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探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在阅读情境中词汇识别的过程及其策略。研究以两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为研究参与,采用有声思维报告和反省报告的方式收集数据,参照Moustakas现象学研究方法中的数据分析步骤、Creswell数据分析三步骤及Bogdon和Biklen发现和编码法分析数据。研究发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在阅读情境中词汇识别的过程包括自动识别词汇,基于上下文、汉字发音、学习已有知识及单一汉字词义识别词汇,在无法识别词汇时进行回避或再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在阅读情境中词汇识别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其中认知策略包括直接转换、翻译、解释、猜测、推断及寻找关键词,自我调节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调节行为策略、调节情感策略及调节动机策略。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建构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阅读情境词汇识别策略模型。本研究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和教学领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教育启示。

  • 标签: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级学习者词汇识别 过程 策略 阅读情境
  • 简介:本研究是一项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初级学习阅读焦虑的个案研究。研究以两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初级学习为研究参与,采用阅读体验描述、有声思维报告、反省报告、实地观察和研究日志等方式收集数据,探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初级学习阅读焦虑的来源以及降低阅读焦虑的方法,同时参照Moustakas现象学研究方法中的数据分析步骤、Creswell数据分析三步骤及Bogdon和Biklen发现和编码法分析数据。研究发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初级学习在阅读过程中的确会产生阅读焦虑,其阅读焦虑的来源主要有英汉语表述间的差异、缺少已有知识、困难和复杂的词汇、错误的猜测、阅读理解存在困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初级学习采用猜测、查字典、基于单一汉字理解两个汉字组合的意义、回避和继续阅读以及运用学习已有知识预测文章内容等方法来减少阅读焦虑。本研究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阅读习得和教学领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教育启示。

  • 标签: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初级学习者阅读焦虑 减少焦虑的方法 阅读习得和教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采用实验的方法,从加工机制的角度考察产出性词汇门槛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产出词汇和理解词汇在机制上有所不同。理解词汇时只需具备母语的语义知识,建立第二语言形式和母语语义的映射关系就可以实现。但产出词汇时必须具备第二语言的语义知识,此时学习可能仅具备第二语言词汇知识,也可能已经建立了第二语言形式和第二语言语义之间的映射关系。一般来说,第二语言词汇的产出自动化依赖于被整合到心理词典中的词汇能力而不是词汇知识。然而,我们很难判定学习是否已经建立第二语言形式和第二语言语义之间的映射关系,这只能在口语表达中加以判断。

  • 标签: 理解机制 产出机制 产出性词汇门槛
  • 简介:本研究探讨在不同时间压力条件下韩国汉语学习在口语产出中的权衡效应和加工机制。研究发现,时间压力因素是造成韩国汉语学习汉语口语产出的权衡效应的主要原因。没有时间压力的口语交际并不会产生权衡效应。但有时间压力必然会对第二语言学习汉语口语交际带来不同程度的权衡效应。此外,时间压力是影响韩国汉语学习口语产出机制变化的外在因素,而注意力资源的分配则是口语产出权衡效应的内在因素。在注意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学习必然会以依赖不同的加工机制实现口语产出的质与量的平衡。研究表明,在不同时间压力条件下,韩国汉语学习口语产出的规则加工优势和语块加工优势与其第二语言加工特定的脑区密切相关。这些结论对汉语口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标签: 加工机制 汉语口语 流利性 准确性 权衡效应
  • 简介:学习策略作为学习个体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关注,国外研究已开展了不少研究和教学实践。本文旨在探讨学习策略的界定和分类,评介策略研究的现状,指出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对提高外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第二语言 学习者 策略 研究
  • 简介:"把"字句是汉语中较复杂的一种句式,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我们筛选出20种以汉语第二语言学习应该掌握的"把"字句,对其进行描写,并总结出它们使用的主要语境,另外还给出与其有变换关系的常用句式。我们希望这能帮助留学生掌握"把"字句,也希望对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把”字句 句式归纳 使用情境 句式变换 第二语言学习者
  • 简介:内容简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要素教学》着重讨论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要素教学问题。除了分析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外,本书分别讨论了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教学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的理论探索和创新能力,培养国际汉教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 标签: 文化传播 汉语 教育 文化交流
  • 简介:摘要语言迁移,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对学习第二语言习得起着关键的作用。拉多在对比分析中认为“语言差异等于学习难度”,本论文在对语言迁移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描述总结的前提下,以教学实践举例探讨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语言差异和学习难度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

  • 标签: 语言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 简介:本研究试图用实验的方法,以第二语言学习为研究对象,以汉语的五种歧义句式为研究材料,考察第二语言学习的句法知识与阅读能力的关系,提出阅读教学中句法训练的可选策略,同时探讨了阅读教学中句法训练的作用.

  • 标签: 句法 阅读能力 第二语言学习 汉语 歧义
  • 简介:文章对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领域近10年的发展和现状进行追踪评述,指出国内语习得在学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汉语中介语系统等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可深入研究的方向,提出今后的研究应在研究方法上进行调整和创新,研究领域对社会环境变量应有所侧重并在继续引介国外最新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构建.

  • 标签: 汉语 二语习得 国内研究现状 理论与研究方法
  • 简介:摘要:此研究目的在于了解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第二语言学习如何在非英语环境下,掌握英语惯用表达法的策略主题,以及母语为英语的文化和概念知识如何影响这些学习策略。此项研究的参与人有72名三年级的中国大学生和15名美国本土学生。问卷得出的数据是按照四个类别分类的:母语为英语,近似母语英语,中国英语和不相关英语。同时,两个评估群体参加了这项研究,英语是母语的人和中国英语老师。结果显示,60%的问卷回答不是使用了地道的英语,这表明中国学生的英语概念流利度普遍偏低。对于后三个分类的进一步分析(近似母语英语,中国英语,和不相关英语)表明,英语学习的主要问题是过于简单化,语言啰嗦和字面意思突出,以及在掌握英语惯用表达法的第一语言文化转移策略。研究表明,由于在非英语环境下,学习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比较薄弱,掌握英语惯用表达法主要依靠对第一语言约定俗成的表达法。在非英语环境课堂下如何教授惯用表达法也在此文章讨论中。

  • 标签: 惯用表达法 策略 外语学习者
  • 简介:第二语言是一个人在学习了母语或第一语言之后学习语言,“333”是指“三个整合”、“三个拓宽”、“三个超越”:“333”汉语刺激模式是指汉语教学以“信息技术与汉语课程整合、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整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整合”的方式“拓宽学习内容、拓宽学习空间、拓宽学习渠道”和“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超越常规”,使学生在频繁的“听说读写思视”刺激中学习语言,丰富语言,形成语感,习得语言,提高语言能力。

  • 标签: 汉语学习 刺激策略
  • 简介:综观否定副词的习得研究,可以发现常用否定副词特别是"没(有)""不"的研究正在日趋细致和深入,但同时相对于汉语否定副词的本体研究,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还较少,而且现有的研究多为偏误分析,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误用例进行全面考察的研究较少。偏误分析和习得过程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个案研究多、系统类别研究少;不分阶段的笼统研究多,对习得过程和习得顺序的研究少,习得标准方面仅采用偏误率或正确率标准,还存在语料代表性不足的问题。目前的否定副词习得研究在系统性、全面性方面存在不足,深入性还有待加强。

  • 标签: 汉语 第二语言 否定副词 述评
  • 简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能力评估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国内已开展了二十余年,成果颇丰,尤其是在开发应用研究领域,先后推出了不同系列、不同类别的汉语水平考试(HSK)以及《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能力评估依据,在国际汉语教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由于语言学界关于语言能力的理论尚处于探索过程之中,国内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能力理论研究不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能力的评估在受测的实际语言能力、评估界定能力和能力量表三之间的关联度上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文章基于HSK在推广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适应度问题,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能力的评估现状加以分析,旨在发现问题,希冀通过总结HSK和汉语能力标准制订的经验与教训,取长补短,制订出准确、客观的的汉语能力量表,使之更好地满足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需要。

  • 标签: 语言能力 交际语言能力 HSK《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
  • 简介: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1989至2009年刊登在4种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上有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习得"的研究文献。结果显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音习得研究在21年间呈上升的趋势,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样化,在研究内容上日趋广泛。文章还讨论了过去研究中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前景。

  • 标签: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语音习得 国内研究 回顾
  • 简介:语言环境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系统是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为了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应该建立合理、恰当的语言学习环境.

  • 标签: 第二语言 汉语 环境 构建
  • 简介:采用词汇联想方法考察了澳大利亚初中级水平汉语学习的心理词汇关联特征。结果显示,汉语学习和母语的心理词汇都是以语义关联为主。其中,聚合关联在母语中级水平学习心理词汇中占主导地位。而初级学习的聚合和组合关联比例相当。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学习词汇关联模式越来越接近母语。和英语学习相比,汉语学习词汇关联有其独特的一面,比如基于汉字字形的关联多于基于字音的关联,而且,语块形式的关联较多。最后探讨了研究结果对汉语词汇习得与教学的启示。

  • 标签: 心理词汇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词汇关联 反应类型
  • 简介:本文对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口语教学、口语学习研究进行了梳理,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口语定义、教学理论、教材建设及口语特点四个角度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 标签: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 口语教学 口语学习
  • 简介:本研究调查了在常规课堂对第二语言学习进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培训的效果。培训历时九周,培训内容基于齐默曼自我调节学习的三阶段过程框架,包括学习动机(自我效能,目标导向,归因),语言学习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通过分析多个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变量和第二语言能力,该研究证实了将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培训结合到语课堂的有效性,同时探讨了该研究部分实验结果与国外同类研究存在差异的原因(如语言学习情景和任务的特点;文化价值差异等)。本研究是将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这一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引入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有意义的尝试。

  • 标签: 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第二语言学习 学习策略 第二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