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立国之本。共和国的"大管家"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粮食问题,在三年困难时期和十年动乱期间,他辛勤操劳,呕心沥血地领导和主持制定了粮食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使国家和人民渡过了难关。请看《情系共和国粮食安全的周恩来》一文。

  • 标签: 周恩来总理 粮食生产 粮食问题 粮食安全 困难时期 农业问题
  • 简介:"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作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对粮食非常重视。三年困难时期,他辛勤操劳,呕心沥血地主持制定了粮食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使国家和人民顺利地渡过了难关。

  • 标签: 周恩来 粮食部门 困难时期 粮食问题 粮食工作 大跃进
  • 简介: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的粮食生产遭到巨大的破坏,粮食产量和供应量锐减,而苏联政府必须确保前线士兵的粮食消费来打赢战争.面对粮食的短缺和时刻到来的饥荒,苏联在城市发放卡片,建立粮食卡片制度,实行定量配给来限制城市居民的消费,同时在其中亚和远东地区开荒种地,扩大耕地面积,鼓励城市居民参加农业生产.另一方面,美国等盟国通过租借援助向苏联提供了包括粮食在内的大量战略物资,为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做出了贡献.

  • 标签: 苏联 美国 粮食 租借援助
  • 简介:1968年,我走出校门进厂门,被分配到武汉市粮食部门工作,直到2001年退休.30多年从“粮”至终,其间我有幸亲历武汉粮食流通改革,是这段难忘历程的经历者、参与者与奉献者.我国的粮食体制改革,始终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有序展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施统一计划管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粮食改革的号角.从1979年计划管理下的限量议购议销.

  • 标签: 粮食流通改革 武汉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国家粮食安全 计划管理 1968年
  • 简介:光复后,台湾作为重要产粮区,与大陆在粮食生产方面的联系与流通日益紧密。在1948年4月召开的国民大会上,首次参会的台省国大代表就该省粮食生产、流通等问题提出一系列议案和调整意见,粮食部则及时作出回应,以期改进。

  • 标签: 台湾省国大代表 粮食部
  • 简介:<正>一粮食问题的产生中国为一农业国,农村人口占绝对多数,非农业人口比例较小,正常情况下,粮食供需尚能协调。在抗战开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国统区并未产生粮食问题。抗战后方主要粮食市市场之一的成都市,在抗战爆发后的两年中,不但粮价稳定,且较抗战前略有下降。附表:成都市逐月米价指数(1937年7月—1939年8月)

  • 标签: 物价指数 粮食问题 国民党政府 市场 粮食供需 粮食政策
  • 简介:“保密”一词有两个义项:一是保守党和国家秘密,二是对某事项不扩大知悉范围。修志人员在编纂粮食志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许多涉及党和国家秘密和粮食工作内部事项的文件、电报、函件、统计数字、书刊资料等,前者需要做好第一义项下的保密工

  • 标签: 粮食志 保密工作 文献资料 志书编纂
  • 简介:王新礼在《史志文萃》1989年第4期上撰文,对新编志书中粮食志内容的漏记与旁逸发表看法。1.把土地税征收写进粮食志,是一种最常见的现象。其实,它只能由税务志去记载,绝不能因它以征粮的形式出现、由粮食部门经办,就写入粮食志。2.粮油加工只能归属工业志,大部分粮食志都把它写了

  • 标签: 粮食部门 粮油加工 史志 文萃 漏记 商业志
  • 简介:清代前期继承自明代的漕运制度,解决了刚进京的政府官员和八旗官兵的口粮问题。漕运是政府制定的一项经济制度,是政府集中行政力量进行的资源配置,也是京师粮食供给制度。实际上,清代前期以皇帝为首的各时期政府并非固守制度不变,而是针对实际情况,欲对制度做一些变更,他们坚持的原则是因时制宜。只是改革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抗,政府欲对漕运制度变革但没能成功。

  • 标签: 清代前期 北京 粮食供给制度
  • 简介:第一条本规程依各战区粮食管理办法大纲第二条之规定制定之.第二条战时粮食管理处直隶于所在地战区司令长官部,掌理本区内军民粮食之调剂运销及储备以供给战时需要,防止资敌.第三条战时粮食管理处置处长一人,由战区司令长官选员充任并以战区内各省政府民政厅长兼任副处长,必要时并得设专任副处长一人.

  • 标签: 粮食管理 副处长 军事委员会 战区 管理办法 粮食价格
  • 简介:第一条为适应抗战需要,调剂粮食之供求,并防止资敌起见,各战区得设立战时粮食管理处处理之.第二条战时粮食管理处直隶于战区司令长官部,其组织规程由经济部、内政部、军政部商询后方勤务部意见,会同拟具呈由行政院转送军事委员会核定.

  • 标签: 粮食管理 粮食仓库 管理办法 战区 军事委员会 运输
  • 简介:统购统销是我国政府在1953年开始对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实行有计划的统一收购和统一供应的一项政策。这项政策一直持续了32年之久,直到1985年改为粮棉合同定购制度为止。它的实行对于建国初期城乡资本主义粮食工商业抢购粮食、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和缓解粮食供求矛盾以及社会主义粮食购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 标签: 山西 粮食市场 统购统销政策 中国 经济管理体制
  • 简介:<正>清代安徽的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粮食作物的生产占绝大比重。在粮食作物中,又以稻谷和小麦一直占主要地位,是安徽人民的主食,其他则有豆类、黍、稷、粟、高粱、薯类、玉米等杂粮,它们的种植面积虽然不能与稻麦相比,但在大多数地区同样是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标签: 粮食作物 物产 淮河以南 双季稻 种植面积 涡阳县
  • 简介:广东地处季风著称的亚洲东南缘,因其纬度低,深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了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加之遍及境内的冲积平原、三角洲和山谷低地,“尤其是河流冲积的地区,位于江河海滨,水利既充足,土壤又肥沃,自更属理想的稻米种植区”。早在宋时,广州米已远销今浙江、福建等地。然而明中叶后,广东缺粮的迹象日趋显露,至清初,“东粤(广东)固多谷地也,然不能不仰资于西粤(广西)”,这与当时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和非生产性城镇人口的增加不无关系。

  • 标签: 广泛 东南 清初 理想 江河 形成
  • 简介:<正>1、陈诚致阎锡山等电(1946年5月1日)太原。阎长官百公并转刘总监:5365密。查前准共党请求以现驻豫鄂边境之共产军李先念部及粤境东江共产军纵队缺粮,请以华北粮食6万石与国军交换补给。为顾虑治安起见,业经决定,由军政、粮食两部各派代表一人,共党派代表一人,共同商讨办理。两次商讨结果:(一)华北粮食6万石,按当地市价的加运费计算价值,除以豫鄂边区及粤境共军需粮,本部已在广州垫款2亿元,在武汉垫款1亿元,另由粮食部在武汉垫款3亿元。总共6亿元折抵外,其余以法

  • 标签: 周恩来 华北 李先念 国共 北平 部队
  • 简介:明代中后期,华南地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较为密切。在这种情况下,海外的一些作物也逐渐传入华南。从有关资料来看,明代从海外引入华南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番薯和花生。这些作物的引进,是华南农业史上的大事,对华南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明化 华南 外来作物
  • 简介:<正>河北山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为各种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传统的粮食作物都有种植,清代以来玉米和番薯、马铃薯的引入与广泛传播,使河北山西粮食作物的种类更为丰富多样。

  • 标签: 粮食作物 地域分布 马铃薯 山西 清代以来 自然条件
  • 简介:根据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和不同年代刊印的《户部则例》中的记载,结合有关人口、灾害数据,恢复了清代常平仓粮食储额的空间格局。通过分析发现,康雍时期,各地常平仓粮食储额的确定,依据地区规模和人口数量,较为简单和整体划一;乾隆以来,常平仓储额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部和西北地区高、中部和西南地区低的格局,它的形成受到了人口教量、受灾情况、地理条件、区域脆弱性和政治、军事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标签: 常平仓 空间格局 清朝 荒政
  • 简介:粮食贸易在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粮商及粮商组织、粮食加工和运输、粮食价格、粮食集散和粮食存储等几个方面反映了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粮食市场的基本情况。粮食贸易将大量的基层市场、少量中间市场和几个中心市场联系在一起,粮食价格的趋同性表明这个地区当时存在着完整的粮食贸易体系,但相关市场特征又表明这个市场是不完善的。

  • 标签: 民国 江汉平原 粮食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