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孟子在此章主要阐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孟子指出,无论多么好的治国理念,如果不能落实为合理健全稳定有序的制度,都不可能治理好国家。这跟工匠需要规矩准绳、乐师需要定音的律管是同样的道理。

  • 标签: 《孟子》 制度建设 治国理念 国家 准绳
  • 简介:《法学家茶座》第三辑所载拙文《法治如何让政治清明》中有“《孟子》:不也说‘食色,性也’么”一句,郭卫涛读者就此指出:“实际上这句话不是孟子说的,而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说的”(见《茶座》第六辑第57页)。,事实的确如此。

  • 标签: 孟子 告子 中国 学术研究
  • 简介:孟子战争观的立论基础是以"民本"为核心的"仁政"原则。孟子认为,"仁政"是进行战争的起点和支点,决定着战争是否正义,制约着战争的胜败。孟子敏锐地认识到了战争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政治问题,但是,他混淆了政治战略与战争活动中的战略战术的界限,把"仁政"泛化为一种超验的无敌力量,其不实用性是可想而知的。

  • 标签: 孟子 战争观 仁政
  • 简介:孟子的王道思想不仅是其政治哲学的核心观念之一,还是其全部思想的价值旨归。在王道与霸道的对比中,孟子确信王道是唯一正确且简单易行的治国方略。孟子的王道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通过经济上勿违农时、制民之产、经田界等措施,政治上宣扬民贵君轻、尊贤使能等主张,文化上开展施教于民等举措来实现平治天下的目的。

  • 标签: 孟子 王道 保民
  • 简介:孟子在人性本善、圣王明君基础上构筑起来的统治模式,在民本主义、道德教化沙丘上搭建起来的仁政蓝图,只是一幅海市蜃楼式的政治幻景,数千年来一直温情脉脉地麻醉着中华民族的中枢神经,阻碍着中华民族的行进步伐。我们必须清理这些颇为弱智的文化遗产,从中引出深刻的历史教训,才能使中华民族真正迈向现代化的未来。

  • 标签: 人性善 圣王 仁政 道德教化 民本主义 批判
  • 简介: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诸侯战乱不已,社会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诸侯国的战争和发展都需要民众的支持,因此,对“民”的态度问题,就成了当时社会的中心问题。在这一方面孟子提出了许多进步的观点,其中“民贵君轻”、“王道治国”等,便是较为重要的内容。

  • 标签: 孟子 “民本”思想 中国 管理效果 人事制度
  • 简介:散文的最主要特色,就是善于辩论.说:"我知言","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说明孟子掌握了一套辩论技巧.正是由于"不得已"而"好辩",才必须讲究辩论的艺术和效果,形成了孟子雄辩犀利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形成原因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来探讨的论辩艺术.

  • 标签: 孟子 辩论 形成原因 论辩方法
  • 简介:人性善说由来已久,但是在孟子以前性善说没有得到系统详细的论述.孟子从人与动物的细微区别上详细阐述了人性本善,并指出了人性虽善,但是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为了在后天的生活中保持人的善良本性,不至于使人性变恶,孟子又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孟子的人性论及其修养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人性 人性本善 修养方法 和谐社会
  • 简介:孟子的领导学思想中的智慧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对现代的领导活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孟子认为领导活动产生的前提是绝对被领导者的自愿追随,而绝对被领导者自愿追随的前提是民生问题的妥善解决;强调领导者要处理好与绝对被领导者、相对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强调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强调领导者的政绩观应该是以人为本。

  • 标签: 孟子 领导学思想 领导者
  • 简介:孟子生当乱世,其时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他清醒地认识到,德治并不简单意味着道德教化,而是首先要施行仁政,以德惠民。孟子认为,以德惠民并不是君主的恩赐行为,而是关系到其统治存亡的治国措施。就君民关系而言,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政治成败而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施行仁政必然得到民心,“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就社会和谐而言,民众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和财产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民众若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本无法接受治理和教化,“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实施以德惠民的具体措施,一是制民之产,使民众有维持生活的能力,“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二是使民以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三是省刑薄税,“省刑罚,薄税敛”,“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四是善养孤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

  • 标签: 孟子 “德治”思想 惠民政策 宗法制度
  • 简介:孟子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儒学的"内圣外王"传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修养的理论主张。他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精辟、独到而且丰富实用。他的道德修养论包括存心养性、节制物欲、养浩然气、居仁由义等四个方面。

  • 标签: 孟子 道德 修养 人性 性善论
  • 简介: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孟子学说的精华和核心,是孟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挖掘《孟子》中“重民、利民、教民、用民”等民本思想的内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塑造和弘扬仍有裨益,特别在实现“四个全面”的关键时期,有必要传承孟子的“民本”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社会民本思想.

  • 标签: 孟子民本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精华
  • 简介:慈善活动本质上讲是一种善的修为,孟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性善论"。"不忍人之心"是其性善理论的出发点,并认为也是人们发出行善举动的心理根由。本文试从孟子的人性论中富含的良知良能、义利价值观、仁政学说挖掘宝贵的早期慈善思想,从而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勃兴提供自然基础、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 标签: 性善 义利观 民本 仁政 慈善
  • 简介: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的思想主题,它是以人民为国家政治本体的一种思想体系,是近现代民主的原初观念形态。民贵君轻、民心向背决定政治成败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基本理念。孟子为提倡民权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并提出了以保民,养民,富民,教民为基本内涵的民生主张。从这些政治理念中心得出具有政治实践意义的结论:为政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政治措施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归宿,否则就是离

  • 标签: 孟子 以民为本 民贵君轻 民本思想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现代道德教育深厚的伦理文化资源。其思想精髓和精神要旨对于启示我们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突出主体性,凸显重要性,强化实践性,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等,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 标签: 传统文化 孟子 道德教育 借鉴价值
  • 简介:孟子是提倡与时并进的思想家,他赞扬孔子为“圣之时者”,他自己则提出“权”的思想,并且及时地把孔子的君权至上调整为民本主义。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他长期在稷下学宫有关。他在稷下学宫与各大思想家切磋学术,不断吸收当时各家的先进思想,从而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民本思想。他的民本思想虽然不能和现代民主思想相提并论,但是对当代的意义则是肯定无疑的。

  • 标签: 孟子 民本思想 当代意义
  • 简介:内在超越是指人通过把握自己完善的本性而把握对象世界的本性,并扩充、外显、推广这种本性,以期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特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而孟子心性论思想的提出更是使这一特征明朗起来。孟子的心性论是儒学心性论主流,它非常明显地影响了中国佛教诸宗的心性本体论,更是之后的宋明理学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孟子的内在超越特征及其影响,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孟子 心性论 性善 中国文化 内在超越
  • 简介:在中国古代,可以说治国主要就是治人,治人的前提是要知人,因此人性论就当然地成为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人性的不同预设和认识的解读,可以看出其论者各自不同的治国理论.孟子和荀子都是儒门中人,但二人在人性论上尖锐对立,孟子提出性善论,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而这种治国路径选择上的不同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

  • 标签: 人性 孟子 荀子 性善论 性恶论 治国路径
  • 简介:<正>孟子和亚里士多德关于早期国家问题的论述,分别见于《孟子》(见《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一九八三年版。以下凡引此书,均不作注。)和《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一九六五年版。以下凡引此书,均不作注。)二书。本文主要是依据这两部历史著作,对孟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早期国家观作一比较研究。研讨未深,评价未切,敬希方雅批评指正。一、早期国家的概念和起源

  • 标签: 国家观 亚里士多德 《孟子》 历史著作 中华书局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