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在消费文化风靡的当下,艺术写真以一种时尚进入消费的时尚行列中。艺术写真以妆容修饰和摄影技术把美丽定格,使个体真切体验仪式性地存在和幻影般地平等,但这种进入大众消费领域的“艺术”又实现了新一重的人格复魅,把身体修饰的意念和自我欣赏的热情推向了一个高点。这种集祛魅与复魅于一体的消费方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悖论。

  • 标签: 消费文化 身体美学 祛魅 复魅 文化悖论
  • 简介:这些年来不少学界同仁,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最重要的莫过于这几种:一是弘扬国学;二是恢复经学传统;三是提倡儒学;四是倡导“新子学”。这几种主张自然都有各自的道理,但相比之下,我认为还是“新子学”的提法更加适合当前中国的实际。因此,自方勇先生于2012年提出了“新子学”构想之后,

  • 标签: 传统文化 价值重构 传播 子学 主张 经学
  • 简介:巴金的小说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巴金曾说:“在中国作家中,我可能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大的。”但巴金作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巴金小说中的传统文化,对探究巴金的文学理念和创作历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对“以花喻人”文化传统的发展、对传统伦理的情感归依、对家文化的思考和探究等方面,深入探析巴金小说中的传统文化

  • 标签: 巴金 小说 传统文化
  • 简介:托马斯·卡莱尔在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王朝属于另类的文化英雄,他激烈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并指出伴随工业革命出现的“工具理性”和“现金关联”是黑暗和腐败的根本。卡莱尔为此开出了“工作福音”,为时代“疗伤”。紧随卡莱尔的作家和文人,一边承续卡莱尔的“工作福音”,一边开掘理想生活的新境界。乔治·爱略特补阙卡菜尔的“工作包涵休闲”的理念,将理想生活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具体化;约翰·罗斯金将“工作福音”过渡到“艺术福音”;威廉·莫里斯进一步推进“艺术福音”,提出“艺术地生活”,从而构成了“工作-艺术-生活”的三位一体。

  • 标签: 卡莱尔 工具理性 现金关联 工作福音 艺术福音
  • 简介:在审视新移民作家长篇小说创作的总体态势时,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尽管取景角度不同,叙事方式各异,但撩开故事的枝枝蔓蔓,发现其主架构是基本相同的,即都是在书写留学生必经的人生路径:拿学位,找工作,争出头,东西方之间奔走;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心灵挣扎:婚姻,家庭,选择职业,确立身份,然后安定下来,安定之后再张望,张望中,再启程……历经千山万水,跨越千沟万壑,彼岸的人生目标犹如地平线。

  • 标签: 千沟万壑 长篇小说创作 移民作家 文化想象 伦理冲突 小说叙事
  • 简介:本文从多元文化的视角解读小说《西北》,重点关注故事中相互并置的人物菲利克斯和安妮。深受后帝国时期忧郁症影响的安妮生活状况困顿,同时陷入自恋情结的怪圈无法自拔,对有色移民的他者极度排斥,而作为她前男友的菲利克斯却是欢快文化的代表,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着共栖和互动的原则。安妮象征着身患后帝国时期忧郁症的英格兰,病态地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菲利克斯则象征着从社会底层涌起的改变力量。因此以菲利克斯为代表的有色移民就是英国后帝国时期忧郁症的处方。

  • 标签: 《西北》 后殖民 忧郁症 欢快文化
  • 简介:今天我要提出一个一直被整个学术界和文化界所忽略的重要问题,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断裂实际上有三次。多年以来,以新儒学学派为代表的学者,在谈论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断裂的时候,经常谈到的是20世纪中国文化有两次断裂。“两次断裂”的说法大家都不陌生,比较公认和流行的观点就是,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断裂 中国文化 20世纪 学术界 新儒学
  • 简介:达斡尔族英雄史诗包含一系列母题,母题中所传递的自然、英雄、宗教等繁复的信息丰富了达斡尔族的文化生态内涵。本文通过对达斡尔族英雄史诗的情节母题、形象母题进行解析,进而洞察达斡尔族世代延续的文化生态观。

  • 标签: 达斡尔族 英雄史诗 文化生态 母题
  • 简介:清代杭州文化家族兴盛,金氏作为典型的江南文化家族,其家族文化特质主要表现为:以儒为业,科举仕进;孝悌承家,以德立身;重视教育,诗书传家;经史根柢,以学资诗。以金氏家族为中心,可以看清清代家族文化与一代文学之关系。

  • 标签: 杭州金氏家族 家族文化特质 意义
  • 简介:在早期创作中,贝克特深受乔伊斯“文字革命”的影响,倾心素材的铺陈和机巧的展示。其小说处女作《春梦》对中国文化的大肆挪用就体现了他对业师的膜拜和炫耀自身学识的冲动。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在第二部小说《莫菲》的创作中,他竭力摆脱乔伊斯的影响,从“扩展”性艺术走向“收缩”性艺术,用典日趋简洁,中国文化的印记随之锐减。在其后续作品中,中国文化几乎销声匿迹,这一骤变取决于贝克特对乔伊斯创作手法的扬弃。中国文化从滥用到弃用,是贝克特自我意识迅速崛起的结果,与扬西贬东的“东方学”无关,体现了他创作方向的重大转变。

  • 标签: 贝克特 中国文化 乔伊斯 扬弃
  • 简介:“博物馆”这个时空交错的文化空间吸引了众多英美诗人的目光。然而就“博物馆”这一意象所承载的文化重量而言,美国黑人女诗人丽塔·达夫的诗集《博物馆》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在这部诗集和此后以该意象为中心创作的诗歌中,“博物馆”以特有的文化承载量,转化成为她阐释历史观、种族观和美学观的文化隐喻。

  • 标签: 丽塔·达夫 博物馆 文本隐喻 叙事隐喻 文化隐喻
  • 简介:我曾经到过埃及、希腊、印度等一些古国,特别是在埃及,亲眼看到金字塔那样数千年以降依然动人心魄的文明古迹,而创造这些文明的那群人却早巳消逝在历史中,难免会有感慨。回归中华故土,三星堆文化的灿烂也使人震惊,这是中原文明之外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是多元文明中的一员,中国文化自身也有多个源头,这已是今天的常识。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价值重构 子学 世界 中原文明 中国文化
  • 简介: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元文化主义与比较文学研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关于“多元文化主义失败”和“比较文学已死”的论断此起彼伏;与此同时,中国学界对多元文化和比较文学的研究却呈现勃勃生机,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此背景下,2016年10月14日至1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多元文化与比较研究中心、上海市外文学会及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共同举办的首届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隆重召开。

  • 标签: 全国学术研讨会 多元文化 国别文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世界文学 中外文学
  • 简介:本文旨在以文化不可译理论为依据,以导致文化不可译的因素为切入点,通过对《许三观卖血记》的中文原版本与英译本ChronicleofaBloodMerchant的对比研究,揭示英译本中存在的诸如姓名、习语、宗教与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翻译缺失,并提出一些可采用的翻译策略,希望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将文化的不可译性转化为可译性,从而促进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 标签: 文化不可译性 对比研究 翻译缺失 翻译策略
  • 简介:20世纪上半期的布尔人作家波斯曼是南非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集《马弗京路》以两次布尔战争为大背景,通过草原故事能手夏尔克·洛伦斯大叔之口,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非西北边境的马里科镇布尔农民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全面反思并批判了布尔人的宗教、道德和历史。在形式上,通过不可靠叙事人夏尔克·洛伦斯在不同时空间穿插变换,从而在叙述人和作者之间制造一种不确定的距离感,使作者能够游刃自如地对布尔民族历史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

  • 标签: 南非英语文学 波斯曼 《马弗京路》 不可靠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