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余科科 张杰 赵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上海市胸科医院病理科,上海 20003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上海市胸科医院生物样本库,上海 20003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上海市胸科医院病理科,上海 20003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 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上海 200030
  • 简介:摘要弥漫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恶性间皮细胞肿瘤,表现为胸膜或心包的弥漫性受累,肿瘤侵袭性强、恶性度高、预后差。弥漫性胸膜间皮瘤起病隐匿,初诊时多为晚期,治疗困难,疗效欠佳,5年生存率约10%,中位生存期7~9个月。精准的病理诊断和预后分析对于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非常重要。本文综述国内、外弥漫性胸膜间皮瘤的多学科联合诊断进展及其临床意义,以期有助于提高临床规范化诊疗水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N患者联合检测抗C1q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意义和价值。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6月至12月收治的38例SLE患者,其中15例符合LN诊断标准,23例为非LN患者。选取同期肾内科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患者21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及其他免疫病患者组24例。比较4组患者自身抗体的水平变化。采用χ2检验、成组设计的t检验及Logistics回归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LN组抗C1q抗体、AnuA及CTGF阳性率分别为60%、73%、67%,均高于肾病综合征患者[10%(χ2=10.51,P<0.05);26%(χ2=7.03,P<0.05);24%(χ2=6.61,P<0.01)]与其他免疫病患者组[12%(χ2=12.17,P<0.05);17%(χ2=12.32,P<0.05);14%(χ2=12.59,P<0.05)]。3种抗体C1q、AnuA及CTGF水平与补体C3、C4也呈负相关[(r=-0.24,P<0.05;r=-0.21,P<0.05;r=-0.29,P<0.01)与(r=-0.31,P<0.01;r=-0.19,P<0.05;r=-0.47,P<0.01)],AnuA及抗C1q抗体与IgG、IgM呈正相关[(r=0.51,P<0.01;r=0.34,P<0.01)与(r=0.35,P<0.01;r=0.33,P<0.01)],同时。3种抗体的单独诊断特异度为67.4%、65.9%、83.5%,联合检测的特异度为87.2%。结论抗C1q抗体、AnuA和CTGF对LN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提高LN的诊断特异性及疾病活动检出率,为早期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 标签: 狼疮肾炎 抗C1q抗体 抗核小体抗体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联合检测
  • 作者: 张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第4期
  • 机构:云南云通司法鉴定中心,云南 昆明650200
  • 简介:目的:研究MRI联合多层螺旋CT诊断不同类型隐匿性骨折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01月-2021年12月人体损伤鉴定中不同种类型隐匿性骨折患者100例,对全部患者实施MRI诊断、多层螺旋CT诊断,评估诊断效果。结果:MRI+MSCT诊断检查准确率95(95.00%)明显高于MRI诊断85(85.00%),P<0.05;MRI+MSCT诊断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MRI+MSCT诊断方式对不同类型的隐匿性骨折诊断诊断、鉴别诊断价值较高,值得运用。

  • 标签: 不同类型;隐匿性骨折;MRI;多层螺旋CT;检查准确度;影像学表现
  • 作者: 许东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3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湖北省宜城市人民医院,湖北 宜城441400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CT影像诊断意义。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共86例,均为我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CT影像诊断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胰外片状高密度、胰内小灶液化中的检出率方面,CT显著高于彩超;与彩超相比,CT在胆总管结石与胆管扩张的检出率显著更低,差异显著(P<0.05);CT在坏死型急性胰腺炎中的检出率、总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彩超,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螺旋CT诊断法能取得良好效果,其能使疾病检出率得到提升,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CT影像诊断;急性胰腺炎;诊断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CC16)及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RAGE)联合检测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入住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100例ARDS患者作为ARDS组,并选择同期入住ICU的100例非ARDS患者作为对照。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血清CC16和sRAGE水平、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CC16和sRAGE单独或联合检测对ARDS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结果ARDS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较非ARDS组更长(d:15.44±3.04比12.61±3.73,P<0.01),住院病死率也更高(38.0%比9.0%,P<0.01);但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和ICU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RDS患者住院期间存活62例,死亡38例。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较存活组更高(分:23.55±2.83比19.40±4.10,P<0.01);两组年龄、BMI、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DS组患者血清CC16和sRAGE水平均明显高于非ARDS组〔CC16(mg/L):38.78±14.70比21.87±2.45,sRAGE(pg/L):2 470.95±288.70比2 013.22±131.15,均P<0.01〕;ARDS死亡组患者血清CC16和sRAGE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CC16(mg/L):42.02±10.81比30.52±9.47,sRAGE(pg/L):2 638.34±324.07比2 279.91±163.70,均P<0.01〕。ROC曲线显示,单独检测血清CC16、sRAGE诊断ARDS的AUC分别为0.859〔95%可信区间(95%CI)为0.808~0.911〕和0.821(95%CI为0.762~0.879),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5.76 mg/L和2 203.00 pg/L;两者联合诊断ARDS的AUC达0.932(95%CI为0.900~0.965),敏感度为89.0%,特异度为87.6%。单独检测血清CC16、sRAGE预测ARD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AUC分别为0.747(95%CI为0.651~0.843)和0.819(95%CI为0.737~0.902),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2.95 mg/L和2 554.50 pg/L;两者联合预测ARDS患者死亡的AUC可达0.900(95%CI为0.828~0.972),敏感度为88.7%,特异度为84.5%。结论血清CC16和sRAGE对ARDS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临床价值,且两者联合检测早期诊断ARDS及预测预后的能力明显优于单独检测。

  • 标签: 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 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淀粉酶、胰淀粉酶、胰蛋白酶原激活肽(TAP)联合检测应用于急性胰腺炎(AP)患者早期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高唐县人民医院在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确诊并治疗的55例AP患者,作为研究组,年龄(40.6±1.8)岁,男32例,女23例;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55例,作为对照组,年龄(40.8±1.6)岁,男33例,女22例。对两组人群检测血清淀粉酶、胰淀粉酶及TAP水平。观察比较研究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血清淀粉酶、胰淀粉酶及TAP水平。结果对照组血清淀粉酶水平为(82.1±25.5)U/L、胰淀粉酶水平为(75.8±8.2)U/L、TAP水平为(9.8±2.7)nmol/L;研究组治疗前血淀粉酶水平为(846.3±146.9)U/L、胰淀粉酶水平为(796.3±96.7)U/L、TAP水平为(1.3±0.6)nmol/L,治疗后血清淀粉酶水平为(96.9±65.8)U/L、胰淀粉酶水平为(89.1±28.3)U/L、TAP水平为(7.3±1.8)nmol/L;研究组治疗前血清淀粉酶、胰淀粉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TAP水平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淀粉酶、胰淀粉酶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血清TAP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AP患者体内的血清淀粉酶、胰淀粉酶及TAP水平均显著性的升高,可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淀粉酶、胰淀粉酶及TAP水平来辅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AP。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血清淀粉酶 胰淀粉酶 胰蛋白酶原激活肽
  • 简介:摘要阑尾上皮性肿瘤包括来源于阑尾黏膜上皮的良性和恶性肿瘤,临床比较少见。目前,阑尾肿瘤分类系统繁多,且不断变化,病理诊断名称不统一,给病理医师及临床医师造成很多困惑和交流障碍。阑尾上皮性肿瘤包括腺瘤、锯齿状病变和息肉、黏液性肿瘤、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其中阑尾黏液性肿瘤和阑尾杯状细胞腺癌是阑尾特有病变。部分阑尾肿瘤与发生于大肠的肿瘤在形态学上相似,但其分子机制不同。文章依据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结合其他文献,对阑尾上皮性肿瘤分类、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进行了梳理。

  • 标签: 阑尾肿瘤 分类 病理诊断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阑尾上皮性肿瘤包括来源于阑尾黏膜上皮的良性和恶性肿瘤,临床比较少见。目前,阑尾肿瘤分类系统繁多,且不断变化,病理诊断名称不统一,给病理医师及临床医师造成很多困惑和交流障碍。阑尾上皮性肿瘤包括腺瘤、锯齿状病变和息肉、黏液性肿瘤、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其中阑尾黏液性肿瘤和阑尾杯状细胞腺癌是阑尾特有病变。部分阑尾肿瘤与发生于大肠的肿瘤在形态学上相似,但其分子机制不同。文章依据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结合其他文献,对阑尾上皮性肿瘤分类、病理诊断及临床意义进行了梳理。

  • 标签: 阑尾肿瘤 分类 病理诊断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蛋白4(MUC4)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1—201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脑膜瘤258例以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65例,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MUC4、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孕激素受体(PR)、SSTR-2蛋白的表达,比较MUC4、EMA、PR、SSTR-2在肿瘤组织中表达的情况。结果258例脑膜瘤患者中男性85例,女性173例,年龄20~81岁,平均年龄69岁。其中WHO Ⅰ级脑膜瘤192例,WHO Ⅱ级脑膜瘤54例,WHO Ⅲ级脑膜瘤12例。MUC4在脑膜瘤的总表达率为67.8%(175/258),在各型脑膜瘤的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分别为上皮型46/46(100.0%)、分泌型3/3、血管瘤型44/45(97.8%)、不典型37/41(90.2%)、化生型3/4、微囊型2/3、沙砾体型7/11、脊索样型7/11、过渡型14/28(50.0%)、透明细胞型1/2、乳头型1/2、间变型4/9、纤维型7/52(13.5%)、横纹肌样型0/1。PR、EMA、SSTR-2分别在149例(57.7%)、173例(67.1%)、235例(91.1%)脑膜瘤中表达。另外44例EMA阴性脑膜瘤表达MUC4,4例SSTR-2阴性脑膜瘤表达MUC4。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肿瘤如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SFT/HPC)、血管母细胞瘤、胶质瘤及室管膜瘤等MUC4均不表达。结论MUC4广泛表达于脑膜瘤,在脑膜瘤与其他非脑膜上皮来源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鉴别上具有较大的价值。

  • 标签: 脑膜瘤 黏蛋白4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具有异质的症状特征和多方面的致病基础。食管粘膜阻抗是反流的标志。受损的食管粘膜完整性在引起GERD症状中起作用。测量了沿食道的粘膜阻抗的变化程度,可用于诊断GERD患者反流对食管粘膜造成的影响。使用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实验测量食管基线阻抗被认为是检查食管粘膜完整性研究的替代技术,有助于鉴别GERD与非GERD。内镜引导下粘膜阻抗试验是一项新技术,它利用一根直视导管接触食管内壁,以确定慢性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引起的上皮细胞变化。这个测试本质上是测量食管上皮细胞对电流的传导能力。慢性GERD患者的食管上皮细胞改变,细胞间的间隙扩大和长期处于湿润状态,导致高导电性和低粘膜阻抗。内窥镜检查指导下的粘膜阻抗和粘膜导纳的实时测量可能有助于估计粘膜完整性,并可能以类似于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的方式成为GERD患者的有用诊断工具。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嗜酸性食管炎 食管粘膜阻抗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正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已造成大量死亡,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作为一种全新的高传染性疾病,对其认识需不断探索与完善。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疫情管控依赖于早期准确的诊断与严格的隔离措施。因此,实验室检测方法的优化及准确性成为疫情防控极大的挑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规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或者血清学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作为实验室确诊依据。本文总结分析现有实验室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和意义,同时展望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优化COVID-19实验室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 冠状病毒属 核酸 抗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实验室诊断
  • 作者: 李堂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湖北省宜城市人民医院,湖北 宜城441400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的方法与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2年5月我院收治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开展研究。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回顾分析CT对于实质脏器损伤、空腔脏器损伤的诊断效果。结果:结合CT诊断结果和手术、DSA随访结果进行对比,60例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实质脏器损伤阳性54例,占比90%。空腔脏器损伤阳性19例,占比3%。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实质性脏器损伤敏感性94.44%、特异性80.00%。结论:多层螺旋CT可用于急性胸腹部创伤患者的诊断诊断结果可靠性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胸腹部创伤;多层螺旋CT;诊断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联合高频超声诊断小腿肌腱损伤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北京怀柔医院收治的78例疑似肌腱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及高频超声检查,后经关节镜检查、手术或随访证实,比较MRI、高频超声及两者联合诊断的价值。结果62例患者经手术、关节镜检查确诊为小腿肌腱损伤,肌腱撕裂45例,肌腱炎17例。肌腱完全撕裂MRI主要表现为肌腱连续性中断,T2WI信号增强,撕裂处可见扭曲,断端不规则,呈马尾样改变;肌腱不完全撕裂主要表现为肌腱内部呈线状或局部T2WI高信号,部分可见局部纤维增厚。肌腱撕裂高频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局部变薄,回声部分中断,内部可见裂隙样低回声,可延伸至肌腱;肌腱炎表现为肌腱增厚,回声多不均匀,可见散在点状或斑块状强回声。MRI诊断小腿肌腱损伤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32%、81.25%、88.46%、94.91%、68.42%,高频超声诊断小腿肌腱损伤分别为88.70%、81.25%、87.18%、94.82%、65.00%;两者联合诊断分别为95.16%、87.5%、93.58%、96.72%、82.35%,各方法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及高频超声对小腿肌腱损伤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两者联合可小幅提高诊断效能,临床上可根据检查情况及经济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高频超声 肌腱损伤 小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联合高频超声诊断小腿肌腱损伤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北京怀柔医院收治的78例疑似肌腱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及高频超声检查,后经关节镜检查、手术或随访证实,比较MRI、高频超声及两者联合诊断的价值。结果62例患者经手术、关节镜检查确诊为小腿肌腱损伤,肌腱撕裂45例,肌腱炎17例。肌腱完全撕裂MRI主要表现为肌腱连续性中断,T2WI信号增强,撕裂处可见扭曲,断端不规则,呈马尾样改变;肌腱不完全撕裂主要表现为肌腱内部呈线状或局部T2WI高信号,部分可见局部纤维增厚。肌腱撕裂高频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局部变薄,回声部分中断,内部可见裂隙样低回声,可延伸至肌腱;肌腱炎表现为肌腱增厚,回声多不均匀,可见散在点状或斑块状强回声。MRI诊断小腿肌腱损伤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32%、81.25%、88.46%、94.91%、68.42%,高频超声诊断小腿肌腱损伤分别为88.70%、81.25%、87.18%、94.82%、65.00%;两者联合诊断分别为95.16%、87.5%、93.58%、96.72%、82.35%,各方法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及高频超声对小腿肌腱损伤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两者联合可小幅提高诊断效能,临床上可根据检查情况及经济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高频超声 肌腱损伤 小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外周血游离Septin9、SDC2、BCAT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对结直肠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9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消化科收治的患者资料,分为结直肠癌组(结肠癌62例,直肠癌59例)、癌前病变组(结直肠腺瘤7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疾病对照组(结直肠癌与进展期腺瘤阴性但存在其他肠道病变患者61例,非结直肠癌肿瘤患者17例)、健康对照组(94名)。采用荧光PCR法同步检测外周血血浆游离Septin9、SDC2、BCAT1 3种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联合检测3种基因的阳性率与结直肠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与癌胚抗原(CEA)阳性率作比较。将结直肠癌组按照临床TNM分期,Ⅰ、Ⅱ、Ⅲ、Ⅳ期按等级分析计数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检测方法对疾病的诊断效能,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结直肠癌组血浆游离Septin9、SDC2、BCAT1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阳性率86%(104/121),癌前病变组阳性率12%(10/82),疾病对照组阳性率4%(3/78)、健康对照组阳性率4%(4/94)。结直肠癌组血浆Septin9、SDC2、BCAT1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χ2 =237.246,P<0.001)。结直肠癌组中血浆Septin9、SDC2、BCAT1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CEA阳性率(P<0.001)。血浆Septin9、SDC2、BCAT1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组中Ⅰ~Ⅳ期的阳性率依次分别为73%(16/22)、87%(34/39)、86%(30/35)和96%(24/25),与CEA组相比,血浆Septin9、SDC2、BCAT1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Ⅰ~Ⅲ期阳性率显著高于CEA(P<0.001),Ⅳ期阳性率与CE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Septin9、SDC2、BCAT1基因检测AUC分别为0.857(95%CI 0.810~0.903)、0.819(95%CI 0.768~0.871)、0.862(95%CI 0.816~0.909),3个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AUC为0.889(95%CI 0.846~0.933),再联合血清CEA检测AUC为0.913(95%CI 0.874~0.951)。结肠癌患者不同性别、年龄和癌变部位与Septin9、SDC2、BCAT1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联合检测外周血血浆游离Septin9、SDC2、BCAT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有助于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对结直肠癌Ⅰ~Ⅲ期阳性率高于CEA,3个基因联合检测提高了诊断效能。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Septin9 SDC2 BCAT1 甲基化
  • 简介:摘要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临床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近年来重症难治性MPP患儿明显增多。MPP临床症状无特征性,部分伴肺外并发症,同时MPP的影像学表现亦缺乏特异性,因此,MPP的诊断常依赖于实验室检查。现从临床角度出发,阐述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如何判断MP是现症感染、既往感染还是在健康儿童呼吸道内携带,如何判定耐药MP,以提高临床医师对MP感染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 标签: 肺炎支原体感染 实验室诊断 携带 现症感染 既往感染
  • 简介:摘要胰腺疾病的多样性决定了治疗方式的多样性,影像学精确诊断是临床精准治疗的前提。影像学诊断关系到不同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尤其是多种影像学检查易误诊的疾病,易使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方法和时间。精确诊断与治疗,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笔者结合相关临床经验,对常见多种易被误诊且治疗方法不同的胰腺疾病相关影像学检查表现、临床表现、治疗策略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影像学医师和临床医师对胰腺疾病的全面认识,为制订合理的治疗决策指明方向。

  • 标签: 胰腺疾病 影像学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B)检测在神经梅毒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初诊、未经治疗的HIV阴性梅毒患者共163例。入组患者跟根据诊断结果分为隐性梅毒组(39例)、无症状神经梅毒组(43例)和有症状神经梅毒组(81例)。应用等电聚焦电泳联合免疫固定法检测入组患者脑脊液及血清OB,并判定脑脊液OB阳性结果。比较隐性梅毒和神经梅毒患者OB阳性率的差异,同时分析OB阳性和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生化、常规指标的差异,并通过ROC曲线评估脑脊液OB诊断神经梅毒的效能。结果入组163例梅毒患者中97例脑脊液OB阳性。隐性梅毒组、无症状神经梅毒组和有症状神经梅毒组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分别为12.8%(5/39)、65.1%(28/43)和79.0%(64/81)。有症状[64(79.0%)]及无症状神经梅毒[28(65.1%)]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显著高于隐性梅毒患者[5(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P < 0.0167)。有症状神经梅毒亚型的OB阳性率分别为脊髓痨93.3%(14/15),麻痹性痴呆89.5%(34/38),脑膜血管型81.8%(9/11)和眼梅毒41.2%(7/17)。以眼梅毒OB阳性率最低,且与麻痹性痴呆、脊髓痨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P < 0.008)。晚期神经梅毒患者OB阳性率(90.6%、48/53)显著高于早期神经梅毒(68.5%、37/54)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96、P = 0.005)。OB阳性神经梅毒患者IgG指数及脑脊液白细胞、IgG、IgG合成率、总蛋白较OB阴性患者显著升高。脑脊液OB阳性诊断神经梅毒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87.2%和74.2%,与本研究采用的神经梅毒诊断"金标准"一致率为78.6%,ROC曲线下面积为0.81。结论与隐性梅毒相比,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显著升高,提示脑脊液OB可能对神经梅毒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脑脊液OB能够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体液免疫,为脑脊液OB检测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 标签: 梅毒 神经梅毒 寡克隆区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频超声联合低频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效能。方法抽取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疑似小儿肠套叠患儿84例,均予以高频超声、低频超声及二者联合检查,以X线钡灌肠检查为"金标准"。结果本组84例疑似小儿肠套叠患儿,经X线钡灌肠检查确诊阳性63例,阴性21例;采用高频超声诊断出真阳性48例,真阴性16例;采用低频超声诊断出真阳性40例,真阴性14例;采用二者联合诊断出真阳性57例,真阴性18例;高频超声、低频超声二者联合诊断特异度(85.71%,18/21)、误诊率(14.29%,3/21)与高频超声(76.19%,16/21;23.81%,5/21)及低频超声单独诊断(66.67%,14/21;33.33%,7/21)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超声、低频超声二者联合诊断灵敏度、准确度(90.48%,57/63;89.29%,75/84)高于高频超声(76.19%,48/63;76.19%,64/84)及低频超声单独诊断(63.49%,40/63;64.29%,54/84),漏诊率(9.52%,6/63)低于高频超声(23.81%,5/21)和低频超声单独诊断(36.51%,23/63),P<0.05。高频超声、低频超声二者联合对同心圆征、混合性肿块及肠壁水肿等肠套叠典型声像征检出率均高于高频超声及低频超声的检出率(P均<0.05);高频超声、低频超声联合诊断不同部位肠套叠检出率高,但与二者单独诊断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联合低频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 标签: 小儿肠套叠 高频超声 低频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