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上党地区,自古以来祭祀仪式就是公共社会的重要事务之一。文章从历史的角度窥探这一现象的成因,洞悉祭祀仪式音乐主要分类,以及祭祀仪式音乐参与群体的组成人群。

  • 标签: 祭祀仪式 仪式音乐 参与群体
  • 简介:乡村仪式演剧也叫宗教戏剧,联系壮族师公语境探讨其浓郁的民间性:具体从壮族乡村仪式演剧的演剧形态:祭戏同步,戏中有祭;演剧品行:先为娱神,让位娱人;演剧场域:不拘场所,演观互动;表演风格:源于古朴,本土呈现,主要缘由是民间传承而非正统士人的文学形式创作。

  • 标签: 壮族 乡村 仪式演剧 民间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4-06
  • 简介:国家与社会、民间仪式、治理 ,国家的符号或国家作为符号会出现在民间仪式之中,只是想通过关注国家如何出现在民间仪式中来审视国家与社会的四种关系

  • 标签: 仪式国家 民间仪式
  • 简介:西藏所有的面具主要包括两大类,宗教面具和民间面具,宗教面具以神格造型为主,民间面具以人格造型为主。宗教面具一般是由西藏制度化了的寺庙组织制作和表演,整个过程有着严格的工艺规定和表演程式。宗教面具的表情内容是以藏传佛教严格的神灵体系为主,分本尊、护法神与附属神三类,如度母、莲花生、金刚、女妖、兽神、龙女、仙翁等等大量神格面具,占面具的主要部分。

  • 标签: 表演程式 面具 民间 西藏 仪式 神灵体系
  • 简介:土族民间的信仰十分复杂,除主要的藏传佛教外,还有萨满教、苯教、道教等,这些信仰相互交融在一起,表现出多种与其他民族、地区不同的信仰特点。本文主要通过对土族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间信仰的阐述,研究其相关仪式音乐,进一步探讨其文化特色。

  • 标签: 土族 民间信仰 仪式音乐
  • 简介:基于对"仪式音声"和"仪式音乐"内涵的阐释,采用"局内—局外"观研究方法,以徽州民间婚嫁仪式为研究的场域,探究仪式中"音声"的功能。

  • 标签: 仪式音声 仪式音乐 局内—局外观场域 功能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民间年节的历史发展脉络,从仪式角度解释秧歌与年节的关系,说明河北秧歌所呈现出的乡土习俗,进而说明河北民间秧歌年节文化本质,提出保护和传承发展河北民间秧歌,尤应注重民间舞蹈本体意识,并在原生态民间秧歌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

  • 标签: 河北秧歌 民间年节 仪式
  • 简介:义和团仪式源于多种文化成分。武术的表演性元素构成了义和团仪式的武力炫耀式内涵,民间系列杂耍构成了其诱惑性表演根性。义和团文化形态的核心是请神上法附体仪式,团民仪式的外在形式为融合了诸多民间文化元素的产物,其兼容武戏、武术、杂技、巫术元素于一体,共同融会成义和团仪式的动作性和技术性内容。义和团仪式的原始核心是其动作性本体,而如此内容则源于多元的民俗性娱乐表演。

  • 标签: 义和团仪式 演拳传统 杂技隐寓 戏巫舞蹈 集团符号
  • 简介:云南民间道教是早期巫教与五斗米道融合并呈现地域特色的一种区域道教,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传度"是道教的一种入教仪式,"奏职"异同于"授箓",均为道士获得宗教神职的一种"教阶制"。云南族群的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以及社会历史条件,孕育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民间道教,并形成了"传度·奏职"这一宗教的核心仪式。云南民间道教的"传度·奏职"仪式,深刻反映了不同的族群对一种宗教的自觉接收并转化运用的过程,说明了道教的民族性、包容性,彰显了民间道教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纽带作用。

  • 标签: 民间道教 传度 奏职 瑶族度戒 奏授职帖
  • 简介:丧葬仪式不仅仅是一项宗教活动,更是区域社会中特定时间民间文化的集中表现。它之所以繁衍于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是因其在丧葬中满足着百姓的信仰需要。本文力图通过对普米族丧葬仪式的研究以探寻仪式音乐植根于民间信仰的精神之源,阐释"民间信仰—仪式行为——仪式音声"所带来的原始宗教在民间信仰中的文化空间和传承。

  • 标签: 民间信仰 原始宗教 仪式音声 文化生存 传承
  • 简介:淮河流域地域广阔,民俗多样,其中有许多各具特色的传统仪式,仪式音乐则是各类传统仪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旅游经济的冲击和文化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使很多仪式音乐及其文化濒临消失。因此对它们进行广泛系统的研究刻不容缓。只有研究深入了,彻底了,才能有效的进行保护与传承。就前期调查来看,学术界对于淮河流域仪式音乐的研究多偏重搜集和探讨音乐本体的问题,较少从仪式音乐、仪式行为和信仰文化的角度进行,更缺乏系统性的比较研究。文章对淮河流域代表性区域皖北地区中保存较完整的庙会、婚礼、祭祀等传统仪式中的仪式音乐进行系统整理,并以此为基础,从信仰体系和社会文化角度切入,分析仪式音乐、信仰、仪式间的互动关系及音声环境。

  • 标签: 皖北地区 庙会 婚前祭祖 立碑祭祖 仪式音乐 信仰文化
  • 简介: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和道教都在不约而同地对自己的宗教仪轨进行整理。到隋唐五代时期,这些仪轨已经以一种相当成熟与规范化的面目运用于各自的宗教活动中,同时也被普遍应用于民间的信仰活动中。过去仪式相对简单、粗陋的民间信仰活动出现了程式化的趋势。民间信仰在吸收、整合了佛道仪轨后,以一种十分复杂的面貌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宋明以后民众的诸类信仰活动。

  • 标签: 隋唐五代 民间信仰 仪式
  • 简介:由于"删诗"与"禁戏"传统的双重过滤,黄梅戏相对原生态的外在状貌和内在功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异.本文旨在通过对黄梅戏早期老艺人口述本与改编本、的比较,对黄梅戏相对原生态进行知识考古式研究,揭示黄梅戏相对原生态的民间狂欢仪式本质.与黄梅戏后期成熟的戏曲剧目相比,即便是改编的早期乡村小戏也仍然具有民间狂欢仪式的相对原生态特征,其核心是民间狂欢化的"笑"和"闹".

  • 标签: 黄梅戏 民间狂欢仪式 相对原生态
  • 简介:博爱县北石涧村李氏家族对丧葬仪式,自古至今备加重视。在北石涧村的丧葬仪式中,佛、道并没有截然分开,而是呈现出互相沟通、互相融合的趋势,表现出佛、道兼具、合二为一的特点。丧葬仪式中的音声与整个仪式过程紧密相联,实现着生者、亡魂、神灵之间的对话,同时也沟通着生者之间的交流和亲友、邻里之间的和睦之情。通过对北石涧村丧葬仪式的实地考察,对信仰、仪式和音声进行重新阐述,以揭示其丧葬仪式符号所体现的象征意义。

  • 标签: 丧葬仪式 民间信仰 博爱县 音声 行为 李氏家族
  • 简介:摘要:音乐民族志是如实记录对人群音乐的认识,不需要任何理论的演绎,只需要假定对音乐进行描写。湖南为中国瑶族人口密度最集中的区域,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均具有相应的仪式,这些仪式融入了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成分,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本论文针对湖南瑶族的各种民间仪式,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其进行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有助于在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奠定多元民族认同基础,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

  • 标签: 湖南瑶族 仪式音乐 音乐民族志
  • 简介:灌阳县丧葬仪式大歌具有双关性特征,其构成方式除具有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的特点外,主要体现为字音上的同一化和程式上的模式化,且在整体上构成一个循环性链条。它的多层次的表意功能,拓展了一个能展开多个方面画面的空间,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层次。藉此,在大歌的创作上当地居民表达得很巧妙,也很机智。

  • 标签: 双关性 字音上的同一化 程式上的模式化 循环性链条 表意功能
  • 简介:举香祭拜,几乎为汉人宗教信仰的特色。香于汉唐之时由西域与南洋传入中国,逐渐在原有的佛教用香文化之上,发展出中国文化中独特的"香火"观念与象征。香灰与香炉也成为神圣的结晶与器物而受信徒珍惜与膜拜。台湾民间庙宇流行前往老庙或大庙谒祖进香,仪式过程中,庙方或信徒无不向老庙神明进贡高级香材,也迎回珍贵的老庙香灰回去供奉。进香仪式核心价值在于香火传承,在于获取老庙的历史记忆与象征的灵力。让老庙与新庙得以建立尊卑关系,让民间信仰中的人情伦理与知识技术得以永续传承。

  • 标签: 香火 香灰 香炉 进香
  • 简介:在中央苏区,民间泛戏剧表演取代传统戏曲成为乡村最活跃的戏剧演出形式之一。其主要包括歌舞杂戏表演、说唱表演、杂艺(耍)表演及游戏表演等多种形态。在革命者的改造之下,民间泛戏剧演出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凸显出革命的集体意志。通过革命化的民间泛戏剧表演,革命者复活了乡村传统的文化仪式,吸引民众参与广场狂欢,制造出轰轰烈烈的革命场面。

  • 标签: 民间 泛戏剧 中央苏区 仪式 红色戏剧
  • 简介:摘要:在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宗教世俗化主要是指宗教从神圣向世俗的转变。宗教仪式主要是指对宗教认知的外化或者是产生的行为,多数情况下意在强调社会制度的合法性。宗教世俗化语境下,宗教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个人的选择,在这种背景下其也有了新的功能,本文首先介绍其以往的功能即作为合法化社会制度的神圣象征,之后则从两方面即作为争取市场份额的竞争手段以及作为重构地方传统的文化表演进行阐述,从而了解现代化进程背景下民间宗教仪式的功能变化,更好地发挥宗教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更好地引导信众的行为。

  • 标签: 宗教世俗化 民间宗教仪式 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