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安徽省426名健康人群血清检测结果分析表明:风疹HI抗体平均阳性率为59.15%;育龄期妇女易感率为10.77%。对361名健康人群BRDⅡ风疹减毒活疫苗免疫应答研究结果分析表明:各年龄组对风疹疫苗均有较好的免疫应答反应;免前阳性人群接种风疹疫苗仍可获得良好的免疫应答反应,显示我国选育的BRDⅡ风疹减毒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推荐我省风疹免疫策略:1)在全省建立风疹的监测;将风疹疫苗的接种纳入EPI管理规程。2)实行1岁儿童完成初种及对婚前育龄期妇女给予一针风疹疫苗的接种的方案。3)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全省农村地区14岁以下的儿童进行一针普种。

  • 标签: 风疹疫苗 免疫应答 BRDⅡ CRS 风疹HI抗体检测法
  • 简介:据《京郊日报》报道:我国首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在四川农业大学问世。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牛、羊等多种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是这种病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来源。猪伪狂犬病目前已呈世界性分布,其流行正呈上升趋势,给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四川农业大学郭万柱教授等专家在国内率先系统地开展了伪狂犬病病毒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成功构建出系列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活疫苗(SA215)”获得了国家新兽药证书,从而成为我国第一动物病毒基因工程疫苗。试验研究和应用效果表明,该疫苗较常规疫苗及同类疫苗具有遗传稳定性、安全性好、免疫原性强、抗潜伏感染能力独特等优点,达到国际同类疫苗的应用标准。首动物基因工程疫苗问世

  • 标签: 动物基因 基因工程 工程疫苗
  • 简介:目的:建立北京水痘疫苗生产工艺,采用此生产工艺生产水痘减毒活疫苗。方法:采用细胞工厂培养2BS细胞,感染北京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工作种子批,同时感染Oka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工作种子批作对照,经洗涤、离心、收获、原液合并、冻干制备水痘减毒活疫苗,并进行各项检定。结果:对照两种不同毒生产的水痘减毒活疫苗无明显差异,且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要求。结论:根据结果显示,可使用此毒生产工艺大规模生产北京水痘疫苗,与Oka生产水痘疫苗无差异。如果用此毒生产水痘疫苗供应市场,将会打破Oka水痘疫苗国内市场的垄断。

  • 标签: 水痘减毒活疫苗 细胞工厂 2BS细胞 北京株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工作种子批
  • 简介:临床上不能认为蓝耳病疫苗与流行毒相似就预测疫苗会产生保护性免疫力,因为确实有经典流行猪场免疫经典毒疫苗后仍不能控制蓝耳病,反而在换用变异毒疫苗后疫情逐渐得到缓解。

  • 标签: 蓝耳病 疫苗毒株 变异毒株 流行毒株 弱毒疫苗 免疫原性
  • 简介:美国乔治亚大学和梅里亚精选大药厂的研究人员在最新的《禽流感》杂志中报道称:单剂量重组火鸡疱疹病毒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疫苗能有效对抗传染性法

  • 标签: 剂量疫苗 对抗法氏囊 有效对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辽宁省2018—2019年甲型流感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基因,计算并评估流行疫苗的匹配度。方法选取2018—2019年49甲型流感毒进行测序,对HA基因进行进化分析;研究抗原表位、糖基化位点及受体结合位点变异情况;采用Pepitope模型对流行疫苗匹配度进行分析。结果2018—2019年流感流行季为11月份至次年3月份,主要流行型别为新甲型H1N1亚型。经进化分析,新甲型H1N1流行属于6B.1分支,与当年疫苗属于同一分支;季节性H3N2毒分布在3C.2a分支上,与2018—2019年疫苗处于同一分支,但2019—2020年疫苗位于3C.3a分支。部分毒在抗原表位及受体结合位点上发生了突变。若干毒疫苗相比,糖基化位点发生了增加或缺失,并未出现新的糖基化位点。使用Pepitope模型对疫苗效力从分子水平进行评估,本年度新甲型H1N1流感疫苗效力及2019—2020年疫苗预测效力均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但是季节性H3N2疫苗与本年度流行匹配度低,计算出的疫苗效力半数以上为负值。2019—2020年H3N2亚型疫苗效力有待进一步观察。结论2018—2019年辽宁省甲型H1N1流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H3N2亚型流行与2018—2019年疫苗匹配度低。应密切关注流行的基因变异情况并及时更新疫苗

  • 标签: 甲型流感病毒 抗原性 基因进化分析 疫苗效力
  • 简介:用1羽份重组鸡痘病毒vFV282活疫苗对7日龄商品鸡分别进行刺种免疫和肌注免疫,28d时刺种进行二次免疫,通过不同时间阶段脾脏淋巴细胞转化指标分析表明,ConA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净增值(OD570nm)于免疫后7d时明显升高0.092,28d时达到最高峰0.155,42d时下降至0.032,首次免疫后刺种组明显优于肌注组,二次免疫高于一次免疫组。

  • 标签: 重组鸡痘病毒 肉鸡 淋巴细胞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肺炎球菌疫苗功能性抗体的标准分子特征分析,为肺炎球菌疫苗的临床评价奠定基础。方法对24检测肺炎球菌疫苗功能性抗体的标准的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测序,并运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等方法,对相关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24菌株的基因序列与肺炎链球菌模式NCTC 7465的16S rRNA基因序列(LN831051)的相似性在98.35%~99.86%之间,碱基的差异在2~23 bp;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显示24标准菌株的ST型各不相同;PFGE分析结果表明24标准菌株100~1 000 Kb大小的DNA片段得到了较好的分离效果,各血清群/型的菌株各具其特征性的条带(12~15个片段)。结论本研究发现检测肺炎球菌疫苗功能性抗体的标准的ST型和PFGE图型均不相同,具有代表性,为肺炎球菌功能性抗体检测用标准菌株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参考。

  • 标签: 肺炎球菌疫苗 功能抗体检测 标准菌株 分子分型
  • 简介:摘要随着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 2,SARS-CoV-2)疫苗的研发上市,接种疫苗已成为阻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传播的最有效途径。然而,SARS-CoV-2变异的不断出现对疫苗的免疫效力带来了一定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对目前主要出现的SARS-CoV-2变异及其变异位点进行了总结,分析了SARS-CoV-2变异疫苗免疫保护效力的影响。

  • 标签: 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 病毒突变 疫苗效力 刺突蛋白
  • 简介:一、猪蓝耳病流行情况猪蓝耳病病毒(PRRSV)主要分两类,高致病性毒(变异毒)和经典毒,国内还是以高致病性毒为主,据测算,其实验室检测到的90%以上的蓝耳病毒都属于高致病性毒

  • 标签: 疫苗毒株 蓝耳病病毒 数量控制 防控 高致病性 猪蓝耳病
  • 简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占全球发病总数的90%,病死率约为3%-10%,波及全国30个省市和自治区。在各种预防HFRS的措施中,疫苗是一种最特异和最有效的预防手段。迄今为止。本实验室已经研究出HFRSⅠ型、Ⅱ型和双价及双价纯化沙鼠肾灭活疫苗,并已取得正式生产文号,为预防HFRS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HFRS疫苗质量的好坏,对HFRS疫区的防病效果起很大的影响。考核HFRS疫苗免疫效果最常用的方法是中和抗体效价的检测。但家兔经疫苗免疫后活毒攻击,检查家兔小肠的病毒抗原是考核疫苗免疫效果最直接、方便、稳定的方法。本课题组从2001—2002年HFRS毒浙江分离中筛选出一攻击家兔后小肠荧光抗原最强的矾作为今后考核HFRS疫苗效果的攻击毒

  • 标签: 肾综合征出血热 疫苗效果 攻击 毒株 疫苗免疫效果 HFRS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宝应县发现的1例VDPV病例卫生应急处置情况。方法启动1V级脊灰相关事件的应急响应,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和检测、脊灰疫苗接种率评估、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主动搜索、应急接种等工作。结果病例免疫水平低下,检出脊灰病毒Ⅲ型阳性,经治疗和隔离医学观察痊愈,人群脊灰疫苗各剂次接种率均在99%以上,人群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均在95%以上,AFP检测敏感度高,无漏报现象,脊灰疫苗查漏补种率达94%以上。结论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快速、有效,未发现形成VDPV循环,应急响应终止。

  • 标签: VDPV病例 应急处置
  • 简介:2011年以来海安县畜牧兽医站推广鸡新城疫低毒力活疫苗(ZM10),开展免疫效果比较试验等研究工作,制定出综合免疫程序、疫苗免疫操作规范、消毒技术、饲养管理技术等鸡新城疫综合防控技术,并在全县范围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新城疫的动态免疫密度一直保持在100%,六年来全县鸡新城痍发病率、死亡率显著下降,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效益。

  • 标签: 新城疫低毒力活疫苗(ZM10株) 经济效益
  • 简介: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可以引起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此病主要发生于6~15周龄的断奶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常为4%-30%和50%-90%。此外,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也可以导致猪皮炎与肾病综合症、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先天性震颤等。

  • 标签: 猪圆环病毒2型 三类新兽药 灭活疫苗 多系统衰竭综合症 H株 断奶仔猪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免疫人群和小鼠血清对变异(Delta和Beta)的交叉中和活性。方法各取20份人群常规两剂基础免疫血清、三剂加强免疫血清和两剂小鼠免疫血清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新型冠状病毒原型、Delta和Beta变异3病毒,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采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中和抗体。通过分析不同稀释度血清对固定剂量病毒的中和活性,计算血清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评估免疫血清的交叉中和水平。结果人免疫血清对不同变异的阳性率均大于95%;基础免疫后,接种者血清对原型、Delta和Beta变异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109、41和15,与原型比较,针对Delta和Beta变异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下降2.7倍和7.3倍;加强免疫后,接种者血清对原型、Delta和Beta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446、190和86,与原型比较,针对Delta和Beta变异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下降2.3倍和5.2倍。小鼠免疫血清对不同变异的阳性率均为100%;对原型、Delta和Beta变异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2 037、862和408,与原型比较,针对Delta和Beta变异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下降2.4倍和5.0倍。结论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免疫后的人群和小鼠血清均可对Delta和Beta变异产生一定水平的中和保护,且人群加强免疫后可产生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和交叉中和抗体,为该疫苗的临床应用和保护效果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 基础免疫 加强免疫 变异株 交叉中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同时对接种新冠疫苗是否对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产生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2年1月8日至2月2日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新冠救治医疗队在天津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连续收治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患者是否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对病情及转归的影响。收集数据包括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措施和临床结果,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共纳入362例患者,其中加强接种组136例(37.57%)、常规接种组190例(52.49%)和未接种组36例(9.94%)。患者呈集中分布趋势,其中171例(47.24%)患者表现出家庭聚集发病,共涉及69个家庭。362例患者中,74例(20.44%)患者存在1种或1种以上基础疾病,主要是高血压(64例,17.68%)、糖尿病(23例,6.35%)、冠心病(18例,4.97%);215例(59.39%)患者存在1种或1种以上不适症状,主要是咳嗽(158例,43.65%)、咽部不适(154例,42.54%)和发热(136例,37.57%)。诊断分型为轻型194例(53.59%)、普通型165例(45.58%)、重型3例(0.83%)。患者入院时新冠病毒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滴度升高〔23.17(3.08,60.77)〕。患者均接受医学隔离,主要的治疗措施包括中医辨证(中成药或汤药)治疗265例(73.20%)、俯卧位治疗188例(51.93%)、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06例(29.28%)、胸腺法新免疫调节治疗21例(5.80%)、使用抗菌药物20例(5.52%)、经鼻高流量氧疗12例(3.31%)、使用糖皮质激素5例(1.38%)、无创机械通气1例(0.28%)、有创机械通气1例(0.28%)。362例患者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其中有12例(3.31%)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患者的病程中位数为13(10,15)d,住院时间中位数为13(11,15)d,核酸转阴时间中位数为13(10,15)d。与未接种组相比,加强接种组和常规接种组患者的新冠IgG抗体滴度和轻型患者比例更高〔IgG抗体滴度:41.49(20.32,81.38)、19.94(2.33,49.25)比0.16(0.07,1.94),轻型:66.91%(91/136)、48.94%(93/190)比27.28%(10/36)〕,且加强接种组高于常规接种组(均P<0.05)。与常规接种组和加强接种组相比,未接种组重型患者比例更高〔5.56%(2/36)比0.53%(1/190)、0(1/136)〕,核酸转阴时间更长〔d:15(11,16)比12(10,15)、13(11,15)〕,病程更长〔d:15(11,16)比12(10,15)、13(11,15)〕,且入住ICU的比例更高〔16.67%(6/36)比2.63%(5/190)、0.74%(1/136)〕,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奥密克戎变异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呈聚集性发病,但其临床症状较轻。新冠疫苗尤其是加强针接种对预防奥密克戎变异感染患者病情进展及改善预后方面仍然有效。

  • 标签: 奥密克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苗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H1N1流感病毒疫苗在MDCK和MDCK-G1细胞中的最佳培养条件、产毒量、病毒滴度和细胞代谢情况。方法通过棋盘法摸索两种细胞的最佳种毒条件,然后比较2细胞在最佳条件种毒后的血凝滴度、半数组织感染剂量(TCID50)、葡萄糖和乳酸的代谢情况。结果MDCK-G1细胞以感染复数(MOI)=0.001、1 μg/ml TPCK胰酶接种H1N1流感病毒后,72 h时血凝滴度达到峰值(1∶512),病毒滴度为107.4TCID50/ml;MDCK细胞以MOI=0.000 1、1 μg/ml TPCK胰酶接种H1N1流感病毒后,72 h时血凝滴度达到峰值(1∶256),病毒滴度为106.6TCID50/ml。结论MDCK-G1比MDCK细胞更适合流感病毒的增殖。本研究为细胞基质流感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 标签: MDCK细胞 MDCK-G1细胞 H1N1流感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Sabin毒种制备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IPV)生产工艺并评价其免疫原性。方法采用Vero细胞培养Sabin脊髓灰质炎Ⅰ、Ⅱ、Ⅲ型病毒,制备3价SabinIPV(Sabin strain IPV, sIPV)。通过ELISA检测D抗原含量。检测病毒滴度,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纯化病毒形态并电泳鉴定,分析抗原纯度,同时检测纯化原液宿主细胞残余DNA和蛋白含量。通过大鼠体内接种法比较sIPV和野生IPV免疫原性,并观察中和抗体滴度变化。结果Ⅰ、Ⅱ、Ⅲ型收获液D抗原含量分别为2 437、365、1 253 DU/ml,病毒滴度分别为每毫升8.4 、7.8和7.9 lg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纯化病毒抗原纯度均>99%。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直径20~30 nm病毒颗粒,电泳鉴定正确。纯化原液的残余宿主细胞DNA和蛋白含量分别12.3 pg/500 μl和9.8 ng/ml。sIPV3针免疫后在大鼠体内诱导产生抗Ⅰ、Ⅱ、Ⅲ型中和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9 397.8、554.7和4 668.4,与野生IPV相比Ⅰ型明显增高(t=-3.429,P=0.004),Ⅱ、Ⅲ型无明显差别,初免后19周内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建立了稳定的sIPV生产工艺,制备的sIPV免疫原性较好。

  • 标签: 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灭活 免疫原性 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