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结合2009年双胞旋沟藻赤潮现场调查无机营养盐和双胞旋沟藻细胞密度数据,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批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无机氮、磷源对双胞旋沟藻生长的影响。固定氮源(NaNO3)浓度为160μmol/L,以Nat/2P04为磷源,氮磷比为12时,比生长速率最大为0.42d^-1;氮磷比为4.32时,细胞密度均能达到4×10^3~6×10^3cells/L;氮磷比为64和100时,对数期较短且最大细胞密度较低。固定磷源(NaH2PO4)浓度为5μmol/L,研究了3种无机氮源(NaNO3,NaNO2,NH4Cl)对双胞沟藻生长的影响。以NaNO3为氮源,氮磷比为4和8时对数期较短且最大细胞密度也较低,氮磷比为16时获得最大比生长速率(0.40d^-1)和最大细胞密度(6×10^3cells/L),氮磷比达到100时也未对细胞生长产生明显抑制;以NaNO2为氮源,氮磷比为64时比生长速率最大,氮磷比为20时获得最大细胞密度,氮磷比大于32时初期生长受到一定抑制;以NH4Cl为氮源,延迟期较长,氮磷比为12时比生长速率最大,氮磷比大于32时初期生长也受到抑制,氮磷比为64和100时细胞基本没有生长。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发现,以NaH2PO4为磷源、NaNO3为氮源时双胞旋沟藻的生长情况取决于氮磷的浓度而不是比例。而以NaNO2和NH4CI为氮源时,氮源浓度超过一定值后会对双胞旋沟藻生长产生抑制。

  • 标签: 海洋科学 双胞旋沟藻 氮磷比 比生长速率 硝酸盐 亚硝酸盐
  • 简介:以青海湖水体的11个样点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形态氮素(总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质量浓度、藻类数量及叶绿素质量浓度,同时测定其他相关因子,并对氮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水体中总氮、硝酸盐氮及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80mg/L、0.28mg/L和0.20mg/L,且湖心区(深水区)样点质量浓度大于岸边区(浅水区)样点,浅水区植物生长及沙柳河等外源输入均对氮素质量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为9.70μg.L-1,浅水区质量浓度高于深水区;浅水区氨氮的氧化作用可能是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在浅水区高于深水区的主要原因,同时溶解氧是此过程的限制因子;水体氮素与藻类数量为显著的负相关性,但与叶绿素质量浓度为显著正相关性。青海湖水体不同形态氮素分布具有不同特征,且氮素对藻类的生长和繁殖具有不同的影响。

  • 标签: 环境学 氮素 分布特征 藻类数量 叶绿素 青海湖
  • 简介:长序列干旱时空变化能准确地反映区域气候干湿变化趋势,基于1901-2009年松嫩平原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采用干燥度指数、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松嫩平原生长季百年序列干湿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1)松嫩平原生长季干燥度呈现全区减小趋势,地表趋向湿润,且具有自西向东递减的空间特性;2)干燥度气候倾向率空间分布为-0.019×10^-1~0.004x10^-1a^-1,松嫩平原西部干燥度下降趋势显著;3)干燥度代际变化较明显,且1926年为由干旱向较湿润转化的突变点;4)降水量是决定地表干燥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地理学 干燥度指数 生长季 松嫩平原
  • 简介:为了草原生态系统煤矸石废弃地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在正常供水(基质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和水分胁迫(基质含水量分别为60%和40%)条件下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l,AM)真菌Rhizophagusintraradices(RI)对新排放煤矸石上玉米(ZeamaysL.)菌根侵染率、生物量、矿质营养吸收、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和植株水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AM真菌后玉米均具有较高的菌根侵染率,并随基质含水量降低逐渐增加。接种RI未显著影响3种水分条件下煤矸石上玉米的生长,显著增加了玉米对P的吸收量,显著调节了玉米的C∶N∶P生态化学计量比,符合生长速率假设。随水分胁迫程度增加,玉米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吸收量降低。水分胁迫下,接种RI显著增加了玉米叶片鲜重含水量,加快了植株复水速率,改善了玉米的水分状况,表明RI对增强新排煤矸石中玉米抗旱性具有潜在的作用。初步证明了AM真菌对于增强玉米适应煤矸石基质的复合逆境,以及在干旱半干旱草原生态系统煤矸石废弃地上重建植被均具有一定的潜在作用。

  • 标签: 环境学 丛枝菌根真菌 水分胁迫 煤矸石 玉米 生长
  • 简介:为探索稀土元素镧与酸雨对大豆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复合影响,以大豆幼苗为试材,采用水培法培养,模拟酸雨和镧处理试材。结果表明,在酸雨(AR1/pH=3.0,AR2/pH=4.0,AR3/pH=5.0)单独作用下,各项生长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稀土La(RE1/20mg·L^-1,RE2/60mg·L^-1,Rb/100mg·L^-1)单独作用下,生长指标呈现明显的“低促高抑”规律。RE+AR复合作用影响下,RE1和AR复合对大豆幼苗生长抑制程度低于AR单独作用,表现为拮抗效应,RE2、RE3与AR对大豆幼苗的复合影响表现为协同作用。大豆幼苗的Chl含量和Pn,与其他生长指标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AR、RE及AR+RE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是其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 标签: 环境学 低剂量La(Ⅲ)与酸雨 复合作用 生长指标 光合作用 大豆幼苗
  • 简介:为了给砷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提供参考,利用调制叶绿素荧光技术探讨了自然环境中常见的4种形态的砷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6h内,亚砷酸盐对藻类生物量的增长和光合活性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砷酸盐在抑制藻类生长的同时却因为干扰代谢而使藻类表现出光合活性的增强;一甲基砷酸盐和二甲基砷酸盐对藻类在这些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弱,但对藻类光能利用效率、非光化学淬灭系数等还是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因此,除亚砷酸盐毒性较强之外,其余几种砷化合物在宏观层次上都观测不到明显的生长抑制效应,但是在微观层次上已表现出对光合效应的不同影响。

  • 标签: 毒理学 砷形态 生物有效性 叶绿素荧光 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