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核酸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2月10日我院收治的104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料。采集口咽或鼻咽拭子标本,通过RT-PCR检测COVID-19核酸。结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及治疗等情况,根据核酸时间,分为延长(>28天)和非延长(≤28天)。结果:104例患者总共接受607次病毒核酸检测,平均每人为5.8次。自首发症状到核酸的中位间隔时间为24天(19,34天)。70例(67.3%)患者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后行第三次检测,其中第三次阳性的患者为16例(22.9%),阴性的患者为54例(77.1%)。结论:大部分COVID-19患者的新冠病毒核酸时间约在首发症状后的1个月以内。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核酸转阴 假阴性
  • 作者: 叶颖子 卢燕鸣 许普 陆春梅 陈轶维 胡会 范巧玲 张晓艳 王立波 俞蕙 张婷 周建国 周文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2022年第12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上海 2011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儿科,上海 201112,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上海 201102,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内科,上海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消化感染科,上海 20006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上海 200062,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科,上海200127,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科,上海2011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儿病毒核酸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以2022年4月7日至5月19日在上海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部院区)收治的189例3~14岁新冠肺炎患儿为队列人群,按照疫苗接种情况分为未接种组和接种组,总结分析患儿年龄、性别、分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数据,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χ²检验。对疫苗接种情况和病毒核酸时间相关性进行Cox混合效应回归模型分析。并对未接种组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患儿未接种疫苗原因。结果189例3~14岁新冠肺炎患儿中男95例(50.3%)、女94例(49.7%),年龄5.7(4.1,8.6)岁。未接种组117例(61.9%)、接种组72例(38.1%)。接种组年龄大于未接种组[8.8(6.8,10.6)比4.5(3.6,5.9)岁,Z=9.45,P<0.001]。临床表现、疾病分型及检验结果组间比较,除咳嗽症状发生率接种组高于未接种组[68.1%(49/72)比50.4%(59/117),χ2=5.67,P=0.017],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曲线及Cox混合效应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接种组病毒核酸时间短于未接种组[8(7,10)比11(9,12)d,Z=5.20,P<0.001;矫正HR=2.19(95%CI 1.62~2.97)]。未接种疫苗原因问卷调查发放115份问卷,收集有效问卷112份(97.4%),其中家长认为患儿不在接种适龄范围(51例,45.5%)及身体特殊情况(47例,42.0%)是未接种疫苗的主要原因。结论接种疫苗可以有效缩短新冠肺炎患儿病毒核酸时间,应积极制定针对性方案,提高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适龄儿童接种率。

  • 标签: 儿童 新型冠状病毒 疫苗接种 Omicron株
  • 作者: 李玉峰 张建华 干晗 张开创 蔡康 刘巍 雒胜男 蒋红丽 金彪 赵列宾 孙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2023年第03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肾脏风湿免疫科,上海 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呼吸内科,上海 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上海 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上海 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感染科,上海 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心脏中心,上海 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镜朗高级专家诊疗部,上海 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长兴分院心血管内科,上海 20191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2年4月3日至5月31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长兴分院(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定点救治医院)因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的225例患儿的确诊年龄、性别、病毒载量、基础疾病、临床症状以及陪护人员信息等资料。根据患儿胸部影像学表现分为轻型组和普通型组,按确诊年龄将患儿分为<3岁组和3~<18岁组,根据陪护人员核酸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阳性陪护组和阴性陪护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225例患儿中男120例、女105例,感染年龄2.8(1.3,6.2)岁,<3岁119例、3~<18岁106例。普通型19例、轻型206例。阳性陪护组患儿141例、阴性陪护组84例。3~<18岁组患儿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时间短于<3岁组[5(3,7)比7(4,9)d,Z=-4.17,P<0.001]。阴性陪护组患儿核酸的时间短于阳性陪护组[5(3,7)比6(4,9)d,Z=-2.89,P=0.004]。临床症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纳差与核酸时间有相关性(OR=3.74,95%CI 1.69~8.31,P=0.001)。结论陪护人员同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延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的核酸时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纳差影响核酸时间。

  • 标签: 儿童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株 因素分析 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上海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儿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22年4月25日至6月8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定点救治医院)因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的177例患儿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资料。根据患儿胸部影像学表现分为轻型、普通型组;按感染年龄将未接种疫苗患儿分为<3岁、3~<18岁组;根据疫苗接种情况将3~<18岁患儿分为未接种、接种1剂次、接种2剂次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77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儿中男96例、女81例,发病年龄3(1,6)岁,病毒核酸时间为(10.3±3.1)d。轻型138例、普通型39例。3~<18岁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适龄儿童中未接种疫苗55例、接种1剂次5例、接种2剂次36例。接种2剂次疫苗患儿末次疫苗接种时间≤6个月比>6个月病毒核酸时间更短[(7.1±1.9)比(10.8±3.0)d,t=-3.23,P=0.004]。单因素分析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时间受未接种疫苗患儿年龄、基础疾病、消化道症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情况的影响(t=3.87、2.55、2.04、4.24、3.51、2.92,F=16.27,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长(β=-0.33,95%CI -0.485~-0.182,P<0.001)、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剂次增多(β=-0.79,95%CI -1.463~-0.120,P=0.021)是患儿病毒核酸时间缩短的保护因素,淋巴细胞比例减少(β=-0.02,95%CI -0.044~-0.002,P=0.031)、有基础疾病(β=1.52,95%CI 0.363~2.672,P=0.010)则是患儿病毒核酸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细胞比例减少、有基础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儿病毒核酸时间长,年龄增长、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剂次增多患儿病毒核酸时间短。

  • 标签: 儿童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变异株 病毒,核酸转阴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于2019年12月由武汉开始发展至全国各地,其防控工作是当前医务人员的首要任务。现报道3例NCP患者治疗后咽拭子病毒核酸阴性,粪便核酸检测仍呈阳性。鉴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高度同源、临床表现相似,参考SARS防治的经验,建议在诊治过程中重视粪便核酸检测情况。推荐粪便核酸检测结果作为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的参考,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消化道传播风险。

  • 标签: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传染病控制 粪便 咽拭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化湿解毒汤灌肠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儿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化湿解毒汤灌肠,对照组静点病毒唑10-15mg./kg/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化湿解毒汤是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有效方剂。

  • 标签: 化湿解毒汤 轮状病毒性肠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宫颈高度病变患者治疗后HR-HPV(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情况和预后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择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宫颈高度病变患者46例,对所有患者随访至2018年12月,统计患者生存及宫颈癌发生情况,并研究其与HR-HPV的关系。结果治疗后46例患者中,40例HR-HPV,6例持续阳性;2例患者发生宫颈癌,远处转移1例。治疗后患者HR-HPV是否与3年宫颈癌发生率、生存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有细胞学检验,HR-HPV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均更高,其中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高度病变治疗后HR-HPV持续阳性患者死亡和发生宫颈癌风险更高;HR-HPV持续阳性患者发生宫颈癌危险更大,但远处转移危险不会因此增加;HR-HPV阴性患者仍有发生宫颈癌和远处转移风险;相对于细胞学检查,HR-HPV监测宫颈癌发生特异度和灵敏度更高。针对宫颈高度病变治疗后患者开展HR-HPV监测,对于了解和预测宫颈癌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肿瘤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治疗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与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所有患者宫颈癌复发及生存情况,对患者预后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HR-HPV患者≥3年生存率94.12%较HR-HPV持续阳性患者的62.50%明显升高,复发率5.88%较HR-HPV持续阳性患者75.00%明显降低(P均<0.05)。HR-HPV患者盆腔复发率40.00%低于HR-HPV持续阳性患者57.14%,远处转移率60.00%高于HR-HPV持续阳性患者42.86%,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宫颈癌治疗后HR-HPV提示患者临床复发及死亡风险可能会降低,HR-HPV检查可以作为宫颈癌治疗后监测疾病复发及预后评估的一项有效方法。

  • 标签: 宫颈癌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转阴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后母婴传播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患儿的抗体情况及其临床特征。方法以2019年10月至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科门诊接受随访的106例HI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比较ART前后,抗-HIV与抗-HIV阳性患儿的淋巴细胞计数和HIV RNA。结果106例患儿中,男65例(61.32%),女41例(38.68%),年龄为(8.9±4.7)岁。ART后,3例(2.83%)患儿抗-HIV,103例(97.17%)抗-HIV阳性。3例抗-HIV患儿均为男性,且均在6月龄前开始接受ART。抗-HIV患儿与抗-HIV阳性患儿抗病毒治疗时长分别为4.67(4.19,4.70)年和5.17(3.96,9.01)年,开始ART时年龄分别为1.38(1.36,2.32)月龄和51.14(15.90,73.40)月龄。ART前和ART后目前情况,抗-HIV患儿的CD3+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比例和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分别为3 376(2 772,4 813)/μL和2 275(2 122,2 944)/μL、2 457(1 792,2 869)/μL和1 279(1 123,1 640)/μL、0.26(0.24,0.32)和0.37(0.35,0.38)、1.21(0.76,2.01)和1.35(1.25,1.40),分别高于抗-HIV阳性患儿的2 156(1 351,3 163)/μL和1 885(1 468,2 455)/μL、443(167,956)/μL和751(544,977)/μL、0.22(0.18,0.37)和0.27(0.22,0.32)、0.31(0.13,0.50)和0.76(0.53,0.98)。ART前,抗-HIV患儿和抗-HIV阳性患儿的HIV RNA分别为5.73(5.62,5.87) lg拷贝/mL和5.33(4.71,5.75) lg拷贝/mL;ART后,3例抗-HIV患儿HIV RNA均低于检测下限,77.67%(80/103)的抗-HIV阳性患儿HIV RNA低于检测下限。结论经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患儿早期接受ART,可能出现抗-HIV。及早诊断新生儿HIV感染,尽早给予ART,有助于其病毒学抑制和免疫功能重建。

  • 标签: HIV 血清转换 抗病毒治疗 母婴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对宫颈高度病变患者治疗后HR-HPV(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情况和预后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择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宫颈高度病变患者46例,对所有患者随访至2018年12月,统计患者生存及宫颈癌发生情况,并研究其与HR-HPV的关系。结果治疗后46例患者中,40例HR-HPV,6例持续阳性;2例患者发生宫颈癌,远处转移1例。治疗后患者HR-HPV是否与3年宫颈癌发生率、生存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有细胞学检验,HR-HPV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均更高,其中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高度病变治疗后HR-HPV持续阳性患者死亡和发生宫颈癌风险更高;HR-HPV持续阳性患者发生宫颈癌危险更大,但远处转移危险不会因此增加;HR-HPV阴性患者仍有发生宫颈癌和远处转移风险;相对于细胞学检查,HR-HPV监测宫颈癌发生特异度和灵敏度更高。针对宫颈高度病变治疗后患者开展HR-HPV监测,对于了解和预测宫颈癌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肿瘤 转移
  • 作者: 王然 张林琳 田娇 刘梦佳 谢正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北京市儿科研究所感染与病毒研究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童危重感染诊治创新单元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研究北京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病毒性感染性/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类重大疾病,新发和突发传染病中也以病毒性居多。快速准确的病毒病原检测对于该类疾病的临床诊疗和预防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病毒核酸检测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等优势,现已成为明确病因、确定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手段。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温扩增技术和基因组测序等一系列方法已成功应用于病毒核酸检测。本文将从目前临床常用的病毒核酸检测方法与应用,以及结果解读中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讨论,助力病毒性感染性/传染性疾病的精准诊断与治疗。

  • 标签: 病毒 核酸检测 临床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阿比多尔与干扰素雾化吸入在新冠肺炎中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核算率的影响进行评价。方法 将我院在2020年3月到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新冠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不同的治疗方法作为分组依据,单疗组40例用的是阿比多尔单一治疗,联合组40例则联合了干扰素雾化吸入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核酸检测率,分析联合用药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比发现联合组的核酸抗体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 阿比多尔与干扰素雾化吸入在新冠肺炎中的联合治疗能够进一步优化新冠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阳率。

  • 标签: 联合治疗效果 阿比多尔 干扰素雾化吸入 新冠肺炎 核酸检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应用ASON来抑制HBV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在体外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利用核酶抑制HBV在体外也进行了一些研究,抑制率达96%.利用核酶抑制HCV的复制体外也进行了一些研究.Lieber等[17]针对HCV5′端的高度保守区设计了6个锤头型核酶

  • 标签: 反义核酸 抗肝炎病毒 核酸抗
  • 简介:摘要 : 新冠病毒属于呼吸道感染疾病,目前病毒感染的几率也在不断上升。检查患者体内的核酸已经成为确诊的主要依据。但是根据从当前临床分析来看,核酸检测阳性率并不理想,这就给病毒核算检测工作增加了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在实验条件上、检验人员上和检验过程中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此,文章注重以新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前核酸检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能够为抗战疫情提高重要依据。

  • 标签: 新冠病毒 核酸检测 结果
  • 简介:【摘要】 新型冠状肺炎核酸标本采集及标本转运流程在新冠疫情期间防控和防疫关口前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有效防线。现防疫工作已成为常态化,核酸标本采集以及标本转运欠缺规范,制度流于形式,建议学习规范方法,以利于各医疗及卫生机构有效、安全和高效的开展核酸标本采集及转运工作,持久战役。

  • 标签: 新冠病毒病 核酸标本采集 标本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