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度玫瑰痤疮眼部损害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12月1日至2021年5月30日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门诊诊断为重度玫瑰痤疮患者28例34,将患者按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A、B两组,A组13例16,局部联合使用0.3%玻璃酸钠滴眼液及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B组15例18,局部仅使用0.3%玻璃酸钠滴眼液。两组患者前2周口服盐酸米诺环素100 mg/d,后6周口服盐酸米诺环素50 mg/d,均辅以睑板腺按摩、眼睑局部热敷及睑缘清洁等相同的物理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LogMAR视力、泪膜破裂时间(BUT)、表疾病评分量表(OSDI)评分以及睑板腺功能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及治疗后组间差异。结果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A、B组视力均明显提高(t值分别为3.10、2.15,P值分别为0.007和0.046),泪膜破裂时间明显提高(t值分别为3.44、2.85,P值分别为0.003和0.011),OSDI评分均显著下降(t = 7.12、9.33,均P < 0.001),睑板腺功能评分亦显著下降(t = 13.73、16.82,均P < 0.001);治疗后两组间视力(P = 0.721)、泪膜破裂时间(P = 0.189)、OSDI评分(P = 0.808)以及睑板腺功能评分(P = 0.1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均未见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最长随访时间8个月,眼部皮损均未见复发。结论不联合局部使用抗生素,口服盐酸米诺环素片联合局部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可有效治疗重度玫瑰痤疮眼部损害,并能控制复发。

  • 标签: 红斑痤疮 眼疾病 治疗结果 米诺环素 玫瑰痤疮眼型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玻璃酸钠滴眼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米诺环素治疗重度玫瑰痤疮的疗效。方法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角膜病门诊收集重度玫瑰痤疮患者23例[男8例,女15例,年龄13~26(19.52±0.89)岁]。治疗8周,前2周口服米诺环素,每天100 mg,后6周口服米诺环素,每天50 mg。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眼部、全身皮肤情况和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治疗前后视力及眼部和全身皮肤炎症程度分级评价疗效。结果米诺环素治疗重度玫瑰痤疮2周后,14例患者眼部情况改善、皮炎消退,有效率60.87%;治疗8周后23例有效率100%。治疗期间未见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Log MAR视力0.20±0.09,治疗后8周Log MAR视力0.14±0.0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P<0.05)。患者最长随访1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米诺环素治疗重度玫瑰痤疮安全、有效,并能控制复发。

  • 标签: 米诺环素 玫瑰痤疮 眼型 治疗结果 角膜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玫瑰痤疮的治疗策略。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20例玫瑰痤疮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人。对照组采取口服米诺环素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联合火针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红斑评分、毛细血管扩张情况以及丘疹脓包治疗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红斑情况、毛细血管扩张情况以及丘疹脓包治疗情况好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火针联合米诺环素对于玫瑰痤疮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降低患者的毛细血管扩张情况,缩小红斑的面积,并改善红斑的出现频率,提高患者的丘疹脓包,综合治疗水平。且该种方法在治疗过程当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较为安全有效,可利于患者预后。

  • 标签: 玫瑰型痤疮 丘疹脓包 米诺环素
  • 简介:玫瑰痤疮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与血管舒缩功能、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免疫功能等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玫瑰痤疮的发生、发展与皮肤屏障功能的受损有密切的联系,而修复皮肤屏障的治疗同时可明显缓解玫瑰痤疮患者干燥、瘙痒、刺痛、阵发性潮红等临床症状。这个特点使得皮肤屏障功能的研究在玫瑰痤疮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皮肤屏障功能的研究也为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玫瑰痤疮 皮肤屏障
  • 简介:摘要:玫瑰痤疮与多种主要表现为面部红斑、丘疹、脓疱的皮肤病难以鉴别,本文旨在综述痤疮、脂溢性皮炎、红斑狼疮、敏感性皮肤等皮肤疾病的特征性表现,提高玫瑰痤疮鉴别诊断的正确性。

  • 标签: 玫瑰痤疮 皮肤镜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探讨A肉毒毒素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浙江省金华市第五医院皮肤科门诊玫瑰痤疮女性患者20例,年龄27~46(35±3)岁。全面部注射1次A肉毒毒素50~60 U,14 d后予以低能量强脉冲光治疗,每28 d 1次,3次后每2个月巩固1次共5次。治疗期间及治疗后防晒、保湿。20例患者7~10 d开始起效,潮红和红斑明显减轻,瘙痒好转;14 d红斑大部分消退。激光治疗3次后红斑消退,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缓解;之后每2个月巩固1次,随访6个月治愈。仅1例患者强脉冲光治疗后出现面部红斑、水肿,予以冷敷3 d后缓解,无色素沉着。A肉毒毒素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玫瑰痤疮 肉毒毒素 强脉冲光 联合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玫瑰痤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疾病,表现为面中部为主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斑块及鼻赘。过去玫瑰痤疮以药物治疗为主,随着光学的发展,物理治疗的种类及多种物理治疗方法联合应用越来越多,治疗玫瑰痤疮采用的物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激光、强脉冲光疗法、光动力疗法等。

  • 标签: 玫瑰痤疮 激光 强脉冲光 光动力疗法
  • 简介:摘要探讨A肉毒毒素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红斑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及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红斑玫瑰痤疮患者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22~51岁,平均33岁;病程1~11年,平均3.31年。分为A肉毒毒素联合强脉冲光组(联合组)12例和强脉冲光组(光子组)11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联合组有效9/12例,高于光子组5/11例,VISIA皮肤图像检测的红色区分值显示,联合组红色区分值在使用肉毒毒素4周后显著下降(F=8.37, P<0.01),而16周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85,P<0.001),联合组在改善红斑方面优于光子组。A肉毒毒素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红斑玫瑰痤疮疗效确切,耐受性较好,优于单用强脉冲光治疗。

  • 标签: 玫瑰痤疮 A型肉毒毒素 强脉冲光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中部反复潮红、红斑。近年来,对本病的诊治有了新的认识,为此,组织部分专家在《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的基础上制定本指南,新版指南提出了分部位诊断标准,希望能进一步规范我国玫瑰痤疮的诊断与治疗。

  • 标签: 红斑痤疮 指南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皮炎汤治疗玫瑰痤疮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玫瑰痤疮患者80例作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甲硝唑凝胶,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皮炎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玫瑰痤疮是面中部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对患者的外貌会产生较大影响,不利于患者的社会生活。玫瑰痤疮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根据病例经验总结,患者多产生阵发性潮红、毛细血管扩张、持续性红斑、丘疹、脓疱等症状并伴随一些不适症状。本文将对玫瑰痤疮的治疗进展展开叙述。

  • 标签: 玫瑰痤疮 DPL 短波治疗仪 舒敏之星 小剂量异维A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面部皮肤病,临床特征包括面部隆突部位皮肤阵发性潮红、持续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等症状,其中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玫瑰痤疮目前仍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案。玫瑰痤疮是一种由多种机制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针对其导致的顽固性潮红和红斑的治疗方法疗效有限。A肉毒毒素(botulinumneurotoxinA,BTX-A)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及阻断乙酰胆碱和神经肽的释放,下调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血管的持续扩张,从而减轻面部潮红的症状,具有治疗玫瑰痤疮的潜能。目前已有相关研究初步证实,BTX-A治疗玫瑰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BTXA可能成为一种治疗玫瑰痤疮的新型有效方法。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杆菌产生的神经毒素,通过抑制乙酰胆碱及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肌肉性疾病及医学美容等领域。近期的临床实践提示肉毒毒素微量皮内注射可有效改善皮肤潮红及持久性红斑,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该文对肉毒毒素微滴注射治疗玫瑰痤疮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玫瑰痤疮 肉毒毒素 微滴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