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简单介绍了铁磁体磁场的基本计算公式及其特征,并通过海上铁磁体搜寻实例加以解释和说明,为利用磁力仪搜寻铁磁体工作提供了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解释和判读方法.

  • 标签: 铁磁体 海上搜寻 磁异常 磁场特征
  • 简介:对塘沽海洋环境监测站从1950年-2008年,59年的潮汐资料进行调和分析,分析了其分潮调和常数的变化曲线,并利用FFT谱分析方法对其调和常数的变化周期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之后应用FFT谱分析方法对去除天文潮后的余水位进行分解,分析了近50多年来年平均余水位的多层次周期分布,进而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分析,分析了天津近海平均海平面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天津沿岸潮汐M2分潮振幅变化存在20年、4—6年、2—3年的周期,且明显受到改革开放后工程建设的影响:余水位变化包含着20年、5—6年、2—3年、1年等不同周期的时间尺度变化,天津近海海平面呈逐渐上升趋势,上升幅度约为3.4mm/a,主要受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两部分因素影响。

  • 标签: 天津 潮汐 调和分析 谱分析 海平面
  • 简介:基于2006至2007年“908”项目执行期间春夏秋冬共四个航次的CTD温盐数据,针对四个季节底层大面及大连一成山头断面温度和盐度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北黄海冷水团的季节变化,初步探讨了其消长过程,并与历史资料相比较,发现了关于北黄海冷水团的新问题。研究表明:夏季,北黄海冷水团温度和盐度与历史资料相比,低温中心位置存在东偏,但低温中心温度和盐度变化不大。春季,32.8psu高盐水舌主轴位置较冬季偏西约75km,123.5°E以东的原冬季盐度高值区的范围向北延伸的势力大减,退化为较弱的小高盐水舌冬。冬季,北黄海冷水团已经消失,黄海暖流呈舌状向北延伸。秋季,减弱的北黄海冷水团存在两个中心温度约9℃的低温中心。

  • 标签: 北黄海冷水团 季节变化 温盐分布 黄海暖流
  • 简介:通过研究分析Si和水温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变化和其集群结构的改变影响,探讨了砗和水温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变化和其集群结构的改变,本文研究发现,浮游植物生长的变化和其集群结构的改变的过程,营养盐硅和水温影响浮游植物生长变化和其集群结构改变的机制,确定了营养盐硅和水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的动力。

  • 标签: SI 水温 浮游植物生长 集群结构 机制 生态系统
  • 简介:楼锡淳、朱鉴秋编著的《海图概论》已由测绘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44万字,共分九章:绪论:世界海图发展简史;中国海图发展简史;海图数学基础;海图简符号和要素表示方法;制图综合;编图资料、海图作品、海图评价和海图分析方法;海图的生产、管理和应用;海图制图的现状和发展趋

  • 标签: 海图学 发展简史 海图制图 编图资料 制图综合 分析方法
  • 简介:以1977-2012年中国海赤潮的年发生频率及2001-2012年赤潮的月发生频率数据资料为基础,建立赤潮事件的年发生频率和月发生频率时间序列。赤潮的年发生频率与时间的分段回归拟合效果较好,月频率的季节性最大值在5月(约18.22),随机波动的大小随时间序列逐步增加,波动峰值主要出现在5-7月。利用Holt指数平滑法和Holt-Winter指数平滑法分别对赤潮事件的年发生频率和月发生频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3-2020年赤潮的年发生频率呈年平均增加1次的缓慢趋势上升,2013-2016年5-7月份为赤潮高发期,峰值出现在5月,基本稳定在25次左右。

  • 标签: 中国海 赤潮 频次 时间序列
  • 简介:于2015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对河北省昌黎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研究区域选择十九个采样点(39°26′30"-39°39′N,119°17′30"-119°34′03")。调查结果表明,春季共获得27种浮游植物,夏季63种。春季优势种包括具槽帕拉藻(Paraliasulcata)和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夏季浮游植物优势种为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sinensis)、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affinis)、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lorenzianus)、暹罗角毛藻(Chaetocerasiamense)、角毛藻属(Chaetocerassp.)、浮动弯角藻(Eucampiazodiacu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danicus)、尖刺伪菱形藻(Nitzschiapunge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结果表明,春季浮游植物的总丰度为0.99×104cells/m3-43.08×104cells/m3,平均丰度为12.68×104cells/m3;夏季浮游植物的总丰度为7.83×104cells/m3-2418.97×104cells/m3,平均丰度为241.30×104cells/m3。春季和夏季的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值分别为0.99和3.25。冗余分析(RDA)表明,氨氮(NH4+-N)和硝酸盐氮(NO3--N)是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

  • 标签: 浮游植物 环境因素 物种组成 RDA
  • 简介:根据1999年7—8月“雪龙”号考察船在楚科奇海采集的样品,运用PRIMER软件分析该区网采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楚科奇海浮游植物群聚可分为三个生态类群:北极-亚北极类群,主要分布于水深大于2000米且受北冰洋影响较直接的东北部浅水浮冰外缘;北方温带类群,主要分布于水深小于100米的中部浅水浮冰区:广温性类群,主要分布于通过白令海峡与北太平洋进行水交换的南部水域。该区浮游植物平面分布差异大,细胞密度站间变化范围为1.6×10^3~90680.2×10^4,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站间变化范围分别为0.07~O.87和0.33~3.82。主成分(PCA)分析表明,对楚科奇海浮游植物分布起支配作用为水温和盐度。此外,由于该海区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浮冰的位黄及其物理状态(聚集、开裂和消融等)均会增加浮游植物分布的变异。

  • 标签: 楚科奇海 浮游植物 分布 环境因子 多元分析
  • 简介:文章根据浙南沿岸3个海洋观测站大陈、坎门、南麂站51a(1960~2010年)SST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SST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浙南沿岸的SST总体呈现北低南高的趋势,冬季南北差异最小,夏季南北差异最大;51a年浙南沿岸SST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017°C/a;SST变化存在3.5a、5a~6a、2a~7a及11a左右的振荡周期;SST主要由年循环分量决定,谐波拟合效果良好。

  • 标签: 浙南沿岸 SST 均一性 功率谱 谐波
  • 简介:通过现场围隔实验,模拟赤潮发生过程,研究了种群不同生长阶段中不同粒级浮游植物种群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营养盐能有效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东海原甲藻围隔(M1)和自然水体围隔(M2)中浮游植物分别于第7天和第4天出现生长高峰,叶绿素a最大值分别为112.79mg/m和235.60mg/m。微型浮游植物与微微型浮游植物存在竞争,微型对微微型生长的抑制作用:M2〉M1。在营养盐丰富时,硅藻的增殖速率比东海原甲藻快,达到高峰期时间短,消亡也快。硅的减少促进硅藻水华的消亡。

  • 标签: 大亚湾 围隔 浮游植物 粒级 群落变化
  • 简介:分析了目前地图综合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情况,介绍了"优胜劣汰"思想,分析对比出自然界"优胜劣汰"基本思想和地图制图综合在某些方面存在共同的相似之处,从而尝试把它运用到地图制图综合中来,并结合Circle技术及其基本特点,提出了基于Circle原理和"优胜劣汰"思想的地图综合新算法,在地图综合的选取、化简、合并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应用,相应的例子在文中详细地进行了列举.

  • 标签: 数字地图 地图综合 优胜劣汰 Circle
  • 简介:深海脉冲传播多途效应显著,直达波受海洋环境影响较大.基于南海某海域深水试验数据,采用Butterworth带通滤波器识别目标信号,进而分析近、中、远距离处VLA接收到的信号特征,并根据射线理论解释多途效应、直达波特征规律.结果表明:近距离目标信号可分为直达波及两次海底反射波;中距离可分为直达波与三次海底反射波;远距离目标信号弱,反射波特征不明显.其中,直达波声强显著低于第一次海底反射波,受夏季海面波导的影响,近表层深度处的直达波强度最大;50~200m深度层在强跃层控制下,声线向下弯曲,直达波信号随深度増加逐渐减弱;随传播距离增加,直达波逐渐减弱消失.

  • 标签: 水声信号处理 多途效应 直达波 拖曳声源 深海水声调查 带通滤波
  • 简介:远洋船舶压舱水在我国港口海域的大量排放是造成地理性隔离水体间外来海洋有害生物传播和近岸海域环境日益恶化、赤潮灾害频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中国港口入境船舶压舱水输入总量估算模型,通过调查国家交通运输部和国家海关总署公开发布的外贸航运及商品进出口信息,在确立中国港口入境船舶压舱水输入总量和中国五大港口群体压舱水输入比值的基础上,分析了2007年至2012年中国近海入境船舶压舱水的输入特征和环境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我国五大港口群体入境船舶压舱水的输入总量极不平衡,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区域输入的境外压舱水总量最多,2012年输入量为10368万吨,其次是环渤海地区,为7371万吨,珠江三角洲地区排第三位,为6729万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沿海地区输入的压舱水总量较少,仅有1659万吨和571万吨。入境船舶压舱水的大量排放对我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区域的港口海域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 标签: 压舱水 压舱水输入量 海洋环境与生态 风险分析
  • 简介:本文基于全球海洋再分析模拟GLORYS2(GlobalOceanReanalysisSimulation2)结果,分析了PN断面(126.0°E-128.2°E,1000m以浅)黑潮流速垂直结构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探讨了黑潮流速垂直结构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1)PN断面黑潮夏季流量最大,春季次之,秋、冬季节最小;气候态平均的冬、夏季流速最大值都位于次表层,春、秋季节流速最大值位于表层;夏季相对流速较大、最大值深度较浅;等密线在黑潮主轴区下凹,冬季更为明显。流速最大值深度和密度水平梯度为零的深度均表现出了较大的年际差异,该年际变化甚至超过季节差异;2)流速与密度符合热成风关系。黑潮通量由太平洋大尺度风场及中尺度运动两者共同决定,但局地的热通量和环流对温盐的输运共同影响密度场,调节黑潮流速的垂直分布,影响水通量的分配及营养盐输运;3)有些年份夏季流速最大值出现在表层,可能是夏季西南季风诱导陆架水离岸输运进入黑潮上层导致的结果。非线性、非地转物理过程的影响没有考虑在本研究中,热成风关系能够解释黑潮流速垂直分布形成的部分原因。

  • 标签: 黑潮 流速垂直分布 热成风关系 PN断面
  • 简介:根据2006-2007年“国家908”专项台湾海峡4个航次调查,分析该海域浮游甲藻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特征。共鉴定甲藻18属131种,其中高温高盐种为主体,占总种数的72.52%,其次为广温广盐种,占总种数的25.19%,近岸种仪占2.29%。夏季甲藻的种类最丰富,而春季甲藻的丰度最高。平均丰度为404.96×10^2cells/m3,其平面分布呈现从近岸向外海、从北向南递增的趋势。与1984-1985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较,甲藻丰度的平面分布格局和季节变化趋势没有明显变化,但丰度增加3.01倍。从季节变化看,冷季甲藻丰度增加较为显著;从平面分布看,台湾海峡北部增加较多。此外,该海域甲藻群落结构也发生变化,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上升,其丰度占浮游植物总丰度的比例由0.55%上升到1.02%。

  • 标签: 浮游甲藻:分布特征 变化趋势 台湾海峡
  • 简介:本文根据1970~1996年某验潮站(1)和1964~1995年某验潮站(2)水位自记曲线资料,分析了这两个港湾假潮(振幅大于20cm)的基本特征,给出了假潮出现的频数、周期、延时和峰值出现的时刻,还讨论了假潮的类型及成因。

  • 标签: 大振幅假潮 基本特征 类型
  • 简介:海浪是影响舰船行进和结构设计的最核心的环境要素。海浪参数的统计分析是建立舰船环境适应性长期预测模型的基础。对1993—2011年沿海台站、浮标观测资料,高度计观测资料和船舶报观测资料进行双线性插值,给出了海浪波高的分析场。利用波高分析场对WAVEWATCHⅢ(WW3)模拟结果进行最优插值同化。给出了海浪统计玫瑰图、极端海浪统计参数和海浪累年二维极值海浪谱等与舰船耐波性有关的海浪统计参数,分析了中国近海的波浪特征

  • 标签: 海浪 统计特征 舰船耐波性 舰船环境适应性
  • 简介:本研究采用IKONOS遥感图像,选取波谱特征区,通过区域像元统计并计算各波段权重系数,将影像进行波谱归一化处理,使归一化的影像岛陆与海水特征更明显。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大类间方差法确定最佳分割阈值,对归一化的影像进行二值化,从而提取海岛岸线。该方法采用特征曲线法进行水陆分离,得到的二值图像保持了原图的有效边缘,采用二值形态提取的海岸线连续可靠、信噪比高。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快速,能有效提取海岸线,具有实用价值。

  • 标签: 岸线提取 海岛 波谱特征区域统计 二值形态学 IKONOS
  • 简介:对2014年夏季渤海湾51个站位悬浮物样品中4种重金属(Fe、Mn、Si和Ba)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该海域悬浮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显示,该海域中,重金属铁含量最高;硅含量最低;其他依次为:Fe>Mn>Ba>Si。钡的变异系数最大,超过100,其他重金属的变异系数在7.60-110.35之间。所有采样站位中,四种重金属的含量,从南到北,显示由低到高的趋势。硅的最高浓度站位在51号站位;其他均在50号站位。

  • 标签: 渤海湾 重金属 分布特征 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