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同仁堂”里少香王来宁不管怎样,以京华老字号同仁堂为剧作题材,都是一个智慧的选择,作为有着三百年历史的中医药界泰斗,它对中华医学精神的理解和贯彻,从医药原理到药品制作再到治病救人的种种传奇,任哪一样不都得说道个三天三夜?剧作将其背景选定在八国联军火...

  • 标签: 同仁堂 中国哲学精神 百年历史 中医药文化 中医文化 中华医学
  • 简介:儿子从小就有主见,凡事喜欢自己做主。自上学以来,更像只骄傲的大公鸡,自信满满,把自己当作"有学问,有见识"的大人了。可这个自以为是的小男生,却有着多数男人的共性——做事大大咧咧。

  • 标签: 孩子后悔药
  • 简介:“喂,你好,我是许晴。”晚上12点钟,我拨通了许晴的电话,电话那边刚刚拍完了戏的她,声音很是疲惫。很久以前就和许晴有个约定,想跟她好好聊聊.没想到实现这个愿望却是在几年之后,“也许是我们有缘分吧,”电话那头的许晴说。跟她说和亚鹏一起拍封面的事,她觉得创意很好,于是欣然接受,但因为剧组的时间安排很紧,只有抽时间飞到北京来。此后的几天里,要么是她从珠海打电话给我,要么是我从北京打电话给她,彼此通知对方拍摄准备的情况。如此来来去去几天后,终于在一个晚上.她说:“我向导演请了假了,后天到北京拍摄封面!”因为时间匆忙,我也没有和许晴好好聊,只是把她断断续续说的一些话记录在这里.也许读者可以从她的言语中发现一个别样的许晴。

  • 标签: 女人服好 服好药 自信女人
  • 简介:“喂。你好。我是许睛。”晚上12点钟,我拨通了许睛的电话,电话那边刚刚拍完了戏的她。声音很是疲惫。很久以前就和许睛有个约定。想跟她好好聊聊。没想到实现这个愿望却是在几年之后,“也许是我们有缘分吧,”电话那头的许睛说。跟她说和亚鹏一起拍封面的事。她觉得创意很好,于是欣然接受。但因为剧组的时间安排很紧。只有抽时间飞到北京来。很久以前就和许睛有个约定。想跟她好好聊聊。没想到实现这个愿望却是在几年之后,“也许是我们有缘分吧,”电话那头的许睛说。

  • 标签: 许晴 演员 影视艺术 艺术形式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 简介:一、第三只眼看收视率收视率是什么?它是电视人的命根子,也是戴在电视人头上的"紧箍咒"。有人把收视率奉为致胜的法宝,以获得高收视率为荣;有人对之不屑一顾,甚至称"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崔永元语)。所以,我们

  • 标签: 收视率 电视节目 电视文化 满意度调查 电视人 目标观众
  • 简介:《中华戏曲》1996年第18辑发表了贾治中、杨燕飞的论文《略论清代的药性剧——兼谈〈草木传〉的作者问题》,这使我们对药性剧,或曰药名剧的艺术形态有所认识,这是清嘉庆、道光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多用梆子腔表演,以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的戏剧样式。由此引起了对这种具有科普性质戏剧形式生成问题的思考,其源头应是流行于宋元市井的说伎艺。本文拟结合相

  • 标签: 伎艺 宋元说 形态略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09-09-07
  • 简介:    从夏洛特对伊娃演奏肖邦第二前奏曲的反应中,在伯格曼的影片中,《秋天奏鸣曲》的展开部开始于伊娃和夏洛特弹奏肖邦第二前奏曲

  • 标签: 伯格曼奏鸣曲 可救音乐 英格玛伯格曼
  • 简介:中国的电视台数以千计,每年制作电视节目七十余万小时,生产电视剧万集左右(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9年)。单看数字,中国的11亿电视观众真可以说是眼福不浅。然而,要问中国的电视都播出些什么节目?为什么要拍这些节目?质量和效果到底如何?节目为什么好或差?这些问题恐怕大多数人都说不清楚,包括电视人自己。如此说来,岂不是一些人在糊里糊涂地拍,几亿人在糊里糊涂地看,然后是糊里糊涂地乐或骂么?

  • 标签: 中国 电视事业 节目质量 电视理论 《电视批评论》
  • 简介:文牧野导演徐峥、宁浩共同监制的作品《我不是神》于2018年6月30日点映之时,便颇受好评,正式上映后的机关机构评分一度高达9分。从影片整体艺术水准上看,《我不是神》可圈可点。但无需苛求影片内容表达的艺术性问题,如今,电影更被强调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艺术属性只是其一部分,需要承担的更多是与票房相匹配的社会功用,而这一点恰是当下中国电影所不足的,亦是观众所亟需的。

  • 标签: 影片创作 现实主义题材 本土化 借鉴 大众传播媒介 艺术水准
  • 简介:这应该是文牧野人生中最忙碌的一段时间,每天多场观影活动要跑,每天接受各类媒体专访,早已过了晚饭时间,他终于回到工作室吃着今天的第一顿饭,看见我还在等待,他随意扒拉了两口就走了过来。在我之后还有媒体们排着队。

  • 标签: 牧野 艺术家 导演 个人 工作室 时间
  • 简介:1957年美学大讨论,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氛围比较宽松、思想相对解放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次学术意味比较浓厚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大讨论。这次美学大讨论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眠于1956年春,为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而写的《论食利者的美学》所引起,并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的激励下,迅速扩展,且逐渐于1957年6月“反右”前夕达到高潮,后一直绵延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发表的论文达千余篇。

  • 标签: 美学大讨论 黄药眠 美学观 纪念 北京师范大学 新中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