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连续调查发现,我国高校当代大学生非常需要性知识、性道德评价和性道德选择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学术界在性道德领域也有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这样的背景和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关于道德性道德的言说进行再度考量,得出道德尤其是性道德本质新命题,并对其做了进一步解析。

  • 标签: 道德 性道德 本质 新命题 解析
  • 简介:性的心理存在是性道德赖以存在的内在思想情感基础,性的生理机制是性道德发生的首要机制,性的心理机制是性道德发生的情感和情绪激发机制

  • 标签: 发生机制 性道德发生
  • 简介:小学一年级出现恋爱、女生穿着暴露、青少年堕胎的案例日益增加……在过去,人们很自然会把这些现象归结于青少年性知识的缺乏,呼吁学校增加性知识的教育;而对于现在的青少年,真的是因为知识匮乏吗?通过互联网、电视、电影、漫画、报刊等工具,青少年对性知识的了解并不比成人少,也不会因为涉及到性而感到羞愧。

  • 标签: 道德教育 青少年 知识 一年级 互联网 归结
  • 简介:性的生理机制是性道德发生的首要机制,性的心理存在是性道德赖以存在的内在思想情感基础,性的心理机制是性道德发生的情感和情绪激发机制

  • 标签: 发生机制 性道德发生
  • 简介:摘要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拥有较少的社会资源、更容易受到社会的威胁以及拥有较低的个人控制感,鉴于这种生活环境,人们可能预期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比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亲社会行为少。但是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社会地位低的人比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拥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他们趋向于对福利的关心,因此为了适应恶劣的生活环境而从事更多社会所认可的亲社会行为,同时他们也更能体会到他人的感受,这种趋向会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和较少的功利性道德判断,本文概述社会经济地位与亲社会行为和功利性道德判断的关系,探讨其中差异性的原因所在。

  • 标签: 社会经济地位 亲社会行为 功利性道德判断
  • 简介:当前,学校道德教育正经历着从道德“培养论”转向道德“学习论”的过程,探究性道德学习正是缘此而提出的一种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思维。探究性道德学习彰显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本体价值,突出了道德实践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实现了学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构建了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

  • 标签: 学校道德教育 教育新思维 道德学习 探究性 道德实践能力 本体价值
  • 简介:天津空港卫生捡疫局通过对1990~1996年52701名出入境人员中发现的20例梅毒感染者进行了分析.证实了开展性道德教育在性教育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对控制性传播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性道德教育 卫生捡疫 性传播疾病 梅毒
  • 简介:社会成员的主流性道德具有瓦解性,性的社会存在状况是性道德发生的外在客观条件和社会机制,社会道德环境的作用是个体性道德发生的重要社会机制

  • 标签: 发生机制 性道德发生
  • 简介: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性道德观念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青少年的性观念和性行为也日益开放,早期性行为、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等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加强青少年对性知识、性道德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性道德教育 孩子 西方文化 道德观念 未婚同居 未婚先孕
  • 简介:性的生理存在是性道德赖以存在的自然基础,性欲的正当合理性是性道德发生的一个伦理判识,即性欲要求是性道德发生的生理机制

  • 标签: 发生机制 性道德发生
  • 简介:主体性道德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教育,而不是培养道德主体的教育.道德主体性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创造性、整合性和开放性,因此,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德性创造、学生的完整德性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意向和能力.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基本条件是:生活世界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根基,交往和实践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关键,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保证.

  • 标签: 道德主体性 主体性道德教育 德育实效 德性创造 道德本质
  • 简介:主体性道德是个体的,遵循个人内在的尺度,象征着自由,心灵的完满,类似于波普尔的"世界2",即精神世界。而客体性道德是相对于主体性道德而言的,是既定的社会与历史规定的或强加的,就个体而言,是一种钳制与枷锁,近似于波普尔的"世界3",即客体观念世界。《玩偶之家》女主人公娜拉为摆脱"玩偶"的厄运,心灵遵循的道德路径经历了:客体性道德—主体性道德。而子君为了爱情与信仰跟涓生住进了吉兆胡同,突破了宗法社会强加的道德,达到了心灵的自由,突破了客体性道德的束缚,达到了主体性道德层面,之后又迫于爱情的毁灭与现实的压力,只得无奈的屈从于客体性道德

  • 标签: 《玩偶之家》 《伤逝》 主体性道德 客体性道德 心灵悲剧
  • 简介:“良知说”是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把道德基础从外在的天理内化到人的本心,凸现道德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自觉性和能动性。致良知,从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修养的角度,体现着主体性道德精神。

  • 标签: 良知 良知说 致良知 主体性道德精神
  • 简介:学生的道德需要具有合宜与非合宜的性质。非合宜性道德需要是其践履后对学生的德性完善会产生负面意义,或者对他人和社会带来道德损害性质的道德需要。它包含了错误性道德需要、盲目性道德需要和不现实性道德需要三种类型。学生非合宜性道德需要的产生主要源于:学生对道德惯于做静态性的理解,学生缺乏较强的道德自主能力,学生的不成熟性使其对自身道德水平与能力难以做出恰当的认识。对于学生的非合宜性道德需要,学校德育应该做到:要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非合宜性道德需要,要运用恰当的教育策略来化解学生的非合宜性道德需要。

  • 标签: 学生 合宜性道德需要 非合宜性道德需要 化解
  • 简介:批判性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形式,是当前提升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当前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迫切的政治伦理要求。为了更好地进行批判性道德教育,应当坚持以下伦理原则:正确的价值立场、实事求是的态度、批判对事不对人、不同性质不同方法、坚持破立相结合。

  • 标签: 批判性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 伦理原则
  • 简介:目的了解大学生性KAP(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变迁,探讨性道德对现代青年KAP的影响,给制定符合国情的青少年生殖健康规划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于2000年对在昆四所高校1190名19~22岁未婚青年作了性道德及性KAP的匿名调查,并与1994年4189名大学生的同质资料作比较;用分析流行病学的方法作不同道德观青年KAP的比较.结果(1)有24%认为童贞对男女都不重要,16%认为婚前性行为对男女无害,15%认为性行为是对爱的承诺.高达57%的人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70%的人赞成大学生谈恋爱,有48%的人谈过恋爱,其中37%谈过两次以上,54%遭遇失恋.上述KAP具男>女,城>乡的现象.(2)与1994年同质资料相比,赞成婚前同居的男生为32%较前下降5%,而女生(18%)则上扬了5.6%;可与友发生性行为的男女较1994年增长3.4%.(3)未婚青年性KAP间呈高度相关(r0.45~0.81,P<0.01);对童贞持否定道德观的青年性KAP开放度是持肯定现的2.3~7.8倍(95%IC1.57%~10.91%,P<0.01).结论大学生性KAP具高度相关性,并有日趋开放之势.传统的贞洁观对性态度/行为仍具较大约束力,性道德教育仍将是我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干预措施之一.

  • 标签: 青少年 性道德 KAP 生殖健康 现状调查 相关分析
  • 简介:受弗兰克意义治疗学的启发,本文尝试将儒、道、佛心性道德思想运用于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儒、道、佛的意义治疗分别体现为:儒家侣导孝梯人伦、仁义为教,提出了人伦教化的落实,井强调主体的自觉性:“我,就在这里”。道家尊道贵德、慈俭虚静、自然无为,开启了自然天地的奥蕴,并点示了场域的和谐性:“我,归返天地”。佛教强调悲智双运、涅Pan寂静、缘起性空,深化了意识层次的分析,并廊清了意识的透明性:“我,当下空无”。

  • 标签: 儒家 释家 道家 心性道德 意义治疗 心理辅导
  • 简介:本文以跨文化视角,对当代中韩小学隐性德育途径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中韩德育途径的异同,并就改进我国小学的德育方法进行了探讨。

  • 标签: 隐性道德教育 中国 韩国 小学
  • 简介:1994年,我发表了一篇调查报告,运用分层等概率随机抽样方法揭示了:在北京市所有正规高等院校的全体男女大学生中、至少有9%左右的人已经发生过阴道性交。后来、新闻界的朋友告诉我,国家教委某司的领导,部分地依据我的调查数据,决定在上海和郑州的大学里,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的试点工作。朋友们说,你的研究终于产生社会效益了。

  • 标签: 艾滋病教育 整肃性道德 武器 恐慌 随机抽样方法 女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