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心室流出(ventricularoutflowtract,VOT)起源室性早搏(prematureventricularcontraction,PVC)因临床常见,具有典型的心电图(ECG)特征,诊断并不困难,射频消融术是该病非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文中报道1例初步诊断右心室流出起源(RVOT)的PVC的患者,于左心室流出(LVOT)获得成功消融的诊治经过。文献复习了PVC定位的方法、VOT局部独特的解剖特点对定位的影响,以及三维标测新技术对PVC消融手术的帮助。

  • 标签: 心室流出道 室性早搏 射频消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出室性早搏定位应用体表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流出室性早搏患者,共计60例,分别计算V2导联R波振幅指数以及时限指数、V2导联移行指数,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SV2/RV3 指数,分析与射频消之间的关系。结果:应用V2导联R波振幅指数、V2导联移行指数对照,实施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高于胸部引线移位区、SV2/RV3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结论:应用V2导联R波幅度指数、时间指数和V2导联的移位指数可实现疾病鉴别。

  • 标签: 体表心电图 流出道室性早搏 定位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第四脑室流出探查松解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5例Chiari畸形Ⅰ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5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显微镜下后颅窝减压+软膜下小脑扁桃体切除+神经内镜辅助第四脑室流出探查松解术+枕大池扩大重建术进行治疗,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显微镜下后颅窝减压+软膜下小脑扁桃体切除+枕大池扩大重建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1年。回顾性收集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资料,观察术前与术后随访时脊髓空洞的影像学变化,应用芝加哥Chiari疗效量表(CCOS)评估患者的预后(11~16分为预后良好),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脊髓空洞节段分布患者间预后良好率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时的脊髓空洞缩小率(75.5%)高于对照组(65.5%),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时的预后良好率(91.2%)明显高于对照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对比男性、年龄≤45岁对比>45岁、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在枕骨大孔水平与寰椎水平间对比在寰椎水平以下的患者术后随访时的预后良好率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术式基础上加行神经内镜辅助第四脑室流出探查松解术对Chiari畸形Ⅰ型患者的治疗效果更理想,并且女性、年龄≤45岁、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在枕骨大孔水平与寰椎水平间患者的预后良好率相对更高。

  • 标签: Chiari畸形Ⅰ型 神经内镜 第四脑室流出道探查松解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腔心和流出切面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3212例孕24周~30周胎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四腔心和流出切面检查。结果本组婴儿经产前诊断CHD病例42例,其中简单型18例,复杂型24例四腔心+流出切面对复杂型CHD诊断的敏感度及总敏感度分别为91.67%、66.67%,显著高于单纯四腔心切面诊断的62.50%、45.24%(P<0.05);但二者对于简单型CHD的诊断敏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腔心和流出切面是胎儿CHD筛查中的重要工具,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四腔心切面 流出道切面 胎儿 先天性心脏畸形 筛查
  • 简介:目的探讨金属支架治疗胃流出恶性梗阻的操作技术及其临床疗效。方法12例胃流出恶性梗阻患者中,胃恶性淋巴瘤1例,胰体癌术后浸润胃肠吻合口1例,胃窦癌6例,胰头癌4例。在X线电视监视下经口置入国产镍钛合金网状裸支架。除4例体质虚弱外,余8例均接受动脉插管化疗或全身化疗。结果12例患者共放置金属支架14枚,其中,2例放置2枚支架。10例放置1次成功,2例放置2次成功。所有病例梗阻症状均明显缓解,并逐渐能进半固体软食,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随访2-18个月,2例出现支架梗阻后再次置入支架,1例胆道梗阻行胆道外引流术。未发生出血、穿孔、支架移位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金属支架是胃流出恶性梗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迅速缓解症状,改善患者体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合化疗有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标签: 胃流出道恶性梗阻 介入放射学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梗阻(hepatic venous outflow obstruction,HVOO)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活体肝移植280例,经过B型超声及血管造影诊断HVOO。根据有无HVOO的情况分为两组,对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受者相关因素进行比较,性别、月龄、体重及原发病分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GRW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静脉流出重建方式中的相关因素,在HVOO组与Non-HVOO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型超声的监测对于HVOO可以作为初筛的手段;血管介入球囊扩张治疗可以很好的治疗HVOO;过高的GRWR可能是HVOO的高危因素之一。

  • 标签: 肝移植 儿童 肝静脉梗阻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肝静脉流出阻塞综合征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的多普勒超声检查表现进行诊断。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查无创伤性,能反复多次进行,不仅能显示病变血管的解剖表现,还能反映病变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因而可作为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肝静脉流出道阻塞综合征 多普勒超声 诊断
  • 简介:摘要64岁女性患者,2天前在当地医院发现心脏异常肿块。有轻微发绀史7年。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室流出规则的等回声肿块,致肺动脉狭窄,胸部CT检查显示为低信号肿块。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后1周出院,随访1年无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主动(螺旋)电极右心室流出间隔部(RVOTS)起搏与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近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心房颤动(房颤)伴R-R长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安置永久性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20例用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RVOTS(主动电极组),20例用被动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被动电极组)。比较两组近期心功能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各参数比较主动电极组QRS波时限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及6min步行试验均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左室短轴缩短率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行RVOTS起搏心室激动的电同步性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改善患者近期心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 起搏 心室电同步性 近期心功能指标
  • 简介:肝静脉流出狭窄是肝移植术后较为罕见的并发症,在活体肝移植中发生率为2%~4%。2006年6月至2010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2例接受右肝活体肝移植的患者术后出现肝静脉流出狭窄,接受保守治疗或介入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术后疗效显示:保守治疗肝静脉流出狭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介入肝静脉造影、球囊扩张以及金属支架置入能有效诊断和治疗肝静脉流出狭窄。

  • 标签: 肝静脉流出道狭窄 肝静脉 活体肝移植 球囊扩张
  • 简介: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气囊导管阻断肝静脉流出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可行性.方法:用特制的带中央分流管的气囊导管阻断肝静脉血流,观察血流动力学和下腔静脉、肝静脉血流改变,行左半肝切除.结果:受试动物均耐受了腹腔镜左半肝切除.实验过程中平均动脉压轻度下降,心输出量下降至基础值的70%,中心静脉压下降明显,气囊内液体排除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均立即恢复正常.气囊充盈后,肝静脉血流几乎消失,下腔静脉中有部分血流通过.结论:用带中央分流的气囊导管阻断肝静脉血流行腹腔镜肝切除术安全、可行.

  • 标签: 腹腔镜术 肝切除术 气囊导管 肝静脉
  • 简介:目的:探讨左右心室流出来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prematureventricularconIraction,PVC)的临床和消融手术的特点。方法:选择于我院成功行射频消融术且为心室流出来源的特发性PVC患者35例.分析比较左心室流出(LVOT)、右心室流出(RVOT)来源的PVC在性别、年龄、体表心电图、消融手术等相关指标上的差异。结果:LVOT来源的PVC患者在VI导联的R波显著高于且宽于RVOT来源者[(0.65±0.45)mV比[0.16±0.13)mV,P〈0.001;(96.80±46.65)ms比(47.93±27.82)ms,P〈0.0011,S波显著低于并短于RVOT来源者[(0.66±0.66)mV比(1.06±0.42)mV,P=0.03;(45.20±34.56)ms比(89.60±19.31)ms,P〈0.0011,V3导联的R波显著高于RVOT来源者[(1.71±0.63)mV比(0.62±0.26)mV,P〈0,001]、I导联的S波显著高于且宽于RVOT来源者[(0.33±0.21)mv比(0.07±0.08)mV,P〈0.001;(65.24±41.40)ms比(27.52±30.42)ms,P=0.004]。RVOT来源的PVC患者消融手术时间显著短于LVOT来源者[(1.65±0.90)h比(2.30±0.84)h,P=0.04]。结论:LVOT来源与RVOT来源的特发性PVC患者在体表心电图及消融手术等相关指标上存在差异.对于消融术前诊断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室性早搏 体表心电图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中应用人造血管进行静脉流出重建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期间,14例活体肝移植受者使用人工血管进行流出重建,共重建25支血管,回顾分析术后重建血管通畅率及闭塞血管引流段交通支形成率,受者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重建血管通畅率及闭塞血管引流段交通支形成率分别为88%、84%、63.6%、59%及0%、50%、62.5%、66.7%,术后2周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无血管重建区域感染、血肿及间置血管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血管重建移植肝流出,增加了肝静脉回流,利于移植肝功能恢复,重建血管相关并发症并未增加。

  • 标签: 肝移植 人工血管 侧支循环
  • 简介: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特点与右室流出不同区域起搏的关系。方法入选186例行右室流出起搏的患者,根据不同起搏位置,将患者分成间隔上部组(45例)、间隔下部组(24例)、前壁组(101例)及游离壁组(16例)。比较分析4组患者在右心室起搏状态下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差异。结果4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中,游离壁组QRS波时限为(173±14)ms,长于其他3组(P=0.014);QRS波群额面电轴间隔上部组为(61±47)°,而间隔下部组为(-18±52)°(P=0.01);间隔上部组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transitionalzoneIndex,TZI)最小,而游离壁组最大(P=0.01);在4组患者肢体导联QRS主波方向比较中,间隔上部组下壁(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的比例最大。结论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右室流出起搏电极在不同区域的定位,但受样本量等的影响,仍需大样本的研究加以验证。

  • 标签: 室间隔 起搏 体表心电图 右室流出道 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流出室性早搏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室性早搏起源区域。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512例因特发性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治疗,12导联心电图室性早搏形态符合流出起源特点的患者,男206例,女306例,年龄(50.77±14.14)岁,年龄范围为16~82岁。归纳比较患者临床特点、室性早搏起源分布、近期及远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术中标测和消融证实380例起源于右室流出(RVOT),132例起源于左室流出(LVOT)。经(21.5±11.3)个月随访,RVOT起源的室性早搏长期成功率为92.6%(352/380)。LVOT起源的室性早搏长期成功率为80.3%(106/132),射频消融术后6例出现延迟效应,长期随访时仅偶有室性早搏出现。RVOT起源室性早搏即刻成功率[95.8%(364/380)]及长期成功率[92.6%(352/380)]均高于LVOT起源室性早搏[85.6%(113/132)、80.3%(106/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源于RVOT和LVOT患者的24 h室性早搏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源于RVOT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60.44±5.59)%]高于起源于LVOT患者[(58.12±7.93)%],起源于RVOT患者的年龄[(49.02±13.52)岁]、男性比例[34.2%(130/380)]、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NT-ProBNP,95.00(42.12,198.75)pg/ml]、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47.82±5.15)mm]及手术时间[20.00(10.00,40.00)min]低于起源于LVOT患者[(55.81±14.71)岁、57.5%(76/132)、132.00(67.00,286.00)pg/ml、(50.83±5.49)mm、50.00(20.50,87.0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急性或远期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是治疗流出室性早搏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室性早搏 射频消融 心室流出道 左室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分析心电图对流出室早的定位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4例流出室早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QRS波时限、V2导联R波时限指数、R波振幅指数等指标。结果心电图诊断出左室流出18例,右室流出16例。左室流出组患者的V2导联QRS波时限、V2导联R波时限及R波振幅指数均高于右室流出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电图对定位流出室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左室流出的定位效果更好。

  • 标签: 室性早搏 心电图特征 流出道室早 定位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流出型室性早搏定位诊断中,不同心电图检查设备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49例流出型室性早搏患者,手术治疗前,所有患者均一致接受ECC(常规心电图)、MLE(多导心电图)和 Holter(霍尔特氏心电图动态监测)检查;以导管射频消融术中心脏电生理标测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对比上述3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研究起止时间2021年5月-2022年5月。结果 49例患者中,于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检出右室流出型室性早搏40例,左室流出型室性早搏9例。对比手术金标准,3种检测方法,在左右室流出型室性早搏检出率方面,均与手术金标准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不同检测方法之间检出率对比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流出型室性早搏定位诊断中,常规心电图和多导心电图定位诊断效能稍优于霍尔特氏心电图动态监测。

  • 标签: 流出道型室性早搏 定位诊断 不同心电图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的特征。方法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65例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在治疗过程中检查患者的心电图,比较其QRS形态和电压。结果右心室流出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期前收缩两者的心电图有相似的形态,即呈现典型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同时伴有心电轴右偏,但是因为其的起源不同如前间隔性、后间隔性、游离壁性等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特征。结论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不同的心电图特征,熟练掌握这些特征,可以在患者接下来的治疗中较为准确地初步判断患者的心律失常起源灶,帮助以后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更改,节约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给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起源右心室 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特征
  • 简介:目的比较第三代磁导航系统(MNS)指导导管消融与常规手控导管消融流出室早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自2014年10月~2017年1月间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经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流出室早,随机分为磁导航指导导管消融组(33例)及手控导管消融组(3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安全性及其他相关临床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差别,磁导航组即刻成功率93.9%(31/33),手控导管组即刻成功率91.4%(32/3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围术期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5±45)minvs.(105±40)min,P〉0.05.平均放电时间为(270±60)svs.(240±55)s,P〉0.05.平均放电功率为(40±10)Wvs.(25±5)W,P〈0.05.总X线曝光时间为(1.2±0.5)minvs.(3.2±1.2)min,P〈0.05.结论应用MNS系统可安全有效的用于流出室早的标测和消融,并可有效减少X线曝光时间,消融功率较常规方法有所增加.

  • 标签: 磁导航 导管消融 流出道 室性早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