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站立式与卧式腰椎动力(过伸过屈)对腰椎滑脱诊断的价值。方法对50例患者分别行站立式与卧式腰椎过伸过屈检查,分别测量不同体位腰5椎体位移距离和腰骶角及过伸、过屈状态下的差值,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患者立式和卧式过伸过屈腰5椎体位移距离均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是立式的过伸过屈位移差值与卧式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Z=1.993,P=0.046);立式过屈时腰骶角较卧式增大(Z=2.074,P=0.038),过伸时差别不明显,立式的过伸过屈腰骶角差值与卧式的差值有明显统计学差别(Z=3.180,P=0.001)。结论两种不同体位过伸过屈所测得的腰5移和腰骶角参数值不尽相同,站立位在判定腰椎滑脱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腰椎动力位,腰椎滑脱,DR摄片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腰椎后路融合技术及探讨其在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中的疗效。方法自2014年8月-2016年10月对16例腰椎滑脱症的患者其中男10例,女6例,进行腰椎后路减压,髓核摘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利用具有提拉作用的椎弓根螺钉提拉滑脱椎体使其复位,放置植入自体骨的cage在椎间隙,应用杠杆原理,以cage作为支点,椎弓根钉棒系统作为力臂,通过适当的后方加压力恢复腰椎前突并维持椎间隙高度。术后临床表现和手术效果分别按照侯树勋等1评价标准进行评估,术前、术后腰椎以观察椎体骨融合情况。结果1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其中优11例,良4例,可1例。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可获得良好临床治疗效果的积极手术方法。

  • 标签: 腰椎滑脱 后路 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我科于 2014年 1月至 2016年 5月共收治腰椎滑脱症患者 54例,通过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本组 54例患者,随访 1年,优 39例、良 11例、可 3例、差 1例。结论:腰椎滑脱症可行减压、复位、固定和融合治疗,术中的彻底减压及术后植骨的坚固融合是保证疗效的关键,内固定的应用可复位滑脱的椎体,并恢复脊柱的生理弯曲。

  • 标签: 腰椎滑脱症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和比较两种不同的融合术式PLIF(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和PLF(postero1ateralfusion)在下腰椎单节段腰椎滑脱中的治疗疗效。方法:我们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于2013年1月到2016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腰椎滑脱症并行腰椎融合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共有142名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融合手术术式的不同,分为PLIF组(82人)和PLF组(60人)。对于两组患者在术前与术后3月、12月的疼痛评分,功能障碍程度指数(JOA),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指标进行记录和比较。结果:纳入本课题的患者均接受了至少1年的连续全面的随访。两组患者在术后(1月及12月)的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但PLIF组在术后12个月时的VAS评分及融合率显著优于PLF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花费、并发症等指标中,PLF优于PLIF组。两组在住院时间,卧床时间,JOA评分等指标的比较中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单节段的下腰椎滑脱患者来讲,使用PLIF能够取得较好的症状改善,融合率较高。但PLF同样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工作中应该个性化的进行手术术式的选择。

  • 标签: 椎间融合术 后外侧融合术 融合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的术前、术后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对22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2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优13例、良6例、可2例、差1例。1例长期足趾背伸力减弱,1例并发脑脊液漏。结论对腰椎滑脱症患者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精心的术后护理,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及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腰椎滑脱 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腰椎滑脱属于临床骨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群体,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该病的发生机制,但较多研究显示,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机体年龄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疼痛、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有必要对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本文将对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腰椎滑脱进行分析和综述,针对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探讨,以此为临床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腰椎滑脱提供指导。

  • 标签: 腰椎管狭窄 退变性腰椎滑脱 手术 研究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围手术期护理应用于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82例2013年10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椎弓根螺钉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并11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41例,对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和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就并发症发生率而言,实验组患者明显低于参照组9.76%vs.29.27%,因为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应用于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中的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椎弓根螺钉 腰椎滑脱症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滑脱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钉棒断裂的原因。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住院并行椎弓根钉治疗的138例腰椎滑脱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腰椎滑脱的节段、是否伴有峡部裂、植骨融合方式及是否使用横连对椎弓根钉断裂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生椎弓根钉断裂或连接棒断裂共8例。L4滑脱断钉者2例(2/53),L5滑脱断钉者6例(6/58),L5滑脱断钉较L4滑脱者断钉发生率明显较高(P<0.05)。伴有腰椎峡部裂者断钉5例(5/55),不伴有峡部裂者断钉3例(3/83),伴有腰椎峡部裂的病例其断钉的发生率明显较不伴有峡部裂者高(P<0.05)。椎间植骨组断钉1例(1/104),横突间植骨组断钉4例(4/25),未植骨断钉3例(3/9),椎间植骨组断钉率低于横突间植骨组(P<0.05);横突间植骨组与未植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使用横连组断钉4例(4/25),使用横连组断钉4例(4/113)。未使用横连组断钉发生率高于使用横连组(P<0.05)。结论腰椎滑脱内固定术后椎弓根钉断裂既与滑脱本身特性,即滑脱节段、峡部是否完整有关,也与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关,融合方式不当,未正确使用横连,过于强求复位等都会增加术后椎弓根钉断裂的风险。

  • 标签: 腰椎滑脱 椎弓根螺钉 钉棒断裂 原因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X线表现及腰椎关节突关节含水量的MRI特征,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8月~2009年1月诊断的53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腰椎正侧及MRI资料,全部病例均为单节段滑脱(L4椎体前移),X线上无椎体变形、旋转及侧方移位,除外非退变性患者。腰4前移的百分比用侧X线上腰4椎体后缘相对于腰5椎体后缘前移的距离与腰5上终板宽度的比值乘以百分之百表示。通过轴MRIT2像分析腰4-5关节突关节的含水量。腰4-5关节突关节含水量值通过轴MRIT2像上双侧关节突关节高信号区(即关节面及关节腔内的关节液)宽度的总和与双侧关节突宽度总和的比值来表示。结果在53名患者中,43名患者的MRIT2像出现关节突关节高信号,而MRIT2像未出现关节突关节高信号的10名患者的侧X线均出现轻度椎体前移(<Ⅰ度)。MRIT2像出现关节突关节高信号的43名患者的关节突关节含水量平均值和腰4椎体前移百分比分别为0.14和18.1%。统计学结果为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T2像腰椎关节突关节含水量值与X线上的椎体前移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MRIT2像腰椎关节突含水量增多应高度怀疑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存在。

  • 标签: 腰椎 退变 关节突含水量 腰椎不稳 MRI X线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原位融合与复位融合治疗轻度(I、II度)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Emabsedatabases、Sinomed、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6年4月。纳入峡部裂伴轻度腰椎滑脱症术中原位融合与复位融合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和队列研究,对RCT研究采用改良Jarad评分进行质量评价,对非RCT研究采用NOS评价方法,由2名作者(陈佳海、白雪东)独立提取及分析数据,采用ReviewManager5.3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系统检索和筛选,共有4篇符合条件的文献纳入本研究,包括2篇RCT以及2篇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复位后融合患者其滑脱程度较原位融合者明显改善[SMD=-1.58,95%CI(-2.09~-1.06),P〈0.00001],并在2年以上的随访时得到有效维持[MD=20.05,95%CI(17.71~22.38),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然而,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MD=1.136,95%CI(-1.34~3.60),P=0.37]、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MD=0.06,95%CI(-0.21~0.32),P=0.67]、优良率[RR=1.01,95%CI(0.92~1.10),P=0.87]、融合率[RR=0.99,95%CI(0.93~1.06),P=0.81]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面[RR=0.78,95%CI(0.36~1.72),P=0.54],复位后融合组与原位融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峡部裂伴轻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式选择上,复位后融合可使滑脱椎体良好复位并得到有效维持复位,但与原位融合相比在临床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减轻患者腰痛程度、获得良好的椎间融合率,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选择何种治疗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手术医师对具体技术的熟练程度而定,远期临床疗效及矢状平衡问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腰椎 脊椎滑脱 脊柱融合术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和潮阳区人民医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腰椎滑脱症患者8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随访6个月~1年,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及平均滑移率,观察患者术后植骨融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85例患者治疗后VAS评分、ODI评分及平均滑移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植骨融合,平均植骨融合时间为(6.3±0.5)个月,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无器械固定松动、断裂发生,优良率为91.8%。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疗效肯定,植骨融合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 椎间植骨融合 腰椎滑脱
  • 简介:目的探讨在腰椎滑脱症患者中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医院在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6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作为这次分析对象,入选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应用传统治疗方法,研究组30例患者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滑脱症患者中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椎间植骨,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腰椎滑脱症 椎弓根钉内固定 椎间植骨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结合Cage植骨治疗严重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4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骨科住院部所收治严重腰椎滑脱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40),观察组(n=40)。纳入对照组中患者行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常规治疗,纳入观察组中患者行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结合Cage植骨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对比治疗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相对椎间隙高度、腰骶角变化情况。结果以治疗疗效为评价指标,观察组总优良率为92.50%(37/40),显著高于对照组65.00%(26/40),比较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前、后相对椎间隙高度、腰骶角为评价指标,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相对椎间隙高度为(76.3±3.2)%,显著高于对照组,腰骶角为(35.6±2.3)°,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结合Cage植骨治疗严重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确切,治疗疗效佳且可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价值值得肯定。

  • 标签: 腰椎滑脱 椎弓根钉内固定 Cage植骨 治疗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给予椎弓根螺钉系统植骨融合术的临床干预价值。方法对照组给予后路减压术进行临床治疗干预。研究组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横突间植骨融合术进行临床治疗干预。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椎体滑脱距离,并发症。结果研究组优良率86.36%,显著好于对照组48.48%(P<0.05)。两组治疗前椎体滑脱距离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2%,低于对照组15.15%(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给予椎弓根螺钉系统植骨融合术疗效确切,可显著保持腰椎的稳定性,避免病情恶化。

  • 标签: 退变性腰椎滑脱 椎弓根螺钉 植骨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