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手部肌腱损伤中的应用。方法自2009年11月-2013年5月间我院共收治35例手部肌腱损伤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本组35例患者术中探查情况均与术前高频超声检查结果相符。肌腱损伤后断端吻合口的形态及内部回声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结论高频超声可以准确判断手部肌腱损伤的形态及断裂部位,无损伤,对肌腱损伤及术后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高频超声 肌腱损伤 手外伤 辅助检查
  • 简介:目的:报道一种新的肌腱缝合方法M-Tang法的生物力学特性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本研究采用36根猪后足屈肌腱作为实验材料,在相当于Ⅱ区水平造成切割伤后,18根用Tang法、18根用M-Tang法进行修复。将修复后的肌腱分别进行直线和90°成角状态下的拉伸,用Instron力学测定仪测定2mm间隙形成负荷及断裂负荷。M-Tang法用于临床修复Ⅱ区屈肌腱65例共96指,术后均采用保护性主、被动活动相结合的锻炼计划。采用Strickland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在直线拉伸模式下,M-Tang法的2mm间隙形成负荷为(46.2±5.2)N,断裂负荷为(61.9±6.0)N,与Tang法相近;在90°成角拉伸模式下,M-Tang法的2mm间隙形成负荷为(35.9±3.6)N,与Tang法相近,断裂负荷为(57.0±4.5)N,高于Tang法。6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临床运用M-Tang法修复的Ⅱ区屈肌腱无1例发生断裂,根据StricklandTAM标准,其中优78指,良10指,可8指,优良率91.6%。结论M-Tang法具备Tang法的生物力学强度,操作简便,使用缝线和外露线结少,能满足肌腱早期保护性主动活动的需要,是Ⅱ区屈肌腱修复的优选方法之一。

  • 标签: Tang法 M-Tang法 生物力学 肌键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四肢肌腱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6月~2012年6月我院确诊的四肢肌腱损伤63例,了解高频超声的对其的诊断价值。结果63例四肢肌腱损伤患者最终均被MRI或手术中确诊,且均有高频超声检查,其中发现有肌腱损伤47例,阳性率为74.6%。结论高频超声能为四肢肌腱损伤提供有价值的诊疗信息,可作为一种诊断工具推广应用。

  • 标签: 肌腱损伤 超声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肠肌腱腱腹移行处部分断裂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12例腓肠肌腱腹移行处部分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结果对12例患者进行随访,患者治疗优良率达97%;评分为优的11例中,有10例在1年后恢复了受伤前的运动能力,运动恢复率达83%。结论腓肠肌腱腹移行处断裂的临床诊断不容忽视,必要的MRI检查及详细体格检查能够减少漏诊;手术治疗能够较好的修复解剖外观与张力,缝合强度可靠,满足康复及力量训练要求,治疗效果满意,患者运动能力恢复率高。

  • 标签: 腓肠肌 腱腹结合处断裂 诊断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肌腱外露的疗效。方法本组病例清创后肌腱外露,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治疗,每次持续负压引流7天,使用1-3次,待肉芽组织覆盖肌腱后,取自体中厚皮片,将自体皮戳洞后缝合于创面上,皮片覆盖VSD负压引流,术后10天左右打开,创面愈合。结果创面经1-3次负压封闭引流后肉芽组织完全覆盖外露肌腱,18例皮片全部成活。结论VSD负压封闭引流二期植皮或皮瓣转位是肌腱外露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VSD) 肌腱外露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指(趾)屈肌腱鞘内麻醉在急诊外科指趾创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13例普通手趾外伤病人应用指(趾)屈肌腱鞘内麻醉,观察其起效时间、麻醉效果、麻醉持续时间,局麻药用量、血管神经损伤风险进行分析。结果指(趾)屈肌腱鞘内麻醉效果确切、操作简单、病人痛苦小、血管神经损伤风险低。结论指(趾)屈肌腱鞘内麻醉是简单、安全、患者痛苦小的麻醉方法,无需刻意注射至屈肌腱鞘内就能起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 标签: 腱鞘麻醉 手指外伤
  • 简介:临床资料女性患者,74岁,以"左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1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退休后经常行兵乓球运动,没有明确的外伤病史。发病前运动后偶有左髋不适感,入院前1个月没有任何原因突发左侧髋关节疼痛,症状逐渐加重,曾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及理疗症状不见缓解入院。体格检查:左髋关节皮肤温度、皮肤颜色正常,髋关节各个方向主动、被动疼痛活动受限,外展为重。术前视觉模糊评分(VAS)7分。

  • 标签: 钙化性肌腱炎 关节镜 臀中肌 髋关节疼痛 非甾体抗炎药 女性患者
  • 简介:指深屈肌腱撕脱性损伤俗称"运动衣,Jersey"损伤,常伴有肌腱止点处的撕脱骨折,是一种少见的损伤。国外报道较多,国内也偶见报道[1-2]。Leddy等[3]早在1977年就根据损伤后肌腱所在的位置,将此种损伤分为3种类型,I型:撕脱的肌腱回缩到手掌部,肌腱长短腱纽均断裂。II型:肌腱回缩到近端指间关节,短腱纽断裂,长腱纽完整,肌腱断端常带有小片撕脱骨折。III型:指屈肌腱止点处撕脱骨折,骨折片较大,常累及关节面,短腱纽完整,骨折片移位到远端指间关节。1981年,Smith[4]对此分型做了新的补充,也就是IV型,即:肌腱止点处撕脱骨折,同时肌腱又从骨折片上撕脱,并向近端回缩。2001年,Al-Qattan[5]报道了4例不同于前几型的损伤,即:屈指深肌腱止点撕脱骨折同时合并末节基底的骨折,他称之为V型损伤,并根据撕脱骨折是否涉及关节面,分为Va和Vb不同类型。2002年,潘勇卫等[1]报道的14例屈指深肌腱撕脱性损伤中有4例是此种类型的损伤。2012年10月29日,我们收治2例非运动性损伤的V型屈指深肌腱撕脱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

  • 标签: 指深屈肌腱撕脱性损伤 近端指间关节 撕脱骨折 运动性损伤 骨折片 指屈肌腱
  • 简介:江苏省手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手外科、手外科研究所于2014年12月19—21日在南通市星海天大酒店举办“手部肌腱修复、桡骨远端骨折和微创手术进展学习班”。学习班结束后,将授予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Ⅰ类学分10分。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肌腱修复 微创手术 学习班 手部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微创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2年6月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微创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58例患者资料,其中男34例,女24例,平均年龄32.4岁(17~62岁)。踝关节初次扭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6~38月,平均17.3个月。本组患者均由同一手术组医师采用相同的微创手术方法,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发热天数、伤口愈合时间。患者术前术后均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评分标准,VAS评分分别评估手术前后疗效、供区功能影响状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75~98min,平均(85.5±11.5)min,术后发热天数1.5~4d,平均(2.5±1.2)d,4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86个月,平均(58.5±7.4)个月。末次随访时平均AOFAS踝与后足评分,术前(62.3±8.2)分,术后(95.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例患者行走在不平的地面上有残余的不稳定。3例患者平地行走仍有残余不稳定。所有患者无膝部肌腱供区功能障碍。术后AOFAS评分31例患者为优,9例为良。术后应力位摄片距骨倾斜角平均由14°减少到3.7°(P〈0.01),距骨前移距离平均由12.4mm减少到4.5mm(P〈0.01)。结论使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微创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手术简便,手术时间短,术后发热时间短,无排斥反应。自体肌腱愈合康复过程快,手术疗效好。

  • 标签: 踝关节不稳 韧带重建 小切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示指固有伸肌腱移位重建伸拇功能术后对拇指和示指功能的影响及其解剖学机制。方法对1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男7例,女5例,年龄18~78岁,平均42.3岁,拇长伸肌腱损伤的平面为III区4例,IV区5例,V区3例。采用示指固有伸肌腱移位重建伸拇功能,术后8~83(33.5±29.9)个月进行电话随访。评价指标包括拇指和示指的功能。拇指功能评价指标:(1)患手手掌向下平置于桌面,能否主动将拇指指尖抬离桌面;(2)能否完成“挑大拇指”的动作;(3)在保持拇指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伸直的情况下,能否完成以第一腕掌关节为支点的拇指划圈运动;(4)在拇指处于中立位时,能否较好地完成拇指指间关节屈曲动作。示指功能评价指标:(1)患手手掌向下平置于桌面时,能否主动将示指指尖单独抬离桌面;(2)在第3~5指呈握拳位时,能否将示指伸直至与手背同一平面,完成指示的动作;(3)能否完成“兰花指”的动作;(4)示指能否自如地使用鼠标,并完成连续双击左键的动作。另外,对5具成年男性尸体的前臂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重点测量了指总伸肌腱中示指和中指伸肌腱腱性起点的位置。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都能使用患手较为顺利地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常用动作,年轻患者中除1例外,均恢复了原工作。12例中有11例主观评价手术疗效满意,1例表示对疗效不满意。其中有8例能完成全部4项拇指功能评价的动作,有3例可以完成拇指功能评价动作的3项,1例仅能完成拇指功能评价动作中的2项。12例均能使用示指自如地使用鼠标,有9例能够在患手手掌向下平置于桌面时主动将示指指尖单独抬离桌面。12例均能单独伸示指,完成指示动作,但仅有7例能在第3~5指呈握拳位时将示指伸直至与手背同一平面,另5例单独伸�

  • 标签: 肌腱病 修复外科手术 解剖学 局部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讨拇长屈肌腱转位修复慢性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康复护理。方法总结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慢性跟腱断近止点裂患者38例(38足),围术期护理的重点问题及康复护理要点。结果38例患者均功能恢复良好,均未出现跟腱再断裂。结论慢性跟腱缺损患者,良好的护理和康复指导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

  • 标签: 拇长屈肌腱 慢性跟腱断裂 护理 康复
  • 简介:汗是人体的一种代谢产物,中医云“有诸内者,必形于外”,汗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人体内部情况的·种反映,其排出部位、时间、量、色等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疾病 代谢产物 临床意义
  • 简介:医学统计表明,疾病的产生与复发不仅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生活条件及所处的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同时也与一定的时间相联系。因而,有必要搞清什么时候最容易发生何种疾病,什么时候对某种疾病作诊断性检查最合时宜,什么时间用药比较合理等。掌握了相关的"密码",将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标签: 疾病 密码 破译 医学统计表 诊断性检查 饮食习惯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上消化道疾病在地区的发病特点、发病率、年龄分布及性别比例情况,为这些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1279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上消化道疾病主要是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复合性溃疡)、胆石症、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结论有上消化道症状的门诊患者中,上消化道疾病发生率高,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吸烟、饮酒、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服用、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是上消化道疾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上消化道疾病 慢性 门诊病人 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