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地评价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神经型颈椎病的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5月。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有关"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及"X线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或"体表解剖标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神经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组作为试验组,X线引导及体表解剖标记引导的神经阻滞治疗组分别作为对照组。收集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VAS<4分例数表示或具体的VAS评分)、改良MacNab疗效评估方案的例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并发症例数及穿刺质量等指标。通过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05篇文献,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992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8周试验组的阻滞效果要优于对照组(X线引导),在术后1周、4周及8周以VAS<4分为标准时[术后1周RR=1.73,95% CI(1.36~2.20),P=0.01;术后4周RR=1.16,95% CI(1.00~1.34),P=0.04;术后8周RR=1.16,95% CI(1.02~1.32),P=0.02]。术后8周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估方案进行评价,试验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X线引导)[RR=2.92,95% CI(1.81~4.70),P=0.01]。术后12周VAS及NDI评分中,两种引导方式(超声及X线)的阻滞效果在长期随访过程中没有差异(VAS结果效应量为-0.10,P=0.56;NDI结果效应量为-0.00,P=0.97)。试验组的总体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为X线引导RR=1.25,95% CI(1.01~1.56),P=0.04;对照组为体表解剖标记RR=1.25,95% CI(1.11~1.41),P=0.01]。试验组穿刺并发症低于对照组(X线引导)[RR=1.25,95% CI(1.01~1.56),P=0.01]。在穿刺质量(靶点注射/阻滞区吻合数)方面,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体表解剖标记)[RR=1.20,95% CI(1.09~1.32),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神经型颈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超声引导 介入性 神经传导阻滞 神经根型颈椎病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磁共振神经成像来评价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压迫部位与疼痛区域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将神经血管压迫部位分为上侧和下侧,由2名放射科主治医师对其进行分类,使用Kappa检验评价两组分类的一致性,运用χ2检验计算压迫位置与疼痛区域间的优势比(odds ratio, OR)值。结果两组分类的Kappa值>0.75,分类的一致性好;来自神经上侧的压迫较来自神经下侧的压迫发生眼支区域疼痛的OR值为1.53,95% CI为1.13~2.07,P<0.05。结论来自三叉神经上侧的压迫更可能是造成眼支区域疼痛的原因,当影像上发现压迫位置与疼痛分布不符时,避免对此类患者直接行手术治疗,需行外周神经成像并详细询问病史以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神经成像 三叉神经痛 位置 疼痛区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0T磁共振三维容积采集技术神经形态成像在三叉神经痛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患者49例,18~80岁,性别不限,均行3.0T磁共振常规及容积成像序列扫描。所有图像均进行后处理,予以最大程度显示三叉神经节前段、三叉神经节及节后段分支,评价病变区域三叉神经的走行、形态、边界、信号、邻近组织及增强的显示情况,并做出诊断。结果46例患者最终完成研究。神经血管冲突者17例次,其中神经血管压迫者11例次,神经血管接触者6例次,而非症状侧存在神经血管冲突者8例次;炎性病变者27例次,其中多发性硬化者3例次,三叉神经节改变者2例次,其余均位于三叉神经颅外段;占位性病变者2例次;既往手术史者2例次。无异常者5例(10.9%),但都具有三叉神经痛相关症状;多因素引起的三叉神经痛28例(60.9%);单因素引起者13例(28.2%)。结论磁共振三维容积采集技术神经形态成像有助于三叉神经从脑干到其颅外分支的显示,有利于潜在病变的准确定位和诊疗评估,为临床症状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诊断和治疗可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三叉神经痛 磁共振神经成像 磁共振形态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