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9 个结果
  • 简介:记忆我的心遗忘了上千件事情比如战争和国王驾崩的日期却记住了那一个时辰村里的钟楼,是正午时分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佩德罗的唐人街佩德罗是个中国人。他住在马德里的唐人街。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给自己取个这么俗气的西班牙名字,如果在马德里的街上大叫一声"佩德罗",大约会有一打以上的男人回头。如果名字失去了辨识性,又为什么还要起

  • 标签: 马德里中国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这就是德里达在《友爱的政治》中为什么要谈论,德里达对政治、法律、正义、人权、国际等概念的解构正是对欧洲政治的新思维,却对德里达的政治哲学只字未提

  • 标签: 友爱政治 德里达友爱
  • 简介:德里达1985年发表的《巴别塔》一文,公认是他影响最大的一篇《圣经》解读文献,也是他最集中讨论上帝之名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翻译的不可能,但是翻译不可能的同时又是翻译的不可或缺。《巴别塔》(DesToursdeBabel)的标题本身被认为就暗藏了许多玄机:首先,des固然是冠词,可是德里达为什么选择用复数形式,复数形式对应后面“塔”的复数形式?我们都知道当初以色列人统共造过一座巴别塔,而且因为上帝干涉,终而是半途而废了。

  • 标签: 巴别塔 德里达 翻译 复数形式 《圣经》 形式对应
  • 简介: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drichDuremal,1921-1990),瑞士德语作家,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罗慕路斯大帝》《老妇还乡》《物理学家》等名作,小说《法官和他的刽子手》《嫌疑》《圈套》等,是二战后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瑞士作家。

  • 标签: 迪伦马特 里德 《罗慕路斯大帝》 《老妇还乡》 剧作家 物理学家
  • 简介:第19届“索尔·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鲁斯文学奖”日前揭晓,马德里女作家阿尔穆德娜·格兰德斯凭借新作《伊内斯与快乐》摘得桂冠。颁奖仪式将于11月30日在第25届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国际书展上举行。索尔·胡安娜·伊内斯·德拉克鲁斯是17世纪墨西哥(当时隶属于西班牙帝国)著名女诗人,被誉为“第十位缪斯”。为了向她致敬,同时也鼓励西语国家女性文学创作,在1992年举行的第一届“拉丁美洲女性写作”研讨会上,尼加拉瓜女人类学家米拉格罗斯·帕尔玛宣布设立该奖项,自1993年起,每年在西语国家中评选出上一年度最优秀的女作家,授予10万美元奖金。

  • 标签: 女性文学创作 女作家 文学奖 马德里 国际书展 颁奖仪式
  • 简介:本文从四个方面将德里达关于米勒的论述进行了梳理和评论:正义、孤独、友谊、卓见。在对米勒进行论述的同时,德里达超越了一般性的对某人某事的评价,而是借此对以上四个概念做了精彩的哲学阐释;而在某些方面德里达的欲言又止,与论述所涉及的历史语境有关。本文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米勒,也会对德里达的哲思增一管窥。

  • 标签: 德里达 米勒 正义 友谊 孤独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所以他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判處國王死刑比謀殺他的後果更加嚴重9,因為在我們所研究的廢除死刑運動的現代性中,「死刑是由國家主權決定的一種死

  • 标签: 德里達 死刑德里 死刑解
  • 简介:唐·德里罗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派作家之一,他的小说聚焦后工业时代的美国社会,尤为关注工业文明、消费文化和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生存状况和精神世界的影响。德里罗小说对死亡主题的持续关注,以及小说中大量的死亡叙事,体现了文学作品对于生命和生存价值的终极关怀。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的死亡恐惧是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更是受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终有一死的人向往永生,

  • 标签: 死亡叙事 德里罗 小说 美展 美国社会 后工业时代
  • 简介:现代西方批评理论表现出很强的科学性,本文以新批评和德里达的"文本"概念为例,认为这些科学化的研究,并不纯粹是对文学活动特征、真相的揭示,而包含了一种主观"信仰"的选择。

  • 标签: 新批评 德里达 批评理论 文本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中者是德里达在《胡塞尔,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指责胡塞尔,本体论差异激发德里达以这样一种方式思考基础(即存在)

  • 标签: 历史语境 德里达历史 支援背景
  • 简介:放下宁的电话,我对着晨光愣了一会儿。电话中我劝宁不要去,这几乎是不假思索的答案。我不知道这是对还是不对。

  • 标签: 小说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亚宁》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符号学 表述 指号 含义 交错德里达与胡塞尔的符号学论争主要发生在《声音与现象》的文本中,符号在本质上可以区分为表述和指号,胡塞尔对表述作了三个层面上的区分[20]

  • 标签: 德里达胡塞尔 符号学之争 胡塞尔符号学
  • 简介:德里达在对马克思主义沉默多年后,于1993年公开谈论马克思主义,并于1994年出版了《马克思的幽灵们》,但这是一种解构版本的马克思主义,旨在激活马克思主义批判和变革世界的精神,将马克思主义从极权主义、教条主义的阐释中解脱出来,变成一种不断革命论和未来学。他将这种精神的特征阐释为“徘徊的幽灵”。对此,他是借用《哈姆莱特》中鬼魂和与鬼魂打交道的几个人物的意象来展开其论述的,通过对莎士比亚的作品与马克思的几部经典著作的交错解读,阐述了对马克思的精神、对欧洲知识分子的责任、对当下时代、特别是对马克思关于“变革时代”的指令的独到思索,回答了全球化语境中“马克思主义何处去”和“马克思主义衰亡了吗”的问题。

  • 标签: 《马克思的幽灵们》《哈姆莱特》解构与马克思主义 批判与向往
  • 简介:解构主义作为引进已有10余年之久的“舶来品”,在国内批评界引发的概念混乱至今并未完全澄清。由于批评者对解构主义语言论、解构主义批评与以解构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批评理论之间的关系未能详加考察,因此他们或者从“批评的危机“入手谴责解构主义的哲学立场,或试图恪守解构主义立场为中国的批评话语指路。对此,本文通过解析德里达的文学论与耶鲁学派的批评实践,指出:解构主义语言论与解构主义批评并不是连贯、一致的整体;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具有乌托邦色彩的反形而上学假说,注定要与实证性的批评实践脱节;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批评实践正是因为与解构主义哲学保持着既连续又断裂的关系,才得以以解构的姿态屹立于批评领域。

  • 标签: 德里达 文学论 耶鲁学派 解构主义批评 批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