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据AhangZ2011年5月20日[Science,2011,332(6032):977-980]报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通过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对基因组中所有成分实现高度控制,生成均匀一致的染色串珠结构,并开发出分析染色体结构的计算机工具,

  • 标签: 染色质 宾夕法尼亚大学 染色体结构 人工 实验技术 研究人员
  • 简介:研究脐带间充干细胞是否能够有效辅助游离脂肪移植。应用脐带间充干细胞与自体脂肪组织颗粒混合后,移植到裸鼠皮下,与单纯脂肪组织移植作对照,不同的时间观察其各组移植重量,取下后立即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内细胞成活及血管生成情况,通过real-timePCR技术进行检测移植物中的VEGF、PPAR-γ基因表达水平。脐带间充干细胞可以提高移植物重量及VEGF基因表达水平,但在术后一周、一月、两月观测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脐带间充干细胞不能有效提高移植物重量、成脂以及血管生成的修复效应,不能有效减少术后移植脂肪的吸收,目前应用于游离脂肪移植尚不成熟。

  • 标签: 游离脂肪移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辅助的脂肪移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聚合酶链式反应
  • 简介:以疏水性聚乳酸为原料,采用静电纺丝工艺制备得到纤维膜,通过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将亲水性透明酸与纤维膜结合,制备得到聚乳酸-透明酸复合膜。采用扫描电镜、接触角测量仪和万能拉力机对复合膜的表面纤维形貌、接触角、力学性能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乳酸纺丝的最佳电压为15~20kv,随纺丝液浓度的增大,纤维膜的力学性能得以提高,等离子体处理时间为8min时,得到的复合膜具有较好的亲水性。

  • 标签: 聚乳酸 静电纺丝 透明质酸 等离子体 力学性能
  • 简介:医用透明酸锌凝胶可为受损的皮肤提供物理保护,并为伤口愈合提供一个最佳环境.我们根据GB/T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对其进行临床前生物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医用透明酸锌凝胶未产生皮肤刺激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 标签: 医用透明质酸锌凝胶 细胞毒性 皮肤刺激 迟发型超敏反应 生物安全性
  • 简介:比较正常股骨头和股骨头坏死后股骨头的蠕变性质,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参数。在日本岛津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对正常与病态股骨头松骨各8个试样进行蠕变实验。结果表明:股骨头松骨在最初600s变化较快,之后应力缓慢下降,正常组7200s蠕变量为0.19%,病态组7200s蠕变量为0.13%,病态组7200s蠕变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说明股骨头坏死后打乱了松骨骨小梁的正常排列,骨量丢失,从而对蠕变特性造成影响。

  • 标签: 正常 病态 股骨头松质骨 蠕变
  • 简介:建立一种简便、快捷的人胎盘绒毛膜间充干细胞(humanplacentalchorionic-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hpcMSCs)分离培养方法。用手持电动匀浆器处理人绒毛膜,经酶消化后接种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成脂、成骨诱导分化试剂盒鉴定细胞的分化潜能。获得的人胎盘绒毛膜间充干细胞为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呈平行排列或漩涡状生长,高表达CD73、CD105、CD90,而CD34、CD45、CD14、CD19、HLA-DR呈阴性,生长曲线为"S"型,经成骨或成脂诱导后,茜素红染色或油红O染色呈阳性。符合国际细胞治疗学会认可的间充干细胞标准。建立了人胎盘绒毛膜间充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新方法,结合了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的优点,为绒毛膜间充干细胞的应用提供基础。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绒毛膜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 方法
  • 简介:研究了正常股骨头松骨和股骨头坏死(病态)松骨的粘弹性力学性质.对正常和病态股骨头松骨中立位纵向进行应力松弛、蠕变实验.结果得出了正常组和病态组纵向和横向应力松弛、蠕变数据和曲线;对应力松弛、蠕变实验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了归一化应力松弛函数、归一化蠕变函数及曲线.病态组的粘弹性指标明显低于正常组.股骨头松骨粘弹性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大,应力或应变变化越缓慢,尤其是50岁以上者更突出.

  • 标签: 股骨头 松质骨 正常组与病态组 纵向应力松弛 蠕变
  • 简介:目的研究骨髓间充干细胞(MSC)对脐带血(CB)CD34^+细胞体外增殖和造血重建能力的影响。方法取人骨髓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梭形细胞完全融合后传代,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将CBCD34^+细胞接种到MSC或其他培养液中.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造血干细胞扩增能力、集落形成能力及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在加入IL-3的培养体系中.在MSC和细胞因子作用下,CD34^+细胞扩增7d和14d后,有核细胞(NC)、CD34^+细胞和CDl33^+细胞数,实验组均显著多于对照组。CD34+细胞在未加入IL-3的培养体系中培养8d后,实验组NC、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和造血祖细胞集落扩增倍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扩增后CD34^+细胞的ALCAM、VLA-α4、VLA-α5、VLA-β1、HCAM、PECAM和LFA-1表达较扩增前无显著变化。结论MSC可为造血干细胞(HSC)体外扩增提供适宜的微环境,有助于CD34^+细胞体外增殖并抑制HSC分化,保持其造血重建潜能和归巢能力。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体外扩增
  • 简介:钨元素在预灌封注射器包装组件的加工工艺中引入,随着医用透明酸钠凝胶的使用直接进入人体。为了实现产品中钨的准确定量,建立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医用透明酸钠凝胶中钨元素的含量的方法。此方法准确简便,检出限为0.0006mg/kg,定量限为0.002mg/kg;回收率为95.2%~104.5%。使用该方法对12家市售产品进行测定,钨的含量在0.03~4.56ug/g之间。通过毒理学分析计算,得到每日摄入的钨元素的量应小于75mg/d。此类产品可满足人体的安全性评价要求,但可继续通过工艺革新等措施减少人体钨的摄入量。

  • 标签: 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 预灌封注射器 钨含量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安全性评价
  • 简介:目的研究缺氧、缺血诱导培养对骨髓间充干细胞(BMSC)生长的影响,并通过检测神经导向因子Slit2表达的变化,证实缺氧、缺血诱导可促使其表达增加,为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生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雄性SD大鼠1只,鼠龄4-6周龄,体质量在120-160g,清洁级。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BMSC,用10%胎牛血清达氏修正依氏培养液(DMEM)进行培养,至第3代细胞行流式细胞仪鉴定;取第3代细胞通过缺氧预处理不同时间(12、24、48h)进行分组,缺氧预处理后进行缺血培养,观察细胞生长状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Slit2表达水平的变化;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缺氧预处理组缺血培养与正常对照组细胞形态及Slit2蛋白表达形态。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大鼠BMSC,并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成功;缺氧预处理后BMSC对缺血耐受能力增强,缺氧预处理48h组细胞存活率较高(80%);ELISA结果显示,缺氧预处理24h组Slit2分泌水平是(422.66±24.42)ng/L,缺氧后缺血培养24hSlit2分泌水平是(521.10±20.16)ng/L;与相同时间点正常对照组Slit2分泌水平[(279.63±14.91)ng/L,(326.70±14.85)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显示,缺氧预处理组BMSC较正常对照组BMSC细胞形态大,且荧光强度增强。结论当缺氧、缺血诱导后,BMSC分泌Slit2增加,为进一步体内研究打下实验基础。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导向因子Slit2 缺氧预处理 缺血培养
  • 简介: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医用透明酸钠凝胶中乙醇残留量.采用HP-5毛细管柱;柱温:100℃;进样口温度:200℃;检测器温度:250℃;气体流速:N210ml/min,H240ml/min,Air375ml/min.结果表明:线性试验与精密度良好,回收率为96%~105%,RSD为5.6%,检出限为0.1μg/g.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医用透明酸钠凝胶中乙醇残留量,简便、准确.

  • 标签: 顶空气相色谱法 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 乙醇残留量 检测 控制
  • 简介:细胞的转分化是一种细胞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转化为另一种细胞的现象。在胚胎发育期或某些病理及压力条件下,心血管系统中内皮细胞会转分化成间充细胞,并带来不同的生物学意义。本文就心血管系统中内皮细胞向间充细胞转分化的机制及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内皮-间充质转分化 心血管疾病 纤维化 信号通路 组织重构
  • 简介:随着骨组织工程的发展,纳米羟基磷灰石(nHA)作为一种新型的骨组织支架材料应运而生,而骨髓间充干细胞(BMSCs)是骨组织工程中一种理想的种子细胞。目前,BMSCs与nHA复合后的骨修复材料用于临床的技术和条件还不完善。本研究通过对骨髓间充干细胞和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复合以及复合后BMSCs增殖、分化、坏死、凋亡、矿化以及nHA支架材料体内降解的检测技术和指标进行概述,同时对二者复合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骨髓间充干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骨修复材料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纳米羟基磷灰石 复合 检测技术和指标 影响因素
  • 简介: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交联透明酸钠凝胶中异丙醇残留量的方法。选用DB-624毛细管柱(30mm×0.535mm,3.0μm),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载气为氮气,流速为2.0ml/min,柱温采用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50℃,保持2min,以10℃/min升温至160℃,后运行温度:50℃,保持1min。异丙醇在浓度0.01083-0.8664mg/ml的范围内,峰面积和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90;平均回收率为99.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该方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简单、准确。

  • 标签: 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 顶空气相色谱法 异丙醇残留量 交联 检测
  • 简介:据ArnoldP2012年11月20日(GenomeRes,2012Nov20.)报道,瑞士弗雷德里希米歇尔生物医学研究所DirkSchübeler研究团队和来自巴塞尔大学的ErikvanNimwegen研究团队开展一项重要的原理循证研究(proof-of-principlestudy),证实一种计算模型能够阐述细胞分化期间转录调节物和表观基因组动态相互影响。

  • 标签: 干细胞分化 转录因子 计算模型 染色质结构 相互作用 研究团队
  • 简介:随着现代人群户外运动的增加,肌腱、韧带损伤患者随之增多,给患者的身心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为韧带修复带来新的希望,利用不同谱系的细胞因子结合特定的周期性机械力作用,诱导种子细胞(间充干细胞)向韧带纤维分化形成工程韧带。虽然肌腱与韧带虽生物学功能有差别,但均为束状结缔组织,主要成分均为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只是二者比例有所差别,且单独研究其中之一文献较少,故而笔者将合并论述。本文将抛开机械力而专述细胞因子对韧带形成的影响。

  • 标签: 细胞因子 肌腱韧带 组织工程 胶原纤维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骨髓间充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治疗前后血清酶学变化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515例DMD患者,其中男性502例,女性13例;年龄1~20岁,平均年龄13.3岁。阳性家族史121例。经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征求患者本人及家人签字同意后,进行自体BMSC移植治疗,设自身治疗前后血清酶学变化对照方法进行疗效观察,入组患者均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4d后采集骨髓,Percoll梯度离心,提取的单个核细胞总量为2.0×109,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7-10d,最终得到BMSC总数4.0×108-1.5×109/mL。应用四肢肌内注射的方式进行BMSC移植。结果BMSC移植治疗12个月肌力增加者占患者总数的79.2%。临床升级人数占27.5%。血清肌酸激酶(CK)降低率81.0%,血清乳酸脱氢酶(LDH)降低率52.8%。结论BMSC移植治疗DMD,对肌肉组织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使DMD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改善,肌力有所提高,血清酶学较移植前下降。BMSC移植无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是治疗DMD的新手段。

  • 标签: 杜氏型肌营养不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清酶学 细胞移植 细胞治疗
  • 简介:目的构建含小分子肽P1-绿色荧光蛋白(P1-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用携带小分子肽P1-GFP融合基因的慢病毒感染健康人脐带间充干细胞,构建靶向间充干细胞。观察体外培养的靶向间充干细胞对实验型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6~10周龄雌性健康C57BL/6WT小鼠100只。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P1-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并感染人脐带间充干细胞,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用视网膜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诱导EAU小鼠模型;实验C57BL/6WT小鼠尾静脉注射靶向人脐带间充干细胞,每天用裂隙灯显微镜对小鼠眼前节的炎症情况进行观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C57BL/6WT小鼠脾脏淋巴细胞CD11c、CD86表型。结果靶向人脐带间充干细胞表达髓系干细胞的表面标记CD105(90.0%)/CD44(98%)、CD73(85.0%)/CD90(98.5%);建模后C57BL/6WT小鼠于注射后7~9d开始发病,12~14d发病达高峰,16~20d眼前节炎症自限性减轻,21d后眼内炎症逐渐消退、自愈;用靶向人脐带间充干细胞治疗后,建模小鼠EAU发病时间延长,炎症程度减轻;建模后的小鼠脾脏CD11c~+CD86~-细胞数量增加非常明显,经过靶向人脐带间充干治疗后CD11c~+CD86~-细胞数量下降,至治疗后第15天仍未恢复至治疗前水平;EAU建模后小鼠成熟树突状细胞(DC)百分比下降,经过治疗后成熟DC百分比逐渐增加,在第15天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靶向人脐带间充干细胞对IRBP诱导的C57BL/6WT小鼠EAU有治疗作用,靶向人脐带间充干细胞作用于DC等抗原呈递细胞,调节其成熟,从而抑制了EAU的进展。

  • 标签: 靶向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实验型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树突状细胞
  • 简介:目的培养人骨髓间充干细胞(human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hMMSCs),体外诱导分化成心肌细胞(cardiomyocytes,CM),将细胞移植入裸鼠皮下,观察其在细胞移植中有无成瘤改变,是否具有细胞移植的潜能性。方法体外培养扩增hM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其纯度;用5-氮杂胞苷(5-Aza,10μmol/L)体外诱导成CM,并进行鉴定;将诱导成CM的hMMSCs接种于裸鼠皮下,移植后18d分别取接种局部皮下及心肌组织,进行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体外培养扩增出hMMSCs,流式细胞检查CD44阳性,表达Vimentin;hMMSCs经5-Aza诱导可分化成CM,表达心肌特异性标记TroponinⅠ及Desmin,透镜观察可见肌丝样结构;进行细胞移植的裸鼠注射局部皮下组织没有形成结节样结构,但发现有表达TroponinⅠ、Desmin及Vimentin的细胞;此外,在心肌组织中也发现有表达这三种抗体的hMMSCs。结论hMMSCs可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具有向CM分化的潜能,体外诱导分化成CM的hMMSCs在细胞移植中并没有成瘤性,且经皮下细胞移植诱导分化成CM的hMMSCs具有向心脏归巢的现象,可用于心肌损伤的细胞移植。

  • 标签: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MSCs) 心肌细胞(CM) 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