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临床血常规检测是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临床诊治,在临床工作中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因素错综复杂,本文仅就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质量因素、质量控制以及干预措施进行简要阐述。

  • 标签: 血常规 质量影响 质量控制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工作人员在接触铅的过程中,对血细胞参数的影响。方法对某蓄电池铅场的425名作业工作进行研究,将其分为观察组。另外,将不接触铅与其他职业危害的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共有156人。对两组工作人员进行血常规检查,对比两组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以及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数量。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次,在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数量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工人长期处于铅作业环境中,不会对白细胞、血小板产生影响。然而,会降低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的数量。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办法与措施,减少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标签: 血常规检查 红细胞 血红蛋白 铅作业 检测 结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常规、钙、磷、甲状旁腺激素检测指标,作为医学临床治疗疾病的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2月到8月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透析前空腹采血,对他们的血常规、钙、磷、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男性患者的血常规检测中Hb<135g/L的患者有61例,占83.6%,女性患者的血常规检测中Hb<120g/L的患者有32例,占68%。血清钙平均浓度是2.25±0.26mmol/L,达标患者占81.7%。血清磷平均浓度为1.71±0.39mmol/L,达标22.5%。甲状旁腺激素达标15%。结论低钙患者更容易出现贫血,钙、磷代谢乘积与甲状旁腺激素有一定的相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常规、钙、磷、甲状旁腺激素检测对于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血常规 甲状旁腺激素 检测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2月期间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54例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所选对象均进行血常规检测,对比分析溶血前后常规14项检测指标的差异。结果溶血前、后,Hbg和WBC对比(p>0.05);RBC、Hct、MCV、MCH、MCHC、RDW、N、L、Plt、PDW、MPV、PCT对比(p<0.05)结论临床上血常规检测中的多个项目均会受到标本溶血的影响,大大降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临床上应该避免出现标本溶血。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液分析仪对末梢血常规与静脉血常规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13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两种不同方法采血,每1例体检者同时采末梢血与静脉血各1份,分A组130例采末梢血,B组130例采静脉血,在同一种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下做血常规检测,对其结果的差异性对比分析。结果通过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对130例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其结果A、B两组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血小板(PLT)4项指标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时,为保证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血液分析仪检测时,末梢血检测血常规质量较难控制,部分检测指标不及静脉血检测血常规检测结果明显,故建议血液分析仪应采用静脉血做血常规检测

  • 标签: 血常规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末梢血 静脉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检测血常规时,不同温度下对化验值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5年6月-2016年5月期间行血常规检查的健康体检人员中,选取其中124例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液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样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样本放置在室温下一段时间后从新检测,对照组样本放置在冷藏室中一段时间后从新检测,每组62例,比较两组样本放置后的化验值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在室温下保存12h内行血常规化验,其中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数值与对照组在冷藏室下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数值比较,组间数据未见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血液样本的红细胞化积(HCT)、血小板计数(PLT)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血液样本放置在不同温度下,血常规的数值有所变化,本次研究总结发现4℃下化验的血常规数值最为准确。

  • 标签: 温度 血常规 化验 血红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缺铁性贫血患者实施血常规检测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06月~2016年06月收治的缺铁性贫血患者50例作为对比实验观察组(B1组);同期选择地中海贫血患者50例作为对比实验对照组1(B2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为对比实验对照组2(B3组);对于三组研究对象于临床均开展血常规检测。通过对比最终检测结果以突出血常规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以及平均红细胞体积几方面,B1组、B2组以及B3组研究对象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缺铁性贫血患者临床实施血常规检查,针对其同地中海贫血疾病之间可以进行有效鉴别,最终为缺铁性贫血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研究做出保证。

  • 标签: 血常规检测 缺铁性贫血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血常规检测对缺铁性贫血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于我院例行健康体检的3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76例贫血患者中,包括38例缺铁性贫血者及38例地中海贫血者,分别设为缺铁性贫血组及地中海贫血组。对这三组对象行血常规检测,对比三组对象Hb(血清血红蛋白)含量、RBC(血清红细胞)含量、MCV(血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结果缺铁性贫血组患者RBC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地中海贫血组患者RBC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缺铁性贫血组患者Hb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地中海贫血组(P<0.05)。缺铁性贫血组与地中海贫血组患者MCV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缺铁性贫血组与地中海贫血组患者MCV水平对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缺铁性贫血组与地中海贫血组患者RDW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血常规检测对缺铁性贫血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为显著,证明此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缺铁性贫血诊断 血常规检测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常规检验的常规误差原因。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9月来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24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回顾分析患者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原因。结果静脉血液抽血检验方式比末梢血液样本抽样方式的红、白细胞计数准确性低,但是在PLT(血小板)计数方面准确性较高;常温储存的血液样本比冷藏血液样本的红白细胞、PLT等计数方面准确性较低,但是无显著差异;取样后立即送检的白细胞计数准确性明显高于取样后4小时送检的血液样本,但PLT及血红蛋白计数准确性明显低于取样4小时后送检血液样本。结论应选用技术高、综合能力强的检验医师进行血常规检验,检验医师也应全面掌握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增强患者检验期间的质量控制工作,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检验误差现象。

  • 标签: 血常规 检验 常规误差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常规检验中的影响因素,提高检验的准确率和可靠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108例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各种统计方法归纳总计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结果通过研究发现采血部位和血液标本凝块为最主要的因素,反别占比为43.5%和34.3%,明显高于采血量过少或者过多,服用药物、采血姿势、血液标本的贮存等其他因素造成的失误,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的临床检验中要严格严重规定进行操作,提高标本和检验质量,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促使检验的准确性和符合率得到提高,为患者疾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影响因素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因素,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5志愿者,采取患者静脉血、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查,对比分析不同室温、不同检测时间点以及不同采血部位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对比静脉血和末梢血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水平(Hb),末梢血的检测值高于静脉血,而末梢血的血小板计数(PLT)低于静脉血,组间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和末梢血的中间细胞百分比(MXD)无明显差异(p>0.05);2h内,静脉血的血常规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6h后PLT交即刻检验下降,而MXD显著上升(p<0.05)。不同保存温度下,WBC、RBC、Hb、PLT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较多,检验员应做好检验前和检验中的质量控制,减少误差。

  • 标签: 血常规 检测结果 影响因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常规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75例肺结核患者作为观察组,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常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CRP、ERP含量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计数对比,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血常规指标会发生异常情况,通过联合CRP、ESR,对判断肺结核具有显著促进意义。

  • 标签: 肺结核 CRP ES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6月~2015年12月健康体检者300例,分为末梢组、静脉组、动脉组、各100例。通过对三组血常规数值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不同采血方法所获得的血常规各项指标差异。结果动脉组与静脉组的指标检测值相近(P>0.05),差异无意义,末梢组与静脉组的各项指标检测值比较,静脉组WBC、HGB、HCT、MCHC、PLT等值与末梢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各项指标检测产生影响,要尽可能选用静脉采血。

  • 标签: 采血方法 血常规 末梢血 静脉血 动脉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检验结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到2016年1月于我院行血常规检验的5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探讨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各方面影响因素。结果采用自动稀释器和微量加热器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测定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和应用血红蛋白吸管检验的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标本采集类别、采集时间、采血量、采血部位、相关检验仪器、人为操作以及生理状况等。结论医护人员要在患者进行临床血常规检验时,严格规范血常规操作过程,改善血液标本质量,并尽量控制人为原因对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以此改善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血常规 检验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将血清CRP+血常规联合检测方式运用在儿科当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探究2015年3月~2016年3月进入本院儿科接受相应诊治的115例患儿,按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55例、实验组60例,对照组以CRP检测法展开检验工作,实验组以血清CRP+血常规联检方式开展检验工作,以评估两种检测法的运用效果。结果实验组CRP检测指标平均值为(82.07±7.94)mg/L,对照组CRP检测指标平均值为(9.01±2.07)mg/L,两组CRP指标结果比对,实验组显著高过对照组(P<0.05)。待检测血常规指标后,实验组的阳性病例有55例,占比91.67%,漏检5例,占8.33%;对照组的阳性病例有38例,占比69.09%,漏检17例,占30.91%。比较得知,实验组检出的阳性率高过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儿科疾病鉴别检测中运用血清CRP+血常规联合检测方式,能取得较高阳性检出率,值得作进一步推荐、运用。

  • 标签: 儿科 血清CRP 血常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常规检测中静脉血和末梢血的检验结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血液常规检查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奇偶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进行静脉血检验,对照组进行末梢血检验,分析对比静脉血和末梢血的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的RBC、RGB、PLT值均高于对照组,WBC值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血重复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重复检测值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常规检验中,采用静脉血检验可多次重复检验,结果较末梢血更准确,有利于临床诊断。

  • 标签: 血常规 静脉血 末梢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比较。方法选择100例住院病人,患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同时采集,测定血常规的结果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所得数据,对比分析静脉血和末梢血测得的血常规的差异。结果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两组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色素(HG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H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等8个参数,结果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不大,但采用静脉血检验有时更明显。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 血液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