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利用《翁心存日记》等历史文献资料,重建了1840年长江三角洲水灾的时空分布。本次水灾的主要天气成因为梅雨期偏长、雨量偏多。其灾害程度一般。对常熟区域社会对水灾的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直接受灾的农民能迅速对灾害做出反应,驱动社会力量的动员。官府和士绅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为目的,组织赈济。无论官赈和民赈,皆操于胥吏之手,使得赈济的效率低下,而鸦片战争亦使得该年灾害的社会赈济更加困难和复杂。江南区域社会存在的赈济体系能使灾害损失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转移,从而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但更大时空尺度上的制度及事件对区域响应机制的运作有重要影响。

  • 标签: 清代 长江三角洲 历史气候 水灾 社会响应
  • 简介:本文通过三个层面对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功能进行了划分和探讨,并提出了发挥回族体育文化功能的若干建议。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保护力度,使回族传统体育得以发扬与传承,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参考借鉴价值。

  • 标签: 回族 传统体育 文化特征
  • 简介:基于武汉市统计年鉴和2011年的问卷调查,利用ArcGIS工具,采用相关空间分析方法,构建总量职住比、独立系数、外出通勤率和外来通勤率的综合职住指标体系,对武汉市职住空间特征和职住匹配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市以向心城镇化发展为主,人口和就业集中在中心城区内;城市居住以中央活动区为中心呈现出向外居住用地比重逐渐降低的特征;就业表现出向心集聚的单中心结构,次级就业中心还未形成,但就业聚集区开始向外扩散;虽然武汉市具有形成多中心结构的地理基础,但当前单中心城市结构特征明显;城市通勤以步行和传统公共交通为主,大多组团通勤都发生在邻近组团内;主城区职住失衡状况不明显;新城组群独立性较强,与中心城区联系松散。

  • 标签: 职住空间 职住特征 职住空间匹配
  • 简介:中国有10个民族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他们统称为穆斯林。穆斯林人口增长迅速,民族人口构成相差悬殊;人口地域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穆斯林主体居住在农村,城市化率低于全国水平;穆斯林人口教育水平进展较快,高学历人才增加迅速;从事的职业以务农和经商为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穆斯林部分民族人口呈负增长、女性人口教育不重视、城市化水平低等问题,应该引起学术界以及政府的重视。

  • 标签: 穆斯林人口 人口特征 人口普查
  • 简介:本文对回族经堂语中方位词“上”、语气助词“着”及倒序式的造词方式进行了讨论,认为它们与元明时期的“汉儿言语’’存在着极为相似的情况。所谓“汉儿言语”,是指由于受蒙古语言影响,在元代以元大都为中心,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汉语口语。从经堂语与元明“汉儿言语”语法形式的相似性方面,可以对其语言形成年代进行观察。

  • 标签: 经堂语 汉儿言语 语法形式
  • 简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将改变青年人格形象,塑造“新青年”作为救国和建设新社会的当务之急.他认为“新青年”应是一个平等的、理性自主的、意志自由的、有德性的、富有情感的主体,其人格应在自我实现和社会实现中完善,在价值取向上应将实利和重道结合起来,在人生态度上应取进取精神.“新青年”人格理想虽也是真善美和知情意的统一,但已将对人格的独立和自由的追求放在主导地位,开始超越传统人格说中理想人格就是对道德人格的追求,向着人格之真和自由之境迈进.因此,“新青年”人格观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人格观的特征,标志着中国现代人格观的诞生.

  • 标签: 陈独秀 新青年 人格精神 传统人格说 现代性
  • 简介:以四川省入选首批《传统村落名录》的20个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结构研究方法和地域特征分析方法,探讨了四川省传统村落的地理格局与景观特色,认为应充分考虑四川省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认真组织后续的传统村落申报工作,争取将不同景观特征、具有地方代表性的传统村落纳入国家的保护范围。同时,结合已评选出村落的景观特征和文化特性,针对其地域差异和民族特色进行有效的规划和保护,促使村落资源在利用和开发中具备更强的异质形象,为其他优秀村落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参考和示范作用。

  • 标签: 四川省 传统村落 地域分布 景观特征 保护
  • 简介:本文以广东省陆路交通网络为对象,综合利用可达性度量模型对广东省区域可达性进行测算和空间特征分析,并进一步实现广东省省域的等级分区。结果表明,广东区域日可达性和时间可达性呈现出同心圆分布特征,并具有明显交通网络指向性;但在空间、交通网络结构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潜力可达性表现出多中心圈层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揭示了广东省区域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分异规律,探讨了地理区位和城市发展在可达性空间分异中作用,从而为广东产业布局优化、土地集约化利用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可达性 潜力模型 等级分区 空间分异
  • 简介:在甘肃现存的石窟中,水帘洞石窟群以其独特的艺术品格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其佛教建筑以崖面直接造像、浮塑浅龛造像以及形式多样的浮塑塔,融多种文化于一体的艺术特征,对研究地域佛教美术以及佛教美术民族文化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水帘洞石窟群 佛教建筑 艺术特征
  • 简介:甲午战争后,日本民间为对抗美欧扩张在华权益而提出旨在与中国等亚洲国家间提携甚或结盟的亚洲主义论调,在其嬗变过程中存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紧随局势变幻而频频翻新名称和言说;一是始终未变其国家利益至上的实质,及为主流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所不屑的边缘地位。

  • 标签: 甲午战争后 日本 亚洲主义 对华外交
  • 简介:在2006年发掘的山东青州香山西汉墓陪葬坑中发现了大量用于陪葬的铁质兵器,其中铁质矛头因锈蚀严重凝结在一起。采用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离子色谱对锈蚀产物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其主要锈蚀产物α-FeOOH和γ-FeOOH的生成和特点做了陈述,阐述此件铁质文物的锈蚀特征。对此件铁质文物的保护过程没有采用以往常用的除锈剥离做法,而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整体保护,灵活运用了文物保护原则,同样达到了保护要求的预期目标。

  • 标签: 山东青州西汉墓 铁质文物 锈蚀特征 科学保护
  • 简介:外族女婿是哈尼族迁徙史诗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文学形象,他们在不同的异文版本中反复出现,并出现在相似的情节中,具有高度的程式化特征。本文分析了这一形象三个层次的程式化特点,试图挖掘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心理内涵。

  • 标签: 哈尼族 迁徙史诗 外族女婿 程式
  • 简介:明人删削《文选》李善注和五臣注,并加己意增述而成明代《文选》删述本,删述者(或者是出版者)认识到五臣注与评点的相通之处与可转化性,在此基础上对注和评的职能产生明确的分工意识,落实到版本特征上表现为以版面位置规定职能分工。随着版式的约定俗成,位置反过来表达甚至决定职能,以至于评和注的某些内容很难区分。注释文本和评点文本二者的交集——导读内容及其指南性证明了注与评的共生状态,以及明代《文选》删述本的大众读本的性质。

  • 标签: 明代 文选 删述本 版式
  • 简介:元首制是古罗马由共和制向君主制转变的中间环节。通过前后对比可以发现,元首制下,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元首人选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元首制前期,元老阶层凭借征服者的身份、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以及自身的实力垄断了元首一职,而非元老阶层很难通过合法渠道晋升为元首;元首制后期,非元老阶层的将军们以蛮族入侵为契机,凭借军功,依靠军队的支持打破旧有的社会等级制度,成功晋级为元首。

  • 标签: 元首制 元首 元老阶层 非元老阶层
  • 简介:本文以通道县芋头侗寨为研究区域,在识别鼓楼、风雨桥、寨门、萨坛、布局形态、图腾标志、环境因子等9个景观基因的基础上,从环境要素感知和文化心理认同的角度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发现:1萨坛感知度最高,图腾感知度最低;2萨坛、鼓楼认同度较高,整体形态、图腾和参考环境认同度较低;3位置感知度最高,体积感知度最差;4情感认同度较高,功能认同度最低;5男性感知和认同明显高于女性;6文化程度对感知影响较大,对认同影响不明显;7居住时长对感知和认同有正向影响;8离村寨距离对感知与认同度由正向影响。

  • 标签: 传统聚落 景观基因 感知与认同
  • 简介:本文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研究抢劫、抢夺犯罪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发现两抢犯罪时空分布呈现显著且稳定的规律性。犯罪时间分布与人们的起居、出行时间密切相关;两抢犯罪高发区往往犯罪目标相对集中、人口流动性较大并且作案后便于逃逸;犯罪低发区多为非生活功能的区域。外来人口、商业场所、通勤人口以及交通复杂程度等城市环境因素对两抢案件数量呈显著正向贡献。两抢案件的发生要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犯罪目标时空上的集聚、较强的人口流动性以及作案后逃逸的方便。

  • 标签: 抢劫与抢夺 犯罪 时空分布 城市环 上海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