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肝细胞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早期细胞(seHCC)是预后最好的一种肝细胞,其形态与肝细胞高级别异型增生结节(HGDN)和进展期细胞有交叉,特别是与HGDN的区别很微妙;而且这三者预后不同,因此准确诊断很有难度也有临床价值。该文结合作者及国内外其他学者关于seHCC病理学研究的进展,综述seHCC病理学特征,主要聚焦于侵袭性生长模式的识别。侵袭性生长包括经典的毁损性间质浸润性生长和膨胀性侵袭性生长2种,这其中任意一种模式的识别都能明确排除HGDN而支持 seHCC的诊断。总之,病理医师能敏锐识别侵袭性生长模式有助于明确seHCC的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卵巢细胞神经内分泌是一种发病率极低的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不明显,诊断需在病理基础上结合神经内分泌指标,并明确其原发性。治疗以手术联合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为主,生存期与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有关。本例患者因下腹胀痛半年加重2个月,发现左侧附件区占位2 d入院。予附件肿块穿刺活检后经病理学确诊。患者术前行3个周期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新辅助化疗结束后,行经腹"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右侧盆壁腹膜活检术+肠系膜活检术",术后继予3个周期EP方案化疗,术后随访至今无瘤生存15个月。

  • 标签: 卵巢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 大网膜切除术 化学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细胞(PESC)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0例PES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采用Log 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00例PESC患者的首发症状主要为进行性吞咽困难、体重减轻和腹痛。原发肿瘤部位以胸中段为主,占51.0%。胃镜下以溃疡型最常见,占31.0%。所有患者均存在1个或多个上皮细胞起源标志物阳性。局限期(LD)80例,广泛期(ED)20例。PESC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7.0%、18.0%和11.0%,中位生存时间(MST)为13.8个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对于全部PESC患者,病灶长度(OR=2.661, P<0.001)、TNM分期(OR=1.464,P=0.016)、治疗方法(OR=0.333,P<0.001)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LD患者,病灶长度(OR=2.638,P=0.001)、治疗方法(OR=0.285,P<0.001)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手术联合化疗组患者的MST(21.6个月)长于单纯手术组(8.3个月,P=0.021),手术联合放化疗组患者的MST(31.0个月)长于放化疗组(9.8个月,P<0.001)。结论PESC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食管恶性肿瘤,预后极差。病变长度、TNM分期、治疗方式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LD患者,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时间。

  • 标签: 食管小细胞癌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肝细胞淋巴细胞性淋巴瘤都属于恶性肿瘤。两者同时发生于肝脏的病例非常罕见,该例肝脏大体标本中可见淋巴瘤病灶紧邻肝细胞癌病灶,镜下见肝细胞的肿瘤细胞主要呈假腺样生长,周边为弥漫增生的不成熟淋巴组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诊断为肝细胞合并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提示在肝癌患者病理组织中发现大量淋巴组织增生要提高警惕,避免漏诊。淋巴瘤患者最好能进行全面的检查,以除外合并其他疾病的可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分析1例前列腺细胞神经内分泌临床资料。患者60岁,因排尿困难1个月入院,直肠指检发现前列腺质硬肿块。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细胞神经内分泌。行化疗和放疗联合治疗有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确诊后15个月死亡。前列腺细胞神经内分泌预后差,化疗在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化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前列腺细胞神经内分泌非常罕见,在所有前列腺癌种类中,它是一种不常见类型并且预后较差。2016年7月1日本院收治78岁男性患者,既往有两年的排尿不畅伴尿频的病史,入院时患者的总PSA为8.76 ng/mL。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提示前列腺细胞神经内分泌,Gleason评分:5+5=10,全身骨显像显示弥漫性骨转移。建议患者采取双侧睾丸切除术行去势治疗,但是患者拒绝该治疗方案。之后患者接受了体外放射治疗和全身化疗。最终,该患者于前列腺细胞神经内分泌诊断后的第17个月去世。

  • 标签: 癌,神经内分泌 前列腺 睾丸切除术 放射疗法 化学疗法,辅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黏液管状和梭形细胞(MTSCC-K)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病理确诊的1例MTSCC-K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例MTSCC-K患者无特殊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增强CT扫描,其影像学表现为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的囊性或实性及囊实性肿物,增强时稍有延迟改变。该患者接受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术后患者恢复好。术后病理示肿瘤部分区细胞呈管状、乳头状排列,部分区细胞呈梭形,轻度异形,间质疏松,可见泡沫样组织细胞聚集。结论MTSCC-K临床较为罕见,缺乏特殊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主要依靠CT增强扫描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目前首选手术治疗,但术后仍需进行密切随访。

  • 标签: 肾肿瘤 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腹腔镜 肾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部基底细胞(基)和鳞状细胞(鳞癌)切除后缺损的修复方法,分析影响术后美容效果的主要因素。方法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行手术扩大切除并一期美容修复的90例面部基底细胞和鳞状细胞患者,男46例,女44例,年龄19~97(64.5±15.3)岁。探讨肿瘤部位、手术切除范围、修复方式等。由其他医师和患者分别对出院时的美容效果(包括对称性、器官牵拉变形、局部平整度、色泽、质地)进行评分。结果局部皮瓣是基底细胞修复常用方法,其次为游离植皮、直接缝合。游离植皮是鳞状细胞修复常用方法,其次是局部皮瓣,直接缝合、游离皮瓣。70%患者(基患者40例、鳞癌患者23例)修复后美容效果评价为优,20%(基患者15例,鳞癌患者3例)为良,10%(基患者4例,鳞癌患者5例)为差,两组肿瘤的美容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缝合的美容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几种修复方式。结论面部基底细胞和鳞状细胞通过扩大切除和选择适当的修复方法,均可达到较好的肿瘤学和美容效果。

  • 标签: 癌,基底细胞 癌,鳞状细胞 修复外科手术 美容技术 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原发单纯性细胞(small cell carcinoma,Sm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9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海军第九七一医院及青岛市市立医院诊断膀胱原发单纯性SmCC 15例,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观察,并与同期诊断的28例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进行预后比较。结果15例SmCC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54~86岁。13例表现为肉眼血尿,1例腰部疼痛,1例体检发现。8例行膀胱根治性切除(5例)或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5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2例行活检术。瘤组织镜下呈片状或弥漫排列,细胞小至中等大,核深染,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6例间质脉管内可见栓,3例手术时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瘤细胞对CD56、突触素、嗜铬粒素A(CgA)、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细胞角蛋白(CK)7、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p16的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13/13、15/15、10/14、11/11、6/11、9/12和9/9。15例SmCC中13例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期为23个月,28例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中位生存期为39个月。结论膀胱原发性SmCC通常分期高,易转移,预后差。p16阳性表达对膀胱SmCC的诊断可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2019年8月"第三届非细胞肺癌脑转移论坛"于广州成功召开,会后来自内科、外科、放疗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第三届非细胞肺癌脑转移论坛会议共识"。共识覆盖了非细胞肺癌脑/脑膜转移诊断、检测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等,为临床脑/脑膜转移的诊疗提供了最新指引。

  • 标签: 脑转移,肺癌 脑膜转移,肺癌 共识
  • 简介:摘要: Merkel细胞( Merkel cell carcinoma , MCC)是一种侵袭性强同时容易远处转移的皮肤神经内分泌,死亡率较高。 MCC好发于浅肤色、慢性紫外线暴露及免疫抑制的老年患者 [1]。 MCC的诊断依赖于电镜下肿瘤神经内分泌表型的形态学表现以及免疫组化检查。 70%MCC患者 Merkel细胞多瘤病毒( Merkel cell polyomavirus, MCPyV)呈阳性是近年来 MCC重要的进展 。 MCPyV 可以通过特异性序列或特定蛋白的免疫组化的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来检测。与此相反, MCPyV阴性的 MCC通过紫外光( UV)的逐渐积累来诱导的体细胞突变。

  • 标签: Merkel细胞癌 Merkel细胞多瘤病毒 发病机制 预后因素 分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透明细胞性肾细胞(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是一种由胞质透明或嗜酸性的肿瘤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转移部位多见于骨、肺等,但转移至鼻腔比较罕见,鼻腔转移者临床症状多为肿瘤压迫症状,如鼻塞、鼻出血、视力受损,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也无特异性,确诊只能依靠病理诊断。该类疾病临床特点不明显,所以临床医师在遇到类似患者时,要警惕该类疾病,最好取活检做病理诊断,尽可能避免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破裂出血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8年3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28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37例,女91例;年龄28~76岁,中位年龄47岁。按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保守治疗组(17例)、介入组(110例)、急诊切除组(36例)和联合介入切除组(联合组,65例)。介入组采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TAE)和(或)TACE。观察各组疗效。止血率和生存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保守治疗组止血率65%(11/17),1年生存率0。介入组止血率86%(95/110),1年生存率50%。急诊切除组止血率100%(36/36),1年生存率89%。介入联合切除组止血率达100%(65/65),1年生存率达84%。4组止血率及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破裂出血行急诊手术切除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最佳,应作为首选方案。若出血速度快,生命体征不平稳,则建议行介入后肝切除。对于肝功能较差,全身情况较差,病灶多发或较大无切除机会者,可选择介入治疗或保守治疗。

  • 标签: 癌,肝细胞 破裂 出血 化学栓塞,治疗性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Merkel细胞是一种发生于皮肤的少见的高度恶性神经内分泌瘤,预后较差,易局部复发和转移。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颌面部的Merkel细胞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