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后切口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临沂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采用耳后切口行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的患者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2~66岁,其中混合瘤15例,腺淋巴瘤5例。术中总干法寻找面神经,向远心方向解剖面神经颈面干、颞面干及周围支,切除腮腺浅叶及肿瘤,并转移胸锁乳突肌瓣充填腮腺缺损区。分析总结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没有出现涎瘘及Frey综合征,无影响容貌的瘢痕,术区无凹陷畸形。结论耳后切口行腮腺浅叶切除及面神经解剖切口隐蔽、面神经解剖简单,可同时行胸锁乳突肌瓣修复术区组织缺损,具有美容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 标签: 腮腺肿瘤 外科手术 耳后沟 手术切口 美容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耳后隐蔽切口与改良S切口在良性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拟行良性腮腺肿瘤切除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改良S切口,观察组采取耳后隐蔽切口,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结果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对术后外观的满意度96.9%与对照组的71.4%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与改良S切口相比,在良性腮腺肿瘤切除术中应用耳后隐蔽切口同样安全可靠,且该切口对外观的影响更小,更易获得患者认可。

  • 标签: 良性腮腺肿瘤 耳后隐蔽切口 改良S切口 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小切口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价值及相关技术。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住院治疗腮腺肿瘤的患者78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实验组应用改良耳垂、乳突后小“C”隐蔽切口入路,借助内窥镜在腮腺咬肌筋膜下分离建腔,找到面神经主干,根据肿瘤位置解剖相应分支,行肿瘤及区域性腮腺切除;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通过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长、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术后满意度来评价内窥镜辅助小切口入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变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口干、凹陷畸形、Frey综合征、暂时性面瘫以及术区麻木等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术后面部外观的满意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内窥镜辅助下耳后切口径路行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切口小、瘢痕隐蔽,达到了微创美容效果,且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内窥镜 微创 腮腺良性肿瘤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后切口内镜辅助下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应用于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济源市肿瘤医院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68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84例。研究组行耳后切口内镜辅助下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均顺利完成相应手术方案,研究组手术中操作时间、出血量(术中)、手术切口长度、术后负压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后局部凹陷畸形、涎瘘、暂时性面瘫、术区麻木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76%,对照组为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耳后切口内镜辅助下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有利于改善患者手术情况相关指标,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腮腺 良性肿瘤 内镜 切除术
  • 简介:摘要重度创伤性脑损伤(sTBI)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危急重症,患者病死率高,预后极差。去骨瓣减压术是sTBI的首选治疗方法。去骨瓣减压术一般选择反问号切口,也有部分学者建议使用三叶草切口及Kempe切口。以上切口尽管疗效显著,但术后脑脊液漏、切口愈合不良、皮瓣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不同切口之间的优势及不足尚不明确。因此,有学者提出耳后切口去骨瓣减压术治疗sTBI,该切口通过新型皮瓣保留血液供应,可提供更好的减压效果并降低切口相关并发症。笔者针对耳后切口方法、适应证及其与其他切口比较的优缺点进行综述,为sTBI患者去骨瓣减压术选择切口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脑损伤 减压颅骨切除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改良耳后发际切口(RAHI)在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行部分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的良胜腮腺肿瘤患者84例,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改良Blair切口(MBI),改良组采用RAHI切口。比较两组术后暂时性面瘫、Frey综合征、耳周麻木以及涎瘘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对切口的满意度。结果改良组患者术后暂时性面瘫、Frey综合征、耳周麻木以及涎瘘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0.95%,对照组的为35.7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对切口的满意度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HI应用于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具有更好的美容效果,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应用。

  • 标签: 改良耳后发际切口 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 应用效果
  • 简介:皮角(cutaneoushorns)为一局限性、角质增厚的角样增生物。以40岁以上年龄多见,男多于女,好发于头皮、面颈、前臂和手臂等曝光处,偶见于眼睑、躯干、阴茎等处[1]尤其是受日晒的老年人中多见。我科1998年诊治一例,介绍如下。

  • 标签: 皮角 耳后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以耳后动脉为蒂的耳后发际发瓣转位修复兔唇的应用解剖。方法:取经过福尔马林固定、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30侧成人头颅标本,对耳后动脉和枕动脉的可游离长度进行测量,并测量人中与乳突间的距离。结果:耳后动脉可游离长度16.5±2cm,末梢血管管径为0.2mm,下颌角至人中的距离为13.8±2cm。结论:以耳后动脉为蒂的耳后发际皮瓣可以用于免唇的修复。

  • 标签: 耳后动脉 耳后发际皮瓣 兔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中耳后鼓室腺瘤病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听力学特点、颞骨CT特点及病理特点对明确诊断的意义,经手术治疗后患者有无肿瘤局部复发及听力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行病理检查的1例中耳后鼓室腺瘤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包括临床变现与体征、听力学检查、颞骨CT检查结果、病理结果及术后15d、1月及1年随访过程中患者有无肿瘤的局部复发及听力改善情况。结果该患者入院时左耳进行性听力下降,左耳骨膜松弛部可见圆形肿物、表面光滑、凸向外耳道,左耳感音神经性聋,颞骨CT左侧室内见斑片状稍高密度影,形态不整,大小约0.8cm×1.6cm,听小骨未见明显异常,双侧乳突气化良好,乳突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乳突腔骨壁骨质未见明显异常,均无明显特异性来确诊中耳后鼓室腺瘤,病理为左后鼓室腺瘤(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K(+)、CgA(+)、Sgn(+)、CD56(-)、Ki-67index1%可明确中耳后鼓室腺瘤诊断,术后随访过程中患者无肿瘤局部复发、左耳听力无明显改善。结论中耳后鼓室腺瘤病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听力学特点、颞骨CT特点无明显特异性来明确诊断,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可明确中耳后鼓室腺瘤诊断,其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特征,们该患者术后无肿瘤局部复发、患耳听力无明显改善。

  • 标签: 中耳 鼓室腺瘤 病理 神经内分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后双蒂扩张皮瓣在耳廓再造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七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全部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一期行扩张器置入,二期采用耳后双蒂扩张皮瓣覆盖耳支架,耳后筋膜包裹耳支架外耳轮,联合耳后上极游离植皮重建耳廓。患者于术后1、6个月及三期手术前进行复查,由两名未参与手术的初级医生在患者三期手术前复查时对其再造耳廓形态进行评价,如有分歧,则由上级医生进行最终评价,评估结果分为好、中等、差。结果共纳入46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49只耳),男36例(39只耳),女10例(10只耳),年龄6~23岁。其中3例患者(3只耳)术后5 d拔除引流管时双蒂扩张皮瓣下有积血,经负压抽吸和换药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访6~18个月,43例(46只耳)再造耳形态评价为好,患者双侧耳廓大小和位置对称,再造耳廓三维结构完整、清晰,形态良好,色泽均一,瘢痕位于耳后发际线处,位置隐蔽,可被头发遮盖,乳突区色泽佳;3例(3只耳)再造耳形态评价为良,术后5 d拔除引流管时有积血,经负压抽吸及换药后完全成活,未见耳支架感染及外露。结论耳后双蒂扩张皮瓣血运可靠,再造耳廓形态自然,瘢痕隐蔽,皮肤色差小,是耳廓再造时包裹耳支架的良好选择。

  • 标签: 先天性小耳畸形 耳廓再造术 外科皮瓣 软组织扩张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耳后注射利多卡因治疗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自 2018 年 8 月起,至 2020 年 8 月共搜集病例资料 88 例, 将以上耳鸣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处理,对照组(n=44 )在鼓室内注射利多卡因,而实验组(n=44 )在耳后区域注射利多卡因,利 用TEQ 评分量表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耳鸣情况,计算治疗有效率,再分别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 TEQ 评分差异并 不显著( p > 0.05 ) ,治疗后实验组( 10.2±3.8 )显著低于对照组( 13.3±4.2 ) , t=9.433, p < 0.05;对比治疗有效率,实验组 42 例(95.45%)显著优于对照组 35 例(79.55%) , X2=10.231, p< 0.05。结论:在耳后区域注射利多卡因治疗耳鸣的临床效果 明显好于鼓室内注射效果,即治疗有效率相对更高,患者耳鸣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应当加以推广。

  • 标签: 耳后注射 利多卡因 耳鸣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突发性聋患者行地塞米松耳后注射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突发性聋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地塞米松治疗,根据患者用药方式分组43例行静脉用药者作为甲组,43例行耳后注射者作为乙组,评估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①乙组治疗后在0.50kHz、1.00kHz、2.00kHz、4.00kHz频率下听阈水平均显著高于甲组;②乙组治疗后NO、GSH-PX显著高于甲组;③乙组治疗总有效率97.67%显著高于甲组83.72%);④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66%显著低于甲组20.93%(P<0.05)。结论应用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时,耳后注射疗效要优于静脉注射,更利于恢复听力,且安全性更高,值得借鉴。

  • 标签: 突发性聋 地塞米松 耳后注射
  • 简介:目的:研究眉区和耳后区的皮肤对比结构,设计出以颞浅动脉耳后支为蒂的耳后发际皮瓣,转位眉再造,为临床整容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方法:解剖经红色乳胶灌注的头颅标本45侧,以耳廓前缘根部前上方1.5cm处为定点(A点)测量颞浅动脉在耳后上方的分支。取新鲜头颅标本2例,在眉毛和耳后区取皮肤做石腊切片,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两个部位的结构特点和毛根的特点。结果:颞浅动脉耳后支的可游离长为(13±1.8cm)大于A点至眶上缘中点的距离(11.5±1.5cm);耳后区皮肤毛发结构与眉区皮肤结构相近(毛发斜行)与受区原形相配。结论:以颞浅动脉耳后支为蒂发际皮瓣转位眉再造可以A点为旋转轴点。

  • 标签: 发际皮瓣眉再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耳后三瓣法修复先天性耳垂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应用耳后三瓣法修复先天性耳垂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具体方法是在耳后区域设计A、B、C 3个皮瓣,A瓣面积比缺损面积大10%~20%,向前下缺损的方向转移,用于修复耳垂缺损;B瓣设计成一个旋转皮瓣,向A瓣方向旋转,用于修复A瓣移植后的继发缺损;C瓣设计成一个滑行推进皮瓣,用于减轻耳后区创面的张力。术后观察皮瓣血运情况,有无感染、血肿等并发症,以及伤口愈合后瘢痕情况。采用问卷对患方进行满意度调查,1~4分分别表示不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结果共纳入10例患者,男3例,女7例;年龄7~18岁,平均11岁;均为单侧耳垂缺损;术后出现感染1例,经局部消毒、口服抗生素治疗3 d后好转,局部小血肿1例,经换药后痊愈,无皮瓣坏死等并发症。随访3~6个月,无皮瓣坏死,修复后耳垂的色泽、形态、饱满度较好,耳后区域瘢痕较隐蔽。满意度调查显示,非常满意8例,满意2例。结论采用耳后三瓣法修复先天性耳垂缺损,再造耳垂形态自然,瘢痕隐蔽,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耳外科手术 耳垂缺损 皮瓣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