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原始佛教“”观作为一种认识论,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之上,服务于解脱论。部派佛教思想开始出现由“”向“有”的转变,呈现出实体化趋势。中观学派继承和发展了缘起理论,提出色不二的思想,将佛教观发展到新的高度。

  • 标签: 佛教 空观理论 中观 般若学空观 缘起理论 佛法
  • 简介: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以来,对人影响最大最深最久的思想,恐怕要数“”和“因果”这两个观念吧!但世人不摸它的底蕴,以为佛教谈,就是空无所有,一切皆空,什么都予否定。所以,人们常说“佛是王”、“僧是人”、“寺是寺”,佛教是一种消极厌世的宗教。其实,也不竟然,佛教讲,也有它的旨趣。这是因为,世人着有,二乘着法,着有着法就会产生贪心,甚者“私我”膨胀,贪财爱色,恨不得“一口吸尽西江水”。

  • 标签: 般若 大乘佛教 第一义 五台山研究 有为法和无为法 无自性
  • 简介:佛教的“”,是社会中最被误解的概念:许多人把“”看作是空无所有、虚无消极、或视为万念惧灰的逃避态度等,这些都是错误的知见:佛教的“”有三种内涵:

  • 标签: “空” 佛教 空无 虚无
  • 简介:如来藏(真如)思想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根本理论,它在《大乘起信论》和《大乘止观法门》中都被作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但是在这两个经典文本中,如来藏(真如)思想有不同的内涵,分别对应于中国佛教的两个面向,其中《大乘起信论》立“只具净法”的“不真如”以追求烦恼心和清净心的区隔,而《大乘止观法门》则立“兼具染净二法”的“不如来藏”以追求烦恼心和清净心的圆融。虽然“不真如”和“不如来藏”在佛学理论上有着不同的诉求,但是在中国佛教的修行实践过程中,两者又会有机地统一起来,即修行的过程面向“不真如”而修行的结果则面向“不如来藏”。

  • 标签: 《大乘起信论》 《大乘止观法门》 “不空真如” “不空如来藏” 中国佛教
  • 简介:作为中观派思想家,清辨完全承续了龙树以“”范畴为核心的批判哲学。所谓“”即“无自性”,它由原始佛教的“无我”概念发展而来,是佛教反对各种“自性”、“神我”观念进而对世界作出统一性解释的集中表达。“”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围绕着这一概念,中观派营建了一套关于人生痛苦和解脱的宗教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在龙树那里以否定的形式有了基本的展开,而清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从正面赋予“”以具有充分说服力的逻辑形式,以巩固和完善中规派关于“”的哲学构架。时代恰恰为清辨提供了这样一种逻辑——三支逻辑。清辨吸收、融汇和改造了由唯识学者也是因明大师的陈那创建的这种逻辑,并完成了关于“”的逻辑证明。

  • 标签: “空” 逻辑分析 逻辑证明 有为法和无为法 中观派 因果关系
  • 简介:僧肇的“”,是“不真空”,即“性”,具体包括“法”、“智”和“智法俱”三层涵义。僧肇“”论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在意识层面的消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僧肇 性空 意识 价值冲突 消解
  • 简介:11.1群众心理:我们暂时离开主题,谈谈宗教信仰的问题。对上帝的信仰恐怕是社会群众的一种心理需要,一两岁的小孩看到什么可怕的动物,听到雷声,躲到母亲怀里,心里就安稳了,就觉得不怕了。大人在危难的时候,在极端痛苦的时候,也时常喊皇天,也需要一个精神上的母亲,恐怕这就是上帝观念的心理根源。特别是在封建时代,在奴隶社会时

  • 标签: 六波罗蜜 空宗 大乘佛教 大智度论 五欲 菩萨摩诃萨
  • 简介:龙树的中观哲学系统.采取遍破一切的论证方式,如《中论》品品皆破,时空、因果乃至涅槃一往破尽,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种误解.即他是一个彻底的否定主义者。如果说“法尔如是”,又怎能够一番破斥就否定得了呢?龙树中观哲学系统遍破一切的意义何在呢?一般的见解是。龙树并不破一法,他所破的乃是执持万法有实在性的见解.

  • 标签: 自性 论证方式 《中论》 否定主义 龙树 实在性
  • 简介:僧肇大师(公元384~414)乃什公得意门生,为使人们彻底明了般若之义而造《不真空论》来阐发本怀,由此学人对般若义有了实质性的认识,从而奠定了宗于东土成立的基础;同时僧肇大师因其《不真空论》而被称为“东土解第一”。可见本论的意义所在。

  • 标签: 僧肇大师 《不真空论》 佛教 佛理
  • 简介:僧肇大师(公元384~414)乃什公得意门生,为使人们彻底明了般若之义而造《不真空论》来阐发本怀,由此学人对般若义有了实质性的认识,从而奠定了宗于东土成立的基础;同时僧肇大师因其《不真空论》而被称为“东土解第一”。可见本论的意义所在。

  • 标签: 僧肇大师 佛法 佛理 佛学思想
  • 简介:关于神秀禅师,在五代以后的禅宗文献中,他一直是充当突出南宗慧能禅师的配角。无论是他的作偈题壁也好,还是他派志诚到曹溪去窃法也好,都只是为了突出曹溪的禅法高于北宗。这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部分,经过始于一代学者胡适博士的考证之后,学界已经将这部分历史的基本事实澄清了。其实,在赞宁《宋高僧传》卷八的《神秀传》中,也未必如后世南宗文献那般评价神秀。

  • 标签: 神秀禅师 禅宗文献 南宗慧能禅师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二千年的历史了,但有很多人对于佛教,每每有这样或那样的误解;或不明佛教里很多义理。认为佛教的理论是一切皆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那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认为佛教只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宗教,将人生推至虚无飘渺、无所求、无所拥有,一切都不值得依恋的观念里的消极信仰中。其实事理并非如此,佛法里所说“”的意义,是有着高深的哲理的。很多对佛学有深究的人,已在很多论说里有多种解说。受、色、识、想、行……。以上种种,大多都从相方面着眼解释。有关物质的空性问题,“心中无一物”便是一切皆空了。都是从精神状态(即世界观)里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空性,观想到,便是

  • 标签: 佛学 中国 义理 宗教
  • 简介:对“如来”和“藏”义的词义研究是印顺的如来藏思想的基础。印顺认为,“如来”一词最初是“ātman”的异名,但由佛教摄入缘起义;而“藏”义以“依止义”为核心,是佛教缘起因果的一种表述。

  • 标签: 印顺 如来 方便 空义
  • 简介:府建明著,觉群佛学博士文库之一,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1月版。本书以鸠摩罗什传入中观学至“涅榘佛性”说兴起为研究中心,通过向早期般若学的延伸,力图全景式描述中国般若学初兴、勃发、衰微和转向的历程。本书通过对般若类经和中观诸论之思想特质的比较分析,首次提出了般若学中实际存在的两种倾向——宗教性倾向与义学性倾向。前者重在阐发“般若”之不可思议性,张扬佛菩萨崇拜,为大乘佛教的广布提供信仰基础,而多佛主义实际肇始于般若类经。后者重在发挥般若类经中的“性”、“中道”、

  • 标签: 般若学 “性空” 宗教文化出版社 流变 魏晋 鸠摩罗什
  • 简介:相寺是我国佛教禅宗两大圣地之一(另一为少林寺),与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并称“中州四大名寺”。相寺又名定林寺。位于河南省陕县西李村乡熊耳山山麓,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距今近2000年。今年2月29日,相寺僧俗二众在绿化寺院时,于地下1.5米处发现一碑刻。

  • 标签: 发祥地 佛教禅宗 少林寺 白马寺 定林寺 河南
  • 简介:在2011年、即将结束之际,《佛教文化》杂志希望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一组小人物教事的“温暖剪影”,他们有的是今年袭志专题报道人物的后续追踪,有的是最近专题独瘃采访的故事,虽然他仇来自不同的地方,并不全有佛教信仰,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用善良慈悲之心,给人们带来温暖。

  • 标签: 专题报道 特稿 《佛教文化》 佛教信仰 小人物 温暖
  • 简介:二祖寺位于禅宗名山——安徽岳西司空山,是禅宗二祖慧可大师的道场。一慧可是河南洛阳人,年轻时出家,博览诗书,遍学大小乘义,并能默观时尚,独蕴大照,解悟绝群,对当时流行的义学造诣颇深。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529)至嵩山少林寺访菩提达摩,立雪断臂,求道至诚,达摩许之,付衣钵,赐号慧可,为中国禅宗二祖。

  • 标签: 菩提达摩 嵩山少林寺 禅宗 道场 求道
  • 简介:五台山密宗道场的建立,是从唐朝不空开始的。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和宋朝,密宗在五台山似乎没有什么发展。到了元、明、清三朝,由于封建王朝重视藏传佛教,密宗继唐朝之后,又重新兴旺起来。此后,五台山不单单是佛教圣地了,而且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象征。

  • 标签: 五台山 密宗 哲布尊丹巴 金阁寺 章嘉国师 《宋高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