降低切口感染率,可减少皮下脂肪液化,皮下淤血及血肿等切口并发症,减少瘢痕,提高患者满意度,疗效安全可靠.

  • 标签: 外科缝合器缝合 腹腔镜 手术后并发症 胆囊切除术
  • 简介: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自拟小柴胡加减汤对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及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的影响。方法将7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治疗组40例,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治疗6个月,观察患者HBsAg定量、HBVDNA载量的变化。结果(1)治疗6个月后,两组HBsAg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HBsAg定量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3个月后,两组HBVDNA定量分级情况、HBVDNA定量阳性结果、两组治疗前后HBVDNA阳性结果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HBVDNA定量分级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HBVDNA阳性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HBVDNA阳性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HBVDNA阳性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加减汤联合拉米夫定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郁脾虚 拉米夫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老年患者采用咽喉表面麻醉慢诱导气管内插管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择期行上腹部手术、ASAII~III级的老年患者共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进行麻醉时采用咽喉表面麻醉慢诱导气管内插管,对照组采用快速诱导插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T0(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时)、T3(插管后1min)、T4(插管后5min)的HR(心率)及MAP(平均动脉压)、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与诱导前相比较,观察组诱导后各点的HR、MAP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其诱导后HR在T1时无明显变化,余各点均升高,MAP各点均有显著变化(P<0.05);两组相比较,对照组在T2、T3、T4时HR、MAP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对于老年麻醉患者来说,咽喉表面麻醉慢诱导气管内插管更为安全,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抑制应激反应。

  • 标签: 咽喉表面麻醉 慢诱导 气管内 插管 老年人
  • 简介: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技术定量评价健康成年人的髁突位置,并对髁突位置的三维测量方法进行探讨。方法筛选50例颞下颌关节健康的成年志愿者进行头颅CBCT扫描,使用Simplant13.0软件测量髁突在矢状位、轴位和冠状位的相对位置,并进行双侧髁突位置对称性的比较。结果关节上间隙(冠状位)的均值为(4.04±0.93)mm;髁突半径值(轴位)均值为(54.14±2.77)mm;髁突在关节窝内的相对位置(矢状位)(AE’/AC)为(49.27±4.04)%;双侧髁突位置(关节上间隙、髁突半径值及髁突在关节窝内的相对位置)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69、-1.93、0.74,P均>0.05)。结论健康成年人髁突位于关节窝中位,双侧髁突位置基本对称;CBCT影像测量是评价髁突位置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髁突 锥形束CT 测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经皮测量胆红素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高胆血红素血症的新生儿255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选用经皮测量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比较两组结果,分析两组相关性。结果血清胆红素平均值(279.74±6.73)μmol/L,经皮胆红素(2.51.20±3.65)μmol/L(t=0.595,p<0.001).结论经皮测量胆红素简单、方便、快捷、易被家属接受。能够动态监测新生儿胆红素准确的反应血清胆红素水平。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人海马3TMR双反转恢复成像(doubleinversionrecovery,DIR)测量的稳定性及可重复性.[方法]采用3TMR对20例健康志愿者行斜冠状位海马DIR扫描,由两位放射学医师测量海马头部、体部、尾部及尾状核的信号强度,分别计算并比较观察者之内、观察者之间的海马相对信号强度(relativesignalintensity,RSI)有无差异.[结果]正常人两侧间海马RSI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海马平均RSI为(1.204±0.041).同一观察者两次测量的海马RSI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相关系数为81.9%;两名观察者测量的海马RSI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相关系数为84.6%.Bland-Ahman分析显示海马RSI测量在观察者之内、观察者之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可重复性.[结论]海马DIR的RSI测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以被用于定量评价海马病变的影像学改变.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双反转恢复 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