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对于神经疼痛,其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外周神经或者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从而导致患者的神经系统出现紊乱问题,造成患者出现疼痛症状。此外,感染和外伤等情况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疼痛,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对当前的神经疼痛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当前治疗该疾病的药物进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药物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不同阿片药物治疗神经疼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神经疼痛患者为主要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25例/组。观察组采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安全。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疼痛程度均轻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神经疼痛患者,采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的总体效果更显著,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但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与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在安全方面相似,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 标签: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 盐酸曲马多缓释片 疼痛程度
  • 简介:神经疼痛动物模型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对神经疼痛机制的研究。但是,目前的动物模型仍有很多缺陷,需要不断地完善,对疼痛的观察方法也需要改进。

  • 标签: 动物模型 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神经疼痛对患者不仅是疾病方面的痛苦,更是从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给患者带来痛苦。护士只有正确认识神经疼痛,掌握疼痛的知识和控制疼痛的方法,尽力提高疼痛的护理水平,才能帮助患者减轻和消除神经疼痛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吗啡配合普瑞巴林治疗神经疼痛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神经疼痛患者94例,按照随机对照分组法将其分为2组,其中,A组的49例患者均采用吗啡配合普瑞巴林的方法进行治疗;B组的45例患者仅仅使用吗啡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治疗4d后,分析比较2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所用吗啡的量、镇痛效果以及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病率。结果①A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所用吗啡的量明显低于B组患者,其差距较为显著,即P<0.05;②A组患者镇痛的总有效率为95.92%与B组患者的82.22%相比较高,其差距较为显著,即P<0.05;③A组并发症发病率与B组相比差距较小,即P>0.05。结论吗啡配合普瑞巴林治疗神经疼痛可有效减少吗啡的使用量,显著提高镇痛效果,减少治疗风险,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吗啡 普瑞巴林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循经针刺法治疗神经疼痛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收集符合神经疼痛(MNP)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成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按照标准选用合适止痛药物,针刺组予以循经针刺法结合基础治疗治疗。结果: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7d后,针刺组患者的N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cGill疼痛问卷变化比较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针刺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有下降,且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针刺辅助治疗MNP患者,能够缓解MNP疼痛程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经济负担及精神负担,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 标签: 针刺 肿瘤 神经痛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神经疼痛伴抑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含量的变化,探讨疼痛程度与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疼痛科因神经疼痛初诊的患者83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神经疼痛史>1个月,年龄≥18岁,病种包括带状疱疹痛、三叉神经痛、糖尿病神经痛。根据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出其中神经疼痛合并抑郁患者32例(SDS>53分)作为神经疼痛合并抑郁组(抑郁组),按照1∶1进行两组倾向性匹配,抽取与试验条件相匹配的32例患者(SDS≤53分)作为神经疼痛不合并抑郁组(非抑郁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患者血清中CXCL1、IL-1β、IL-6、MCP-1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抑郁组相比,抑郁组患者病程较长(t=5.58,P<0.001);与非抑郁组相比,抑郁组患者VAS评分、SDS评分及患者血清中CXCL1、IL-1β、IL-6、MCP-1含量均较高(P均<0.05)。神经疼痛患者VAS评分与SDS评分呈正相关(r=0.520,P<0.05)。结论神经疼痛患者疼痛程度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可能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的升高有关。

  • 标签: 神经痛 抑郁障碍 炎症 细胞因子类
  • 简介:摘要神经疼痛(NP)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且未完全明了,不同的神经疼痛疾病可能有相同或类似的症状和(或)体征。本文针对NP的发病机制强调寻找疼痛传导通路上的关键靶点,针对靶点进行治疗。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靶点治疗 周围敏化 中枢敏化 抗痛调节剂
  • 简介:摘要本次年鉴包括三叉神经痛与创伤后神经疼痛的发病机制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疼痛的治疗,以及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疼痛等。

  • 标签: 神经痛 机制 治疗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诊断为神经疼痛的患者在羟考酮控释片给药基础上,取神经妥乐平联用所具有的效果。方法:选取诊断为神经疼痛的患者共计100例,均为我院2022年1月至10月期间收治,随机做分组处理,各50例,对照组取羟考酮控释片单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神经妥乐平,就两组疼痛缓解率、爆发痛发作情况观测值及疼痛测评分值、睡眠质量及生命质量评测分值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经展开对疼痛缓解率的评测,其值为96.00%,相较对照组80.00%居更高水平(P<0.05)。两组在开展治疗前,经对爆发痛发作次数值及疼痛测评分值进行观测,未见差异(P>0.05),在开展治疗后,各值均有降低,且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居更低水平(P<0.05)。两组在开展治疗前,经对睡眠质量及生命质量评测分值观测,未见差异(P>0.05),在开展治疗后,各值均有降低,且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各值均居更低水平(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神经疼痛患者,在羟考酮控释片给药基础上,取神经妥乐平加用,可提高疼痛缓解率,降低爆发痛发作次数,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睡眠及生命质量,价值十分突出。

  • 标签: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羟考酮控释片 神经妥乐平 疼痛缓解率
  • 简介:摘要神经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是指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NP的发病机制复杂,与免疫调节有关。巨噬细胞是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在体内通过自身极化和神经免疫相互作用参与神经损伤后的外周及中枢敏化形成过程,促进NP的发展。文章对巨噬细胞在NP中的作用进行综述,研究巨噬细胞在NP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可能为治疗NP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巨噬细胞
  • 简介:神经疼痛常由外周神经或脊髓损伤、疾病所引起,并往往持续到原发损伤愈合后数月甚至数年,与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伤害疼痛和炎疼痛不同,普通镇痛药物往往效果欠佳,而治疗神经疼痛的效应又与疾病的病因学有关,某些药物对三叉神经后遗痛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幻肢痛却无效,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单一药物所有类型神经性疾病疾病都有效,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镇痛药物 治疗靶点 神经性疾病 脊髓损伤 神经后遗痛
  • 简介:摘要为阐明神经疼痛的发病机制、改善疼痛治疗效果,应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基础研究。而现有的神经疼痛动物模型种类繁多,优劣不一。据此,本综述将对几种常用的神经疼痛动物模型进行比较,为神经疼痛基础实验选择动物模型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动物模型 大鼠
  • 简介:摘要: 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收集了大、小鼠的周围神经疼痛模型和人类疼痛的基因芯片整合分析,进行跨物种基因差异筛选和富集分析,发现多个 miRNA在疼痛组与正常组的比较中存在差异( p<0.05, FDR<25%),且富集的 miRNA与周围神经疼痛的相关尚未见报道,查证后发现在外周血血清中有 14个 miRNA的存在。因此,所富集的 miRNA可能作为周围神经疼痛的诊疗的标志物,提供客观便捷的诊断标准。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miRNA 生物信息学分析 标志物
  • 简介:目的研究运动皮质电刺激术(motorcortexstimulation,MCS)治疗顽固神经疼痛的临床应用。方法脑卒中后疼痛9例,脊髓损伤后疼痛3例,幻肢痛2例。均行MCS治疗,同期植入刺激电极和脉冲发生器。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疗效。结果术后疼痛均不同程度减轻,1个月以内镇痛疗效较满意,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随访1。5年.多数病人镇痛效果出现波动,调整刺激参数后仍能获得镇痛疗效,疼痛较术前减轻10%~90%,脑卒中后疼痛的长期疗效要好于脊髓损伤后疼痛和幻肢痛。结论MCS是治疗神经疼痛的一种新方法,具有疗效肯定、可调节等优点,术后刺激参数的调整对疗效的影响至关重要。

  • 标签: 神经病理性 脑卒中后 疼痛 脊髓损伤后 幻肢痛 运动皮质电刺激术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神经疼痛采用加巴喷丁联合奥施康定治疗的效果。方法 自本院收治的神经疼痛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于2020.5-2021.5期间在本院就诊,并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单一组(n=40)及联合组(n=40),分别给予奥施康定治疗及加巴喷丁联合奥施康定治疗,对其疼痛缓解情况及睡眠质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相较于单一组VAS、AIS评分较低,疼痛缓解时间较短,P<0.05。结论 加巴喷丁联合奥施康定治疗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睡眠治疗,缩短疼痛缓解时间,在神经疼痛治疗中具有较大价值,建议临床采纳。

  • 标签: 加巴喷丁 奥施康定 癌性神经痛 病理性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疼痛患者血清BDNF和5-HT水平及其焦虑和抑郁的状况。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疼痛患者80例和接受体检的80例健康人士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患者血清BDNF、5—HT水平以及焦虑、抑郁状况。结果疾病组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当中的BDNF和5—HT血清浓度无相关,但是在健康组当中两者呈现正相关;疾病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BDNF在神经疼痛疾病的发生当中有一定的生化机制作用。神经疼痛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显著,但是主要表现在疼痛感所导致的继发性状态,和神经疼痛的生化机制无明显关联

  • 标签: 神经病理性疼痛 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5&mdash 羟色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