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血管超声成像通过安装在导管前端的微型超声探头从对血管部对管腔横截面成像,近来被认为是冠脉血管检查的新“金标准”。本文主要介绍了血管超声成像血管超声成像探头的现有产品与技术研究进展。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换能器 冠脉造影 导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血管超声是在介入技术基础上开展的一项实时血管成像技术,可展现血管的截面图像,分辨管壁的结构、识别斑块、动脉夹层等。血管超声可以实现虚拟组织学成像、彩色血流成像、三维重建等成像效果,不仅可以对斑块进行定性分析,还可以对斑块成分进行定量。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血管超声可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实现更精确的管径测量,优化支架的类型选择及植入定位,评估支架植入的满意度,减少及预防支架的并发症,在脑血管介入领域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 血管内介入
  • 简介:目的应用血管超声探讨冠状动脉重构的病变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3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45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及血管超声检查,对病变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包括外弹力膜血管面积(EEMA)、最小血管膜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体积及斑块的性状和重构指数,根据血管超声斑块的性状分为软斑块和硬斑块(包括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重构指数(RI)=病变处EEMA/平均参考血管处EEMA。若RI〉1.0为正性重构,RI〈1.0为负性重构。结果正性重构及负性重构两组年龄、性别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等无明显差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更多的表现为正性重构(61.4%vs30.0%,P〈0.01)。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更多的表现为负性重构(70.0%vs38.6%,P〈0.01)。与负性重构相比,正性重构一般狭窄程度较轻,但病变部位的血管面积及斑块面积较大[(17.8±7.0)vs(13.6±4.9)mm^2,(12.2±5.5)vs(9.5±4.8)mm^2,P〈0.01),同时正性重构多为偏心性软斑块,发生钙化的较少。结论正性重构及负性重构的病理特征不同,正性重构病变以软斑块及偏心性斑块多见,冠状动脉重构与临床表现及斑块特征有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介入性
  • 简介:摘要光学相干成像技术(OCT)是当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技术,其在心脑血管临床上的应用更加的明显和广阔。这种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出非常好的分辨率,在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其发展前景也十分的广阔。本文主要分析了血管光学相干成像技术在心血管临床中的应用,以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血管内光学相干成像技术 心血管 应用
  • 简介:血管超声(intravascularultrasound,IVUS)是基于导管的超声装置,该技术借助介入放射学方法将超声导管直接置入血管中,可显示血管影像,检测血管壁性质等,已在心脏与外周血管疾病领域显示出其优势,但在脑血管疾病的诊疗领域尚属探索阶段。DSA被认为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 标签: 脑血管障碍 缺血性卒中 超声检查 介入性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生于浅表血管肿瘤的高频超声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6-2020年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行超声检查的13例浅表血管肿瘤患者病例资料,统计肿瘤发生的部位、具体解剖血管以及肿物形态、边界、大小、内部回声、血流情况和临床特点。结果13例患者的肿物多为类椭圆形或长条状,少数为类圆形。11例原发于血管肿瘤均表现为低回声包块;2例血管转移或复发肿瘤表现为实性低回声伴强或高回声,包括骨巨细胞瘤转移、骨肉瘤复发各1例。12例测及动脉血流频谱。2例血管球瘤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固定点明显触痛。2例患者有相应上肢或下肢的骨肿瘤病史。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分辨浅表血管肿物发生的具体解剖位置,发现其形态特征和声像图表现,并可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及既往病史作出较为准确的定性诊断。

  • 标签: 高频超声 血管内肿瘤 血管平滑肌瘤 血管内筋膜炎 转移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与经颅多普勒超声成像联合检查对颈部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时段选取范围2017年01月~2021年01月,入选此次研究100例患者均为我院接收治疗的颈部血管狭窄患者,结合此间颈部血管狭窄患者应用诊断方法的差异,将其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依次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诊断技术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与经颅多普勒超声成像,比较在不同干预措施应用下的检出率、检测时间、误诊率和漏诊率。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 经颅多普勒超声成像 颈部血管狭窄 检出率
  • 简介:摘要准确地评估下肢动脉病变特点对于指导腔内治疗有重要作用,血管超声作为一种下肢动脉疾病评估技术备受关注。血管超声可准确评估血管尺寸、病变的形态和性质、动脉夹层累及范围,从而指导腔内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预测病变再狭窄的发生概率。与作为金标准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比,血管超声在评估病变几何特征和性质方面具有优势。血管超声的使用已被证明可提高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准确率,从而改善治疗结局。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下肢 血管内超声 外周血管疾病
  • 作者: 冯远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攀钢西昌医院影像科冯远莉血管内超声是一种显示血管横断面的有效诊断方式,可对血管腔内径和横截面积进行有效测量,针对粥样硬化斑块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通过血管内超声可对斑块学特征进行有效分析,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介入治疗以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关爱生命,尊重科学,是医者的天职。在长久的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乳腺导管内癌的效果。结合近一年我院的 16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乳腺导管内癌病灶观察成像的特征,分析具体的数据,其中 12 例患者在病变灰的阶段肿块在声像图中清晰显示;两例患者乳腺结构紊乱、两例 X 线摄影显示为假阴性;对患者血流丰富、血流中等、血流无等病例得出,其病灶范围是否超过 2 cm ( P < 0.05 );在患者中 6 例 BI-RADS4 级、 8 例 BI-RADS5 级,常规超声诊断表明患者病灶的患病性质。在研究探索中发现,常规超声检查乳腺导管内癌可以在观察肿块或局部乳腺结构是否产生紊乱,而弹性成像可以表明病灶,即癌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两者的弹性差异,两者有效结合可以为患者提供准确诊断病情的参考依据。

  • 标签: 乳腺导管内癌 超声检查 超声弹性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个视网膜血管皮细胞膜上血管皮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的聚集状态。方法将猴视网膜血管皮细胞(RF/6A)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质粒转染组[转染VEGFR2-绿色荧光蛋白(GFP)重组质粒]。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质粒转染组GFP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VEGFR2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单分子成像技术记录细胞膜上表达的单个VEGFR2-GFP分子的荧光强度分布和漂白步数,判断受体的寡聚或多聚状态。结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转染12 h后,质粒转染组细胞可见GFP绿色荧光。qPCR检测结果显示,质粒转染组细胞中VEGFR2、GFP m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40、12.330,P<0.001、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质粒转染组细胞VEGFR2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6,P<0.01 )。单分子成像结果显示,无配体刺激时RF/6A细胞膜表面上VEGFR2- GFP的荧光强度分布为双峰,其中单体、二聚体比例分别为86.0%、14.0%;通过计数GFP荧光漂白步数,静息状态下受体单体、二聚体、三聚体和四聚体比例分别为81.4%、12.9%、5.5%、0.3%。结论无配体状态下,VEGFR2在RF/6A细胞膜表面以单体和包括二聚体在内的多聚体形式共存,以单体为主。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视网膜血管 内皮细胞 单分子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超声成像(IVUS)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来我院救治的4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均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并对其进行血管超声成像的评价。结果冠脉支架植入后有18例经IVUS评价为符合理想植入标准,与冠脉支架植入术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9例评价不理想患者行高压球囊再次扩张,最小管腔面积由首扩后的(7.4±1.5)mm2变为(9.3±1.4)mm2,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行支架植入扩张后的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总截面积均明显增加,斑块面积、面积狭窄率显著降低,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最终29例患者均达到理想标准。结论血管超声成像能够对冠脉支架置入术进行科学评价,并指导首次扩张后不理想的病例进行高压球囊再扩张,具有重大临床价值。

  • 标签: 血管内超声成像 冠脉支架置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染料掺杂工程化技术制备超声荧光微泡,探讨其在脑血管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负载吲哚菁绿(ICG)染料的超声荧光微泡ICG-MBs,比较ICG-MBs和商用SonoVue超声微泡的超声造影性能。采用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技术,评估小鼠尾静脉注射ICG-MBs后脑血管成像性能,并对其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成功制备了分散均匀、粒径约为1 µm的超声荧光微泡ICG-MBs,证实该微泡具有普通超声微泡和荧光成像的双重性能。超声造影结果显示,与同等浓度SonoVue微泡比较,ICG-MBs依然保留微泡的超声造影功能,且二者超声信号强度相近。在小鼠头皮和颅骨保持完整的情况下,ICG-MBs实现了快速(200 ms)、高空间分辨率(165.1 µm)的脑血管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且小鼠各主要器官组织均无明显炎症或损伤。结论超声荧光微泡ICG-MBs具有荧光和超声显影的双重功能,可实现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小鼠脑血管成像,为脑血管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成像方法。

  • 标签: 超声检查 谱学,近红外线 荧光微泡 脑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血管成像技术与常规检查的区别以及好处。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总计43例,分为两个实验小组,即常规血管超声组和微血管成像组。根据实验要求,患者需进行三种检查方式。将两各实验组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中,其颈动脉轻度狭窄血管条数为21条,中度条数为26条,重度条数为35条,无完全闭塞的狭窄血管。根据计算可得出,微血管组的准确情况为87.51%,特异情况为12.51%,敏感情况为87.51%;常规组的对应值分别为70.01%,30.01%,70.01%,则微血管组的诊断效果比常规组的诊断效果较好。结论:微血管成像技术在本次研究中的作用效果明显,其诊断效果比常规血管超声检查的效果较好,可更好地对患者的颈动脉血管狭窄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可对患者的血管堵塞情况进行良好的辅助作用,值得推崇。

  • 标签: 常规血管超声 微血管成像技术 颈动脉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