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浅表透明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抽取2009年6月至2021年7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浅表透明肉瘤患者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7例浅表透明肉瘤患者中,男2例,女5例;年龄12~44岁,平均26岁;包块位于足部5例,上肢1例,下肢1例;肿瘤长径<5 cm。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无特异性,总体为良性肿瘤征象,MRI 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与周围边界较清晰。病理学结果示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呈多边形或梭形,被胶原纤维分隔成小叶,巢状分布。免疫组化染色黑色素瘤标志物(HMB45)阳性。7例患者均行根治性切除术,因包块长径<5 cm而未行淋巴结清扫,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随访24个月均存活。结论透明肉瘤罕见,恶性度高,但浅表透明肉瘤经规范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透明细胞肉瘤 磁共振成像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青年女性腕钩状骨原发性透明肉瘤,患者无诱因腕部压痛,影像提示腕钩状骨占位,病理及免疫组化表现符合透明肉瘤及恶性黑色素瘤。给予手术切除,预后良好。原发于骨骼的透明肉瘤罕见,未见发生于腕骨的报道。该例患者的诊断过程提示对于黑色素小体存在的骨内占位,要考虑到透明肉瘤及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确诊依靠病理及细胞遗传学检查。治疗方式以手术切除为主。

  • 标签: 钩状骨 透明细胞肉瘤 骨骼
  • 简介:透明肉瘤(clearcellsarcoma,CCS)又称软组织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ofsoftparts,MMSP),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恶性软组织肉瘤,约占软组织肉瘤的1%。CCS的发病部位以四肢末端最为常见,尤以足髁部多见,也可见于腹壁、阴茎、肾、小肠及结肠等部位[1],但原发于头颈部罕见。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右颌下透明肉瘤,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

  • 标签: 头颈肿瘤 透明细胞肉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1病例报告病人,女,52a。2006年7月底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昏、头痛,进行性加重伴频繁呕吐,为胃内容物,偶为非喷射性,不伴抽搐、眩晕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于同年8月15日MRI检查提示:左额叶肿瘤。8月20日在外院行左额叶肿瘤切除术,病理诊断:胶质母细胞瘤。9月6日于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检查发现:右额叶、左丘脑、左小脑肿瘤,并行左丘脑肿瘤和右额叶肿瘤伽玛射线照射。

  • 标签: 软组织 透明细胞肉瘤 脑转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透明软骨肉瘤(clear cell chondrosarcoma,CCC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陷阱、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23例收治并手术治疗的透明软骨肉瘤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2例;年龄(45.78±16.19)岁(范围:27~72岁)。21~40岁8例(35%),41~60岁10例(43%),61~80岁者5例(23%)。发病部位股骨8例,骨盆7例,胸腰椎4例,骶骨3例,胫骨1例。术前穿刺及术后大体标本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5%硝酸脱钙处理,石蜡包埋,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收集术前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术后显微镜下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免疫表型,归纳总结透明软骨肉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形态学特点。结果23例透明软骨肉瘤中影像学均显示骨质破坏,部分病例为境界相对清楚的溶骨性破坏,部分病例有硬化缘。7例术前有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肿瘤组织大体灰白灰红色,部分病例可见瓷白色软骨样区域。镜下肿瘤细胞圆形、多角形,部分胞浆透亮,境界清楚,部分胞浆嗜酸性,细胞核圆形、居中,核分裂像罕见。常常可见结节状分布的软骨样基质及幼稚的编织骨,散在多核破骨巨细胞样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可不同程度的表达S-100、D2-40、EMA、Vimentin、p16、SATB2,表达不具备特异性。治疗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整块切除,术后出现复发10例(43.5%),无远处转移病例。结论透明软骨肉瘤是软骨肉瘤的一种少见亚型,具有低度恶性生物学行为,准确诊断需要临床、影像学和病理三结合,外科整块切除预后较好。

  • 标签: 软骨肉瘤 病理学 疾病特征 外科治法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左肩部软组织透明肉瘤,组织学最初误诊为黑色素瘤,胸腔积液细胞学险些漏诊。患者男,20岁。左肩部皮下肿块,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呈巢状或束状分布,被纤维间隔分隔,瘤细胞为多角形或梭形,富含嗜酸性胞质,部分胞质透明,部分胞质内可见色素,核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可见,肿瘤切缘及基底未见瘤组织。胸腔积液细胞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单个散在或松散聚集,肿瘤细胞较小,是淋巴细胞的2~5倍,呈圆形或多角形,胞质少或中等量,部分胞质嗜酸性,部分浅染,部分可以看到色素;核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可见。组织切除标本和胸腔积液包埋块标本做免疫标记显示S-100蛋白、HMB45、Melan A、波形蛋白阳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EWSR1基因有断裂。确定诊断为软组织透明肉瘤。因此需要仔细分析临床特点及形态学特征,并充分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手段进行鉴别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软组织透明肉瘤属于高度恶性的深部软组织肿瘤,位于头颈部罕见。本文报道了颈椎后方原发性软组织透明肉瘤侵及延髓1例。患者男,33岁,发作性头痛4年,影像学检查显示溶骨性破坏以及穿孔样生长的侵袭性病灶,密度/信号和强化特点类似于血管瘤。最终免疫组化结合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软组织透明肉瘤

  • 标签: 肉瘤,透明细胞 软组织 延髓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晚期儿童肾透明肉瘤(CCSK)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预后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0例中晚期CCSK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临床特点:10例CCSK病例中男6例,女4例;中位发病年龄为32个月;7例为左侧CCSK,3例为右侧CCSK。初次诊断时Ⅲ期9例,Ⅳ期1例;其中4例初次诊断时误诊为肾脏其他肿瘤(40%,4/10例)。5例Ⅲ期病例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出现肿瘤复发及转移,主要远处转移部位为肺、骨、肝脏及脑。2.治疗及预后:10例中给予手术联合放疗及化疗者7例,未规范化治疗放弃者3例。中位随访时间33.5个月,7例存活,3例死亡,3年总生存率为65.6%。Ⅲ期患儿3年总生存率为74.1%,Ⅳ期患儿3年总生存率为0,Ⅲ期与Ⅳ期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P=0.003)。5例复发病例中仅1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进展,1例死亡;3例无复发病例均完全缓解,且均为给予手术、化疗及放疗规范化治疗者。结论儿童CCSK初诊误诊率高,Ⅲ期病例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复发及远处转移风险高;Ⅲ期病例积极给予手术、化疗及放疗的规范化治疗,预后良好,而发生复发及远处转移者死亡率高。

  • 标签: 肾透明细胞肉瘤 儿童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肺透明糖瘤是原发于肺部的罕见肿瘤,为临床相对少见疾病。本例患者胸部CT示左肺下叶可见肿块影,大小约62 mm×45 mm,边界较清,其内可见多发钙化灶,周围胸膜牵拉,双肺透亮度增加,多发小囊状透亮影,双肺下叶可见多发条索影。纵隔淋巴结增多,双侧胸膜局部增厚、粘连。2019年2月在全麻下行左下肺肿块切除术+淋巴结清除术,病理诊断为肺透明糖瘤,术后随访半年,肿瘤未见复发和转移。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膀胱透明癌是下尿路上皮癌的一种特殊变异类型。本文报道1例女性膀胱透明癌患者,因肉眼血尿入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透明癌。首次TURBT后4个月,盆腔CT检查示肿瘤复发,再次行TURBT,第2次手术后行吉西他滨灌注化疗。第2次手术后5个月复查,肿瘤再次复发,行TURBT。第3次手术后随访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 标签: 膀胱肿瘤 透明细胞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透明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肾透明癌病例平扫及动态增强CT扫描的影像资料。结果动态增强扫描大部分肾透明癌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点。结论肾透明癌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的特殊强化方式可以和其他类型肾癌及其他肾肿瘤相鉴别。

  • 标签: 肾透明细胞癌 增强扫描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 简介:34岁男性患者,右大腿出现无痛性结节1年余。皮肤科检查:右侧大腿前方可见一约绿豆大小红色圆顶丘疹,其上及其周边可见薄层细小鳞屑附着,无触痛。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增厚,表皮突延长,增生的棘细胞胞质淡染,与周围细胞分界清楚。诊断:透明棘皮瘤。手术完整切除后随访半年无复发。

  • 标签: 透明细胞棘皮瘤
  • 简介:摘要采用高通量测序(NGS)、Sanger测序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方法检测福建省立医院于2013年7月至2019年8月诊断的3例儿童肾脏透明肉瘤(CCSK)的BCOR和YWHAE-NUTM2B/E等基因的状态,并结合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诊断和讨论。3例均为3~6岁男童,镜下见CCSK经典的组织学形态,但形态出现了变异。弥漫表达BCOR和cyclin D1蛋白,Sanger测序证实存在BCOR基因的内部串联重复性扩增,NGS及FISH检测证实不存在YWHAE-NUTM2B/E、BCOR-CCNB3等基因的重排。儿童肾脏CCSK具有特征的形态学表现,但因常出现形态变异而易误诊,分子遗传学检测为该肿瘤的确诊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