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贺氏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患者60例,在研究过程中自然形成2个队列,分别暴露在2种不同的干预措施中,其中对照组30例口服莫沙必利片,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点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随访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评分,采用健康状况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为76.7%(23/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27、5.16、3.93、4.69、4.28,P值均<0.05),随访时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不适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63、3.22、4.03、3.04,P值均<0.05)。治疗组治疗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t值分别为2.97、4.05、4.22、3.05,P值均<0.05),随访时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精神健康、健康变化评分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27、4.23、3.85、3.15、3.25、6.15、3.85,P值均<0.05)。结论贺氏针结合莫沙必利片可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患者上腹痛及上腹部烧灼感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与临床疗效。

  • 标签: 消化不良 火针疗法 贺氏火针 脾胃虚寒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湿阻脾胃病的用药思路。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病位在脾胃、病证为"湿"的医案所涉及的内服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 2.5)对用药进行频次、性味、归经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62首,涉及中药155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茯苓、厚朴、陈皮、白术、泽泻;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主要归脾、胃、肺经。关联网络中核心药物为白术、泽泻、猪苓、茯苓、厚朴、陈皮、人参、黄芩、黄连。药物间关联度分析中,2味药组合106个,3味药组合19个,4味药组合1个,关联系数大于0.03的药对有15个,如"升麻-葛根""白术-桂枝""苦杏仁-栀子"等。基于复杂熵聚类分析可提取核心组合5对,如"白芍-黄连-莲子"和"黄芩-黄连-茯苓",得到新方组合5个,分别具有清热燥湿、升阳胜湿、理气化湿、温阳祛湿、清热利湿的功效。结论《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湿阻脾胃病,注重调畅气机、分消走泄,常用宣肺化湿、升阳胜湿、行气导湿、芳香化湿、温阳祛湿、苦辛泄湿、渗淡利湿、清热利湿等治法。

  • 标签: 脾胃病 《临证指南医案》 叶天士 湿证 数据挖掘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存压力剧增,导致慢性胃炎发病率逐年上升。西医治疗以抑酸、保护胃黏膜为主。从中医学角度来讲,该病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其中脾胃虚弱证较为常见,中医学治疗以益气和胃为主。贺军主任医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用通调任督针刺法治疗脾胃虚弱慢性胃炎,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现从通调任督针刺法和临证验案2个方面讨论通调任督针刺法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作用。

  • 标签: 针刺疗法 胃炎 通调任督针刺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斡旋针法联合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脾胃虚寒慢性胃炎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斡旋针法组与温针灸组,每组43例。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斡旋针法组采用斡旋针法联合温针灸。对比两组的疗效和治疗前后胃镜评分、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量表(GSR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嗳气返酸、胃脘疼痛、食少纳呆)、胃肠激素(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结果斡旋针法组总有效率(95.35%,41/43)高于温针灸组(79.07%,34/43),P<0.05。治疗后,斡旋针法组胃镜评分及GSRS评分均低于温针灸组(P均<0.05),嗳气返酸、胃脘疼痛、食少纳呆积分低于温针灸组(P<0.05);斡旋针法组胃泌素水平低于温针灸组,胃动素水平高于温针灸组(P<0.05)。结论斡旋针法联合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胃炎效果显著,可调节胃肠激素,改善胃黏膜状态,减轻临床症状。

  • 标签: 慢性胃炎 脾胃虚寒型 斡旋针法 温针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胃溃疡的效果。方法将本科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诊治的122例脾胃虚寒胃溃疡患者进行分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应用西医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黄芪建中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p检查结果和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Hp检查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总优良率为70.49%(43/61),观察组为81.96%(50/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胃溃疡的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黄芪建中汤加减 脾胃虚寒型胃溃疡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痰郁结耳鸣(IT)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痰郁结IT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50例)给予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评分和耳鸣严重程度评价量表(TEQ)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2.0%)优于对照组(76.0%),P<0.05;治疗后TEQ评分、TH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痰郁结耳鸣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耳鸣严重程度。

  • 标签: 针刺 穴位注射 痰火郁结型 耳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留针治疗寒凝血瘀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门诊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痛经且符合寒凝血瘀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双盲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选择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选择针留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小腹冷痛、腰骶酸痛、肢体畏寒、肛门坠胀)积分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42/44)高于对照组(81.82%,36/44),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留针治疗寒凝血瘀原发性痛经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还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并缓解疼痛。

  • 标签: 痛经 寒凝血瘀型 火针留针 治疗效果
  • 作者: 高艳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第4期
  • 机构:江口县凯德街道中心卫生院,贵州江口554400
  • 简介:目的:分析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于本院诊治的82例脾胃湿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患,任意编号法划入辩证组与参照组(n=41)。参照组应用常规西药治疗,辩证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病患用药后病症恢复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水平均有所降低,其中辩证组病患的IL-2、IL-6及TNF-α值相对较低,与参照组对应数值差异明显(P<0.05)。辩证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率是97.56%,参照组患者的病情好转率是80.49%,辩证组的病情好转率相对较高(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较好,建议推广使用。

  • 标签: 半夏泻心汤;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食在脾胃湿热口腔扁平苔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口腔医院中西医结合口腔黏膜诊疗中心就诊的98例脾胃湿热扁平苔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采取相同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施食护理指导,两组均连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征评分、VAS、SAS、SDS得分。结果两组干预第4、8周的体征评分低于初诊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试验组的体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第4、8周的VAS评分低于初诊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8周后,试验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AS、SDS得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胃湿热口腔扁平苔藓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施食护理指导,能够改善患者病损情况、疼痛症状,缓解患者负性情绪。

  • 标签: 疼痛 脾胃湿热型口腔扁平苔藓 中西医结合 辨证施食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补脾胃泻阴升阳汤干预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筛选补脾胃泻阴升阳汤主要活性成分和靶点信息,采用GeneCards、OMIM、TTD、PharmGKB数据库确定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的靶点,取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疾病靶点交集,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并基于Cytoscape CytoNCA插件提取核心靶点进行分析。利用Metascape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 3.7.2构建“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网络,运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动物实验进行验证,选取SPF级SD雄性大鼠,采用经食管支架植入术建立胃食管反流病大鼠模型,补脾胃泻阴升阳汤干预14 d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NF-α、环氧化酶(COX-2)水平。结果共筛选出补脾胃泻阴升阳汤的有效成分215个,其作用于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靶点有TNF、IL6、CASP3、TP53、PTGS2等,主要集中于癌症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补脾胃泻阴升阳汤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潜能和活性较好。经实验验证,与模型组比较,补脾胃泻阴升阳汤组大鼠血清TNF-α、COX-2水平降低(P<0.01)。结论补脾胃泻阴升阳汤可通过调节TNF、IL6、CASP3、TP53、PTGS2等核心靶点调控NF-κB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模拟 实验验证
  • 作者: 杨慧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第4期
  • 机构:江口县人民医院,贵州江口554400
  • 简介:目的:分析黄芪建中汤合枳实消痞丸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于本院诊治的78例脾胃虚弱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组法划入西药组与中药组(n=39)。西药组口服促胃动力西药治疗,中药组使用黄芪建中汤合枳实消痞丸加减治疗,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中药组患者的Hp阳性率、胃泌素含量均相对较低,与西药组对应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是97.44%,西药组的症状改善率是79.49%,中药组的症状改善率相对较高(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合枳实消痞丸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较好,建议推广使用。

  • 标签: 黄芪建中汤;枳实消痞丸;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探讨“胃十针”对脾胃湿热失眠症患者睡眠感知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3月-2021年3月石家庄市中医院300例失眠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00例。胃十针组给予“胃十针”针刺治疗,安定组口服地西泮片,联合组给予“胃十针”针刺+口服地西泮片。3组均治疗4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程度;采用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评测患者的平均睡眠潜伏期(mean sleep latency,MSL),采用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系统监测患者的睡眠效率(SE)、总睡眠时间(TST)、觉醒次数(NWAK)、睡眠潜伏期(SOL)、快速眼动期(REM),计算N1/N2/N3期占TST的百分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4.0%(94/100)、安定组为77.0%(77/100)、胃十针组为85.0%(85/10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P<0.01)。联合组治疗后日间功能障碍、催眠药物、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安定组与胃十针组(F值分别为5.70、3.65、5.23、6.37、3.66、6.19、7.54、6.40,P值均<0.01);SCL-90评分及MSL值均低于安定组与胃十针组(F值分别为8.97、7.53,P值均<0.01)。联合组治疗后NWAK[(1.36±0.87)次比(2.69±1.15)次、(2.11±1.05)次,F=5.88]、SOL[(13.62±5.85)min比(25.06±9.42)min、(19.78±7.63)min,F=6.49]、N1/TST[(5.69±1.09)%比(12.65±2.58)%、(8.49±2.45)%,F=5.13]、N2/TST[(51.07±2.06)%比(58.36±2.18)%、(55.61±2.04)%,F=9.86]值均低于安定组与胃十针组(P<0.01),SE[(90.33±2.89)%比(85.39±2.75)%、(87.53±2.69)%,F=8.36]、TST[(449.32±23.65)min比(421.66±25.33)min、(431.26±25.98)min,F=8.26]、REM/TST[(23.87±4.52)%比(14.52±3.87)%、(18.36±3.25)%,F=5.34]、N3/TST[(18.69±2.02)%比(10.31±1.64)%、(14.89±1.74)%,F=7.69]值均高于安定组与胃十针组(P<0.01)。结论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胃十针具有清利中焦湿热、调节中焦气机升降之效,与地西泮片联用可改善脾胃湿热失眠症患者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

  • 标签: 失眠症 胃不和则卧不安 胃十针 睡眠感知
  • 简介:摘要针疗法适应证广泛,主要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如卒中后遗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原发性头痛和三叉神经痛等;皮肤科疾病,如白癜风、带状疱疹等;骨科疾病,如颈椎病、网球肘、关节炎、颈性眩晕、颈性头痛;妇科疾病,如痛经;外科疾病,如静脉曲张、前列腺增生。针疗法临床疗效肯定,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神经保护及修复、调节内分泌等多种作用。但多数临床研究存在科研设计方面欠规范,缺少大样本RCT研究,针具规格无统一标准,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等,有待完善。

  • 标签: 火针疗法 针灸针具 刺法 临床应用 基础研究 综述
  • 简介:摘要《脾胃论》之方剂散见于各篇,未成系统,不易明晰证治脉络。以"治法-病证"模式统领诸方剂,用药规律及特色可归纳为:升降浮沉疗"繁证"、扶正固脱救羸弱、消导和中愈伤食、调和化痰消胃痞、温中和胃降呕逆、通补清敛瘳泄痢、降中有升通便秘、泻土攻破荡寒积、清热利湿滑溲闭、群"风"汇药祛风湿、扶正解表治虚感、清热解毒泻三焦、分消三焦散湿阻、逐饮分消除酒湿、清心调和止病汗。

  • 标签: 《脾胃论》 李东垣 方药 治法 特色 易水学派 中医药学文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针刺联合针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0例肩袖损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疗效较高,VAS评分较低,UCLA评分较高,(P<0.05)。结论:对肩袖损伤采取针刺联合针治疗,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其肩关节功能,值得借鉴及推广。

  • 标签: 针刺 火针 肩袖损伤 疼痛程度 肩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小儿素有“脾常不足”之生理特性,故脾胃疾病尤为高发,脏腑图点穴法以调理中焦脾胃为施治核心,同时顾护他脏,对小儿脾胃疾病疗效尤为突出。文章从小儿脾胃观入手,于督任调气、首开中焦、辨证取穴三方面探讨脏腑图点穴法之脾胃观思想,并总结杜春雁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经验,以突显此疗法的对小儿脾胃病的治疗特色与优势,并附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 标签: 小儿推拿疗法 脏腑图点穴法 手法 脾胃 经验心得 医案
  • 简介:摘要解析《伤寒论》"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认为太阴病能利下而腐秽去,皆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纽枢,脾胃之气恢复则其升清降浊之功亦恢复。故治疗湿热不去或大便不通之证时,攻下未必有用且易伤正,可考虑扶脾阳以复其清浊升降之能。而内有湿热凝滞,脾胃不虚时也不必一定攻下,可疏行脾胃之气,复其升清降浊之功,使腐秽随利下而去且不伤正气。

  • 标签: 《伤寒论》 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升清降浊 便秘 医案 经验心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毫针外治治疗Ⅳ重度痤疮后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河南省中医院皮肤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痤疮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9例,女21例,年龄18~29岁,采用毫针及水杨酸外用;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18~28岁,采用普通粉刺清除术及水杨酸外治。2组患者均口服丹参酮胶囊、杷桑痤疮丸,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患者的面部瘢痕评分,包括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痤疮瘢痕权重评分,评价治疗前后瘢痕改善情况;比较皮损改善程度、痤疮严重程度评分(Gag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8周,观察组有效率为90.00%(27/30);对照组有效率为68.97%(20/29); 2组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观察组为(3.66±0.91)分,对照组为(5.06±1.09)分(P<0.01);2组患者痤疮瘢痕权重评分:观察组为(39.40±16.90)分,对照组为(53.16±17.19)分(P<0.01);2组Gags评分:观察组为(10.31±2.14)分,对照组为(17.55±2.63)分(P<0.01)。结论毫针治疗Ⅳ级重度痤疮瘢痕疗效安全可靠,具有简单、有效的特点,能安全有效地改善患者面部痤疮皮损,降低遗留瘢痕及色素沉着的几率,同时对已形成的瘢痕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标签: 寻常痤疮 瘢痕疙瘩 毫火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