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肠套叠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肠套叠患儿62例,均进行手术治疗,依据奇数偶数分组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及恢复指标、家属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23%低于对照组的19.35%,P<0.05;观察组的术后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率为96.77%高于对照组的77.42%,P<0.05。结论:在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恢复,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小儿 肠套叠 综合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威海市中心医院1年肠套叠住院治疗资料的整理,总结原发性肠套叠治疗的经验。方法选取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威海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肠套叠患儿共181例,其中男93例,女88例,年龄(3.17±1.83)岁,均通过B超明确诊断,先行少量灌肠液灌肠,然后复查B超或者行空气灌肠。通过B超或空气灌肠均未发现有肠道器质性病变,175例通过非手术治疗整复,6例患儿转入妇女儿童专科医院治疗。通过分析肠套叠的大小、肠套叠整复方法与效果的关系,发现原发性肠套叠治疗的新经验。结果181例肠套叠患儿中,灌肠液灌肠后复查B超肠套叠消失76例,仍存在套叠的36例;行空气灌肠整复99例。肠套叠小包块(长径、短径、长度均≤2.0 cm)灌肠液灌肠后整复63.27%(31/49),肠套叠大包块(长径、短径或长度>2.0 cm)灌肠液灌肠后整复34.23%(38/111)。住院期间发生再套叠共19例,复套率10.50%,其中肠套叠大包块11例,这11例中2例是灌肠液灌肠即整复后发生再套叠,9例是空气灌肠整复后发生再套叠;肠套叠小包块有5例在住院期间发生再套叠,其中1例是灌肠液灌肠即整复后再套叠,4例是空气灌肠整复后发生再套叠。出院1周内肠套叠复发的有3例,1例患儿2次住院都是肠套叠大包块,均通过灌肠液灌肠即将肠套叠整复;1例患儿2次住院都是肠套叠大包块,均通过空气灌肠整复;1例患儿第1次住院是肠套叠小包块,通过灌肠液灌肠整复,第2次住院是肠套叠大包块,行空气灌肠将肠套叠整复。结论部分原发性肠套叠可自行整复,少量灌肠液灌肠即可促进部分原发性肠套叠的自行整复,通过超声检查监测,这是安全的,不增加复套率;尤其对肠套叠最大径、长度均≤2.0 cm的小包块肠套叠成功率更高。因此针对原发性肠套叠,注意监测B超,必要时给予少量灌肠液灌肠,部分患儿可以免于行空气灌肠;若仍有肠套叠,可继续行空气灌肠或B超监测下水压灌肠。

  • 标签: 肠套叠 灌肠 整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超声在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的160例疑似肠套叠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儿彩超及腹部X 线的检查资料、诊断结果,分析2 种检查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并总结肠套叠的超声表现。结果彩超检查在肠套叠中诊断符合率高于腹部X 线检查,X线检出率81.22% (130/160) ,低于彩色多普勒超声的93.75% (15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彩超在肠套叠临床检查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8.68%、75%,均高于腹部X 的94.2%、5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彩超检查在急性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显著,且具有方便、快捷、准确率高,有益于患儿选择科学的复位处理方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在急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急诊彩色多普勒超声 小儿 肠套叠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综合优质护理在小儿肠套叠围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择70例患儿,平均分组,采取常规、综合优质护理。对比护理结果。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9.28±5.04)分、(73.48±6.25)分,研究组较优;研究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25.71%,研究组更低;研究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为(7.33±1.26)d、(3028.14±205.55)元;对照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为((10.28±2.51)d、(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运用高频超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于2018年5月至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40例小儿肠套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高频超声诊断)和对照组(钡餐造影诊断)各20人。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检出率(90%)较高,疾病检出时间较短(P

  • 标签: 高频超声 小儿肠套叠 诊断效果
  • 作者: 龚亮 孙崟 常晓燕 费贵军 赵林 吴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中华消化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100730
  • 简介:摘要肠套叠指近端一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的远端肠管内,导致机械性肠梗阻的一种疾病。成人妊娠合并肠套叠极为罕见,且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和漏诊。现报告1例以腹痛、腹泻、便血和产后肠梗阻为表现的妊娠期肠套叠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情况。

  • 标签: 肠套叠 妊娠 肠梗阻 结肠肿瘤
  • 简介:摘要胃肠道神经鞘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全身神经鞘瘤的0.2%,最常见于胃,而鲜见于小肠。胃肠道神经鞘瘤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因体检偶然发现而就诊,罕有引起肠套叠的情况。本文报道1例以肠套叠为首发表现的回肠神经鞘瘤病例。

  • 标签: 神经鞘瘤 肠套叠 肠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对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技术应用措施进行分析并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肠套叠患儿156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分别接受X线监视下空气灌肠及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对比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儿复位成功率与治疗满意度相较于参照组更高,且术后复发率相较于参照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肠穿孔情况研究组发生更少,但差异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是目前治疗肠套叠最佳的方法,对于小儿肠套叠患儿具有一定适配性。该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懂、易学、易掌握的优点,医患双方同时避免了X线伤害,整复率高,安全系数高,是临床值得推广的项目,特别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使患儿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救治。

  • 标签: 超声检查 水压灌溉 肠套叠 技术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肠套叠选择经腹超声结合浅表超声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于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2月确诊的肠套叠患者中筛选5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选择单独经腹超声检查,经腹超声结合浅表超声检查,以病理结果为依据,判断单独及联合方案的诊断准确度。结果 单独经腹超声检查准确度低于联合检查,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肠套叠选择腹超声结合浅表超声检查方案准确度理想,并能明确疾病具体类型,为疾病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重视。

  • 标签: 腹超声 浅表超声 肠套叠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监视下温盐水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入选的37例小儿肠套叠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采用超声监视下温盐水灌肠复位治疗,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采用X线监控空气灌肠整复治疗的37例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复位时间、复位成功率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8.11%,低于对照组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超声监视 灌肠复位治疗 小儿肠套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普外科就诊的69例急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根据患儿有无肠坏死分为肠坏死组(36例)和无坏死组(33例);根据患儿在术后3~4 d进食后是否口服双歧杆菌分成服药组(39例)和非服药组(30例)。另取同期体格检查的30例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组。69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中,男47例,女22例,年龄为(8.70±4.81)个月,体重为(10.17±4.11)kg;30例健康婴幼儿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为(8.31±2.12)个月,体重为(9.54±3.51)kg。分别检测对照组、急性肠套叠患儿术前及术后7 d的外周血中PAF、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4+/CD8+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术前,与对照组相比,肠坏死组和无坏死组各项指标均发生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坏死组与无坏死组相比,肠坏死组中只有PAF的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7 d,对照组、服药组及非服药组3组间的CRP的含量、CD3+、CD3+CD4+、CD4+/CD8+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组及非服药组的CD3+CD8+仍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术前的服药组及非服药组患儿的CD3+CD8+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7 d,非服药组及服药组中肠坏死患儿的PAF的含量仍高于对照组,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服药组中无肠坏死的患儿PAF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F对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肠坏死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监测术后使用双歧杆菌对患儿的预后作用。

  • 标签: 肠套叠 血小板活化因子 双歧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小儿肠套叠治疗中,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以为小儿肠套叠患者优质康复提供支持。方法 纳入我院94例肠套叠患者(所有患者为儿童)为研究观察对象,收治于2019年3月10日~2020年6月30日,将患者依据入院日期分组,对照M组(单号:予以多孔腔镜手术治疗)、单孔B组(双号:予以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观察两组患儿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 单孔B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VAS)评分、术后6月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M组(t=10.181、11.033、7.437、13.608, =4.919),P<0.05,差异显著。结论 将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应用在肠套叠患儿治疗中,对于改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可推广。

  • 标签: 肠套叠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 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 简介:摘要阑尾套叠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可分为阑尾-阑尾型和阑尾-盲肠型两种类型,其中以阑尾-阑尾型更为罕见,大多数在20岁之前发病(尤其好发于儿童),而发生于成人者则较为罕见。本文报道阑尾盲肠套叠并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1例。

  • 标签: 阑尾炎 阑尾盲肠套叠 坏疽 穿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性肠套叠儿童实施超声监测下水灌肠复位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深圳市儿童医院的1 830例经超声诊断为肠套叠的患儿,采用肠套叠水灌肠方案,行水灌肠复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及其声像图表现。结果1 83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中原发性肠套叠1 791例、继发性肠套叠39例。经水灌肠复位成功1 780例(97.3%,1 780/1 830);肠复位失败50例(2.7%,50/1 830),复位失败者中包括原发性肠套叠42例、继发性肠套叠8例,均随后转为手术开腹治疗。在灌水过程中3例(0.16%,3/1 830)出现并发症,均为肠穿孔;无死亡病例。结论超声监测下水灌肠复位术治疗儿童急性肠套叠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避免了儿童X线辐射,可作为儿童肠套叠非手术治疗优先选择的方法。

  • 标签: 超声检查 肠套叠 水灌肠 儿童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灌肠复位治疗的436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彩超引导水压灌肠组180例,X线下空气灌肠组256例。结果显示水压灌肠组的复位成功率为95%,高于空气灌肠组的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压灌肠组肠套叠时间>48 h的复位率为92%,高于空气灌肠组的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肠穿孔发生。水压灌肠对原发性肠套叠患儿的复位率高、安全性强,并且可以避免X线辐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