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现存的有关宋代历史的资料来看,《宋会要》无疑是最原始、最全面、最丰富、最翔实的一部。”(陈智超语)宋代十四朝编有十二部《会要》,流传下来的,只有嘉泰末、开禧初四川崇庆人张从祖编的《总类国朝会要》,以及端平中四川井研人李心传的《续总类国朝会要》,并刻于蜀中。此即是明初按韵分抄之《永乐大典》所收《宋会要》底本.至清嘉庆年间,徐松从《永乐大典》抄出,并有整理;光绪年间,张之洞邀请缪荃孙、屠寄等复又校勘部分,而成广雅书局稿本;民国年间,刘承干又请刘富曾等删并,并用《玉海》《通考》《宋史》等补入部分内容,且又舍去了一些徐松抄本的内容,而成嘉业堂清抄本。上世纪三十年代,北平图书馆用已经刘富曾等删并之徐松原稿,约请傅增湘、陈垣等整理,名曰《宋会要辑稿》;五十年代,中华书局合并缩印之,遂成为今天通行之本。然历经传抄,辗转流传,成於众手,断以己意,已非《会要》原貌矣。兹按其顺序,分为错简、脱漏二部分,各举典型之

  • 标签: 宋会要辑稿 错简 脱漏 析例
  • 简介:"從現存的有關宋代歷史的資料來看,《宋會要》無疑是最原始、最全面、最豊富、最翔實的一部。"(陳智超語)宋代十四朝編有十二部《會要》,流傳下來的,只有嘉泰末、開禧初四川崇慶人張從祖編的《總類國朝會要》,以及端平中四川井研人李心傳的《續總類國朝會要》》,并刻于蜀中。此即是明初按韻分抄之《永樂大典》所收《宋會要》底本。至清嘉慶年間,徐松從《永樂大典》抄出,並有整理;光緒年間,張之洞邀請繆荃孫、屠寄等復又校勘部分,而成廣雅書局稿本;民國年間,劉承幹又請劉富曾等删併,並用《玉海》《通考》《宋史》等補入部分内容,且又捨去了一些徐松抄本的内容,而成嘉業堂清抄本。上世紀三十年代,北平圖書館用已經劉富曾等删併之徐松原稿,約請傅增湘、陳垣等整理,名曰《宋會要輯稿》;五十年代,中華書局合併縮印之,遂成爲今天通行之本。然歷經傳抄,輾轉流傳,成於衆手,斷以己意,已非《會要》原貌矣。兹按其順序,分爲錯筒、脱漏二部分,各舉典型之

  • 标签: 宋會要輯稿 錯簡 脱漏 析例
  • 简介:在《春秋》学史上,元末《春秋》学家赵汸研治《春秋》的最大特点是以义说经。他考论鲁史与《春秋》之别,明辨史""与经"义"之分,提出了系统的以"策书之"与"笔削之义"为核心的《春秋》书法义说。其《春秋》义学说,是在依据《左传》及杜预注、融通三传史法经义说、批判继承诸家义书法说基础上的发明,不仅体系颇为严密完整,而且在方法论层面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春秋》诠释学系统。赵汸的《春秋》义学所体现出的会通经史、据传求经,由《左传》到《春秋》、由考证史法而辨析经义的治经理路,以及力纠唐宋以来舍传求经、虚辞说经、附会穿凿之弊端的经学理念,是其《春秋》义学说的主要价值和贡献。

  • 标签: 赵汸 策书之例 笔削之义 《春秋》义例 史法经义
  • 简介:陈贤恪先生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趟宋之世。”故宋代历史文化的研究,早为海内外学者所关注。研究历史,首先取决于资料的占有和分析,而分析必须建立在客观、完整、正确的史料基础之上。“从现存的有关宋代历史的资料来看,《宋会要》无疑是最原始、最全面、最丰富、最翔实的一部……因此,不但是研究宋史的人,就是那些想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的人,都需要使用它。”由于今本《辑稿》乃是徐松嘉庆年间从《永乐大典》辑出,而《大典》今亦多散佚,故《辑稿》的价值弥足珍贵。

  • 标签: 《宋会要辑稿》 中华书局 影印本 错简 历史文化 《永乐大典》
  • 简介:《板桥润格》是郑板桥于乾隆二十四年去官6载之后从拙公和尚建议自定的书画润笔规格。内容是: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

  • 标签: 郑板桥 商品经济 明码标价 吹鼓手 扬州八怪 性格特征
  • 简介:《荀子》,已列入中华传统百部经典首批书目。为了在悬殊很大的争议中考清荀子的年龄,本文从细解《孟子·荀卿列传》入手,荀子从那里到稷下学宫?与谁一起到稷下学宫?为什么到稷下学宫确定荀子入齐的准确时间;以"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的作为考荀子卒年,勾勒出了荀子一生的轮廊面貌,从而得出了荀子生于前319年,卒于前235年,享年85岁。与《辞海》"荀子"约前313—238年大致相近的结论。

  • 标签: 《荀子》 考析 生卒 稷下学宫 《辞海》 春申君
  • 简介:有关《国语》一书编纂诸问题,由于其成书古老而甚难考索。本文指出《国语》透过历史上的善恶成败事迹,向执政者进谏,使之从中得到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修身治国。而这一编纂目的是借该书所采用的劝谏性的四段式,和具有预言性的三段式结构达成。这种首尾呼应的篇章结构,有效地服务于该书鉴察往事,警戒将来的编纂目的。另外,该书所记史实多有出入,亦可证明其并非以实录历史为目的;而善恶兼记的特点则可证"明德"说的不足。此外,《晋语》中有连续三篇所载内容相似,但是三篇字数的多寡,内容的繁简,以及篇章的结构等都很不相同,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三篇的内容显然存在着由简到繁的衍变过程。本文认为《国语》的写作是作者在明确的编纂目的指导之下,将各国语书资料选择、充实、润色,虽未尽统一,却具有清晰的内在系统性。

  • 标签: 《国语》 编纂目的 成篇过程
  • 简介:保存于《南宋馆阁录》中的南宋秘书省"校雠式",是今天可以见到的最早的一份古代国家藏书机构有关书籍校点的工作细则.近年,随着学术界对宋代馆阁典籍收藏整理工作重视程度的增加,"校雠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相关研究中,往往被看作是"我国古代文献学史上最早确定的较为完整的校勘条例"、"宋代校勘学向理论发展的重要体现",甚至"标志着中国古典校勘学到宋代已成专门之学".

  • 标签: “校雠式” 南宋 秘书省 藏书机构 工作细则 书籍校点
  • 简介:在研究宋史中,对宋太宗赵光义'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一段话中的'内患''奸邪'历来被认为是指农民起义。对此,严文儒在《华东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太宗所称'内患'》一文中提出不同看法。作者通过考察北宋时期人们对这段话的解释,说明当时人们所说的'奸

  • 标签: 廷美 文中 文馆 统治集团 强臣 历史教训
  • 简介:《中国之命运》论刘会军《中国之命运》(以下简称《命运》)是抗日战争中后期,由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署名出版的一本书。它的出版,曾对当时及其后一个历史时期内的中国政局发生了重大影响。长期以来,史学界一般将此书只作为国民党发动第...

  • 标签: 中国国民党 法西斯主义 蒋介石 命运 共产党 三民主义
  • 简介:蒙元时期的中国,疆域宽广、民族结构复杂。蒙古帝国在中国这一时代的历史运动,引起了亚欧民族的大批东迁。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纷繁的族群——色目人。“色目”,即“各色名目”的意思。在元代的政治制度中,有一个中国古代历史上尤为特别的制度,即四等人制。四等人制中的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都是复杂的群体,并且其中色目人的复杂程度最甚。色目人一般包含回回人、钦察人、康里人、畏兀人、唐兀人等。

  • 标签: 色目人 元代 中国古代历史 遗民 民族结构 政治制度
  • 简介:以1906年《俱分进化论》发表为标志,章太炎的历史观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章氏经历了从价值的绝对主义走向价值的相对主义的心路历程。本文试图对章氏历史观发展的主要脉络及其主要特色作一探索,并揭示其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历史观 章氏 章太炎 经历 主要原因 思想转变
  • 简介:党的十五大对新闻出版事业提出了“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要求,这也是新世纪发展地方志和年鉴事业的基本指导方针。近几年来,地方志和年鉴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编纂质量不断提高,标点符号的使用日益规范,连接号作为把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连成一个整体的标号,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增加和范围扩大.使用更加标准。

  • 标签: 地方志 年鉴 编纂质量 连接号
  • 简介:七、马生林与花儿宁夏海原县海城镇西北不远的地方,有一处黄土裸露的洼地,就是庙儿沟村的地界,花儿歌手马生林的家就在这坡地高处。车子在公路边停下了,原来马生林带着小孙女蹲在大路边观望着天边的景色,县志办的田主任在宣传部任过副部长,和马生林是老熟人,他看见老马后才停车。我们一起走进了马生林的家,也走进了马生林的花儿世界。

  • 标签: 花儿 宁夏 海原县 副部长 宣传部 歌手
  • 简介:1947年5月中旬,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孟良崮战役,是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战役。这一战役,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分割围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这一成功的战例,不仅显示了陈、粟非凡的胆略和气魄,而且表现了他们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本文拟从孟良崮战役的指导思想、决策过程、作战部署和战术战法等方面,论述陈、粟是如何丰富和发展人民解放军战术思想的。

  • 标签: 军事指挥艺术 孟良崮战役 华东野战军 沂蒙山区 决策过程 孟良崮战役战术思想
  • 简介:1927年、1931年、1949年,蒋介石曾三次下野,在其家乡度过了不少时日,写过许多日记,记下了他在这段时间的思想、行踪、读书、修身、交往等情况。这些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试作读。第一次下野回乡心情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于1927年8月14日回到家乡溪口。在8月14日和15日的日记里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14日日记在临近家乡"遥望江口塔与甬山"时,发出"复见名山之雄厚青秀,爱乡之心益切,并恨卸之不早也”。15日日记又说,“此次引退,比较心和气平,毫无怨恨,即被白崇禧加以词迫,亦不以为意,以心地光明良知无疚也”。

  • 标签: 蒋介石 日记 1927年 1931年 1949年 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