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地处古代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固原,已发掘出多座史姓人墓葬。墓葬中出土的壁画是目前国内隋唐墓葬壁画之精品,是研究隋唐时期人物服饰、绘画技艺的重要资料,也是入华人中土化的重要形象资料。

  • 标签: 隋唐 粟特人 丝绸之路 墓葬壁画
  • 简介:艺术在研究中亚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丝绸之路的作用,这个信奉祆教的民族的艺术风格也影响了很多国家。例如中国唐代的金银器就有着这个民族的烙印,它的丝织品也在中国大量出现。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各民族间的融合,也导致了各种设计元素的融合。同时,艺术品在中国的大量出现也为我们揭开了民族的汉化过程。

  • 标签: 粟特艺术 汉化 金银器 织锦 石棺床
  • 简介:公元七五一年唐朝与阿拉伯怛罗斯大战以前,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河中及以东地区,即特地区,始终在唐朝控制下,因而此地货币也深受中国内地的影响。至今钱在苏联中亚地区和我国仍时有发现。但研究这种钱币的文章,在我国还不多见。这里发表日本学者与苏联学者讨论钱币的文章,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借鉴。

  • 标签: 粟特 怛罗斯 苏联学者 屈术支 阿姆河 泥涅师师
  • 简介:内容摘要:唐代社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国际影响力,大批的域外人士以各种方式来到中原,或短居,或永久居留。长安是唐帝国的中心,因此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异邦人士不断前来,而这一时期大量入华的人,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外来民族之一。人主要聚居在长安城东、西二市附近,数量众多,非常活跃。他们给这座城市带来祆教文化,也带来了中亚的文化。

  • 标签: 粟特人  祆教  祆祠  聚居  胡风
  • 简介:人和渤海国是渤海史研究的新领域,末靺鞨在营州期间就与人有密切的关系。末靺鞨之迅速崛起、迅速汉化与在营州吸收融合多元文化有直接关系。渤海国建立之后与日本以及东北地区周边古族古国发生商贸关系,在继承肃慎族系的经济文化传统之外,显然尚有商胡的影响。渤海之成为海东盛国,是其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果。

  • 标签: 肃慎族系 粟特商胡 经贸 渤海国 粟特人 人和
  • 简介:1934年苏联考古学家在今撒马尔罕以东约120公里的穆格山,发现了一份文婚约及所附保证书,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篇幅最长的文法律文书。自1960年以来,学界对这份文书进行释读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各家释读转写相异之处以脚注标出,并试对文书进行汉文翻译注释,对其中若干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婚约 粟特文 穆格山
  • 简介:作为中亚的一个重要民族,特在隋唐时期频繁往来于丝绸之路上,在中亚史以及东西方交流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对于的研究愈加深入,在历史以及经济、文化研究方面都有了很大进展,但一些学者在进行研究时,将、康居、索格底亚那(Sogdiana)等民族或国家等同,对这些名词不加辨析,用一词代表了以上所有的词汇。在历史中,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只有明确特与康居以及相关名词的差别,才能对历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主要讨论史书或当下研究中被称为的民族是否真的都是民族,并区别它们。

  • 标签: 粟特 康居 康国
  • 简介:本文介绍在西安发现的两枚汉双语种丝路货币,意在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方家指正,特别是对于文字真实含义的解读。

  • 标签: 粟特 钱币 抛砖引玉
  • 简介:2003年8月前后,洛阳出土了一件北魏时期的石棺床。这一石刻葬具底座的正立面,通高48厘米,宽202厘米,系一三只支腿衔接起来的壶门。整个壶门之正面,以“减底剔地”及阴线刻两种方式,刻画出一幅内容充塞、构图繁丽的浮雕画面(见图一)。参照中国中古时期能够见到的众多石刻美术样本,我们可以看出这件石刻作品的艺术风格,包涵了一种浓郁的西域“密体”石刻艺术的构图风尚。

  • 标签: 北魏时期 石棺 洛阳 石刻艺术 文化 粟特
  • 简介:原居地本在葱岭西的河中地区,早在南北朝时期建立了康、安、米、曹、石、何等城邦,汉文史籍谓之昭武九姓。这些国家位居亚洲腹地的中心,以及丝绸与黄金贸易的最大转运站,诸国因之致富。

  • 标签: 粟特人 画卷 石刻 北周 南北朝时期 商业活动
  • 简介:内容摘要:中亚地区的人具有善于经商的特性,我国的史籍中有很多对这方面的文字记载,正由于这一特性,人成为中古时期东西贸易中最重要的角色,他们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多是以商队的形式,商队的规模较大,除了人之外,还有一定的比例的突厥人、嚈哒人等。萨保是商队中政教兼理的胡人大首领。商队的运载工具主要是骆驼、马和驴,除此之外,还有牛、骡等也是驮货物的牲畜。这些内容,我们在太原、西安、固原等地出土的入华人葬具上的图案中都可以看到。

  • 标签: 粟特人 商队 萨保 丝绸之路
  • 简介:魏晋隋唐时期有一支活跃在丝绸之路的商业民族——。他们通过商业活动将自己和中亚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散播在丝路沿线,甚至深入中国的腹地。丝绸之路大量出土的文物,特别是图像资料记载了拜火教(亦称祆教)在传播中的种种现象。本文探寻其东传过程的世俗化发展脉络。

  • 标签: 粟特 图像 宗教 世俗化 民族融合
  • 简介:康昕来自中亚康国,从其姓名、著籍地和书法技艺看,他是一位汉化程度很深的胡人。安开则是一位来自中亚安国的人,他祠神的行为应与人传统的祆教信仰有关。虽然康乙并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但这条记载反映了农业生产也是东晋时期流寓南方的人谋生的手段之一。

  • 标签: 东晋 南方 粟特人
  • 简介:作为丝绸之路中段的核心,商业经历了由兴起、发展、繁荣到逐渐衰落的过程。尽管史料中并没有涉及古波斯和希腊化时期商业的内容,但其在东西方商贸往来中却发挥了重要作用。丝绸之路开通之际,商业发展规模较小,从公元3世纪到公元8世纪,特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枢纽,成为中国与萨珊波斯、拜占庭和印度之间贸易往来的中转站。商人也成为最为活跃的一个商业民族。商业的兴起和繁荣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农业经济、语言、聚落的建立和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标签: 丝绸之路 粟特 商业
  • 简介:中亚人是唐代入华异域胡商中的一支最主要力量,通过他们的商业活动,在沟通唐代东西方之间物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还沟通了东西方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同时,促进和巩固了唐王朝的统一,加速了民族向东方的移民及其与汉民族的融合,对唐代社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 标签: 粟特人 商业活动 意义 唐代
  • 简介:《隋书》与《北史》之《儒林传》均记载有何妥,何妥是一位被叫做“何细脚胡”的商人的儿子,更是唐末魏博节度使何进滔、何弘敬的先祖,何妥后来官至隋国子祭酒,有《周易讲疏》和《孝经义疏》传世;《何弘敬墓志》中称是何妥九世孙,与其父何进滔、儿子何全嗥祖孙三代皆为魏博节度使,何弘敬自己很重视儒学,其五个儿子亦在他的严厉要求下学诗学礼;整个中古时期尤其是隋唐的诸多史籍中出现了众多入学习儒家经典的记载,甚至包括向来被认为胡化较深的河朔三镇的诸多节度使、军将家族,他们中的多数人的确不是依靠儒学与科举来取得官职的,但无疑认识到了儒学与科举的重要性,这是入华人汉化、华化加深的标志,当然他们对待儒学的态度也是矛盾的,有其两面性。

  • 标签: 粟特 何妥 何弘敬 儒学
  • 简介:中古时期,入华人的石质葬具包括石棺床、围屏石榻和石堂等。石棺床分为砖砌和条石拼合两型;围屏石榻按照形制不同分为带阙和不带阙两型;石堂有纯石堂和内部置石榻的石堂两型。围屏石榻和石堂普遍采用浮雕、阴线刻、彩绘贴金等技法刻绘狩猎、出行、宴饮、会客、祆教活动等内容。定居中土的移民采用石质葬具,表明其与中亚本土时期的天葬、火葬和瓮棺纳骨葬等葬俗渐行渐远。

  • 标签: 中古时期 粟特移民 围屏石榻 石堂
  • 简介:成语“沧海一”本无疑义,可是谢政伟《成语释疑:沧海一》一文却质疑成说,将“沧海一”释为“大海里的一颗沙粒”(以下简称“谢文”)。这一“新解”本是老调重弹,观点和主要证据无异于韩珍重《“沧海一”辨》。由于其训释方法存在严重缺陷,不能不予以辨正。

  • 标签: 主要证据 训释方法 成语 简称 辨正
  • 简介:1982-198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海西州都兰县的热水乡、夏日哈乡发掘了一批唐代的吐蕃墓葬。除大量的丝织品、陶器、木器、铁器、铜器、珠饰、木简牍、皮革制口以外,还出土一批金银器,因墓葬多数被盗,完整器和大件器不多,多系残

  • 标签: 都兰县 吐蕃时期 墓葬 镀金银器 粟特系统 镀金银质鹿形饰片
  • 简介:太仓乡下有很多特产,芦就是其中一种。在我记忆中,这样的作物应是非常多见,但我后来经过江浙沪的许多地方,都没有看到它的踪迹,于是就认定它是太仓的特产了。芦长得极像高粱,上口却像甘蔗。太仓乡间流传一句"甘蔗根甜,芦梢甜"的俚语,说的就是吃芦的技巧。但我更

  • 标签: 太仓 水果 记忆 田垄 育秧 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