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一篇提出拉康的马克思主义的评论中首先会引出的问题必然是:这样的说法存在吗?由于在拉康那里缺乏任何忠诚社会主义的表白,并以他的声名狼藉的反感将政治承诺制度化,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方法论之与拉康理论的相关性就不可能被假定,而毋宁是被质询和被限定的。那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理——个别概念和类似的宽泛范例——它们被分散在拉康的演说中,真的以它们所有的力量和明确规定的政治推动力再次找到它们退出的路径了吗?把拉康著名的格言"根本不存在性关系"变换一下,在马克思主义拉康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理论关系。他们只能以相互之间的自恋被强迫桥结,因此那种界定了双方分析构成的逻辑至此已证明了如此重大地不可协调,不是回溯已被简化为矛盾(阿尔都塞),就是矛盾已被回溯包含(齐泽克)。必须承认这种难以处理的不一致,即拉康的马克思主义从不存在;马克思主义拉康作为欢呼的、但最终作为一种筹划的协调的异化误认确实存在。

  • 标签: 拉康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拉康 症候 剩余价值 剩余快感 意识形态
  • 简介:超现实主义思潮的表现方式和颠覆现实的内里逻辑是拉康早期理论兴趣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与超现实主义的旨趣,即力图打破现实的物性生活,追求未被世俗物欲毒化的理想境界这个兴奋点不同,拉康并不是在现实生活背后肯定性地发现惊异之美,而是致力于颠覆式地揭露出人之生存面相背后的倒错悲剧.

  • 标签: 超现实主义 达达主义 达利 拉康 他者
  • 简介:能指本身是一个语言学上的概念,鉴于它具有结构的特征,拉康才引入它并做深入的探讨.能指的结构性集中体现为一种对立统一性.对立代表着差别的价值,即:能指的价值在于它与另一能指的不同;统一意味着缺场与在场的一体.从中不难体会到拉康浓厚的辩证思想.

  • 标签: 能指 差别 对立统一
  • 简介:<正>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中,意识形态一直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现当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对意识形态作过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对于丰富意识形态概念的意涵贡献卓著。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雷蒙·威廉斯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一书中指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是介于以下两种意思之间的:一是"一种某个阶级特有的信仰系统";二是"一种可能与真实的或科学的知识相矛盾的幻象信仰系统,即伪思想和伪意识"。威

  • 标签: 社会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 詹明信 齐泽克 拉康
  • 简介:【摘要】:《悉达多》,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所作。黑塞结合自己印度旅行的经历,讲述求道者“悉达多”的求道历程。小说分两部分,第一部讲述了悉达多独立主体的显现历程,第二部分讲述悉达多达到完整自性的历程。文中采用大量的内心独白来表达人物的焦虑,焦虑的对象在拉康那里被称为对象a。

  • 标签: 悉达多,拉康,文学形象
  • 简介:通过拉康式主体展开理论反思,一方面阐明拉康“回到弗洛伊德”的理论改造实质属于反生物学的“主体文化内化”观,另一方面分析拉康语言精神分析学“解构的结构”的理论悖反,从而指出拉康主体性理论主体“缝合”的幻象及其不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尝试说明当代马克思主义语境下主体建构的三条思路:从主体的文化寻找来重建交互主体的位置,从主体的语言构造来发现作为无意识的主体与作为语言的主体之间的同构关系,从主体的价值立场来论证主体的欲望生产及理性辖域之间的伦理化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拉康主义 主体性 文化重构
  • 简介:拉康认为主体的欲望在三界拓扑图上展开,在人的一生中,欲望处在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认同与自恋、凝视、异化与自我确证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主体的欲望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也共同揭示了主体欲望的复杂本质。

  • 标签: 拉康 欲望理论 认同与自恋 凝视 异化与自我确证
  • 简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指出技术主体的虚无本质,技术主体异化的动力——欲望,技术主体异化的技术话语结构,技术主体异化的两个阶段:镜像阶段和俄狄浦斯阶段,最终得出异化的技术主体“他者”这一根本性的结论。

  • 标签: 拉康 技术 主体 异化 他者
  • 简介:从其精神分析伦理学的立场出发,拉康对边沁功用主义伦理学进行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拉康认为在伦理学的现代转向中,边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并非"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而是这一原则的语言学基础:"虚构理论"。按此理论的理解,幸福与善好是人类基于语言所进行的一种必要的虚构,它已完全丧失其在传统伦理学中的实在论基础。由此,边沁的功用主义既实现了同传统伦理学的形上学基础的决裂,同时又开创了从语言学维度对伦理学进行反思和建构的方向。

  • 标签: 断裂 虚构 幸福 快乐 善好
  • 简介:拉康镜像理论的构建受惠于很多人,但是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弗洛伊德、黑格尔和索绪尔。他的理论是在运用黑格尔、索绪尔的方法论对弗洛伊德的观点继承、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镜子阶段"是镜像理论的主体,拉康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镜像理论,而"ISR"三界域理论是对镜像理论的拓展,使镜像理论与人类学联系起来,从而拓宽了精神分析的视域。

  • 标签: 镜像理论 “ISR”三界域 无意识学说 能指与所指
  • 简介:在现代社会中,拉康的主体理论对于人们认识"主体"这一概念的影响可谓是颠覆性和开创性的,尤其他的镜像理论影响更是深远。基于想象界的镜像阶段的主体只看到自我虚幻的统一性,将他人误认为自我从而成为一种异化主体;而进入象征界的主体则能够认识到主体与世界的分裂性,承认自我根本上是一个他人。昆德拉小说中的无知者与清醒者两种人物形象恰恰是异化自我与认识自我的真实映照。

  • 标签: 拉康 昆德拉 异化主体 认识主体 自我
  • 简介:〔摘要〕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加之阅读理念越来越强的时代大背景下,可以为推动民族文字信息化发展,结合团队专业知识,从而简单设计了一款藏文阅读APP软件——宗拉康。宗拉康APP可供全新的阅读体验,有效解决阅读成本和时效性的问题,立足藏区实际情况,做出长远的、创新性规划。论文简要地给出了软件的设计需求分析、系统结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开发优势及其重要性与意义。希望可以通过引进创新性的阅读方式,使宗拉康APP对藏族文化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 标签:
  • 简介:人格、自我、主体的颠覆与建构是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问题之一.拉康认为婴儿通过他者的镜像形成自我的确认,在误认中建构起自我的想象界,自我即他者;在后期研究中,拉康从语言研究入手,认为自我只是一种症候(symptome)性的存在,使自我呈现出新的解构趋向.

  • 标签: 拉康 镜像 自我 他者 语言
  • 简介:摘要本文简述法国精神分析家拉康对中国文化与汉字的研究,着重指出拉康曾提示人们注意汉字的独特性,汉字的书写特性。中国的实践材料也映证了拉康的启示在中国的精神分析实践,不仅要注重言说,也要注重书写。

  • 标签: 拉康 精神分析 汉语 书写
  • 简介:文学的"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可以从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角度分别加以理解,但二者往往是同时存在于文学之中并进而生发复杂的文学、文化、历史与社会的动态关系与效果。针对当前文艺学界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争辩,以精神分析学作为文艺学方法论的重要组件,以拉康、阿尔都塞和齐泽克的思想为基础,可以构成一种对文学的"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之间关系的阐释的独特路径。

  • 标签: 文学 审美性 意识形态性 拉康主义 精神分析
  • 简介:有关多丽丝·莱辛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中的玛丽的悲剧根源众说纷纭。拉康的主体理论揭示了人在其主体形成的过程中经历的两次"异化"。运用拉康的主体理论,通过对玛丽自童年开始一系列不幸经历的剖析,探究造成其悲剧的原因。对"镜像阶段"所形成的"理想自我"的追寻导致了玛丽主体意识的萎缩。拒绝接受"父亲之名"使她更脱离现实世界,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 标签: 拉康 镜像阶段 自我 他者 《野草在歌唱》
  • 简介:拉康的镜像阶段意味着主体建立的时刻及之后的不断重建。镜像阶段的观念与其主体结构论存在直接关系,体现出了拉康主体特有的结构模式。镜像阶段指证了主体由实在界的欠缺到象征符号的整体显现这一基本局面的形成路途,也构造了主体确认的精神仪式的原型。拉康在研究镜像时,把焦点凝聚在想象界上。另一方面,拉康向我们提示了主体存在的视觉基点:世界的可见性被规定出来。他指明语言关系移位的全部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觉感官。而镜像阶段的视觉涵义与其观看的机制,已被广泛移植至绘画、摄影、电影与幻想的神话等。人要重构自我主体都须设立一个镜像,视觉的、语言的、梦境与幻念的不一而足,但首先是视觉的。

  • 标签: 拉康 镜像阶段 镜像 视觉 想象
  • 简介:随着危机的日益消退,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旅游成为人们暂时摆脱压力,放松心情,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随着产业的壮大,旅游也日渐丧失了它独有的特性,成为人们彰显地位、提高声望、展示能力的工具。通过拉康他者理论对旅游者之旅游动机进行分析,得出一个沉重的事实:人们的旅游行为却是在为别人的欲望买单。

  • 标签: 拉康 他者理论 旅游动机问题 解读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拉康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综述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从弗洛伊德到拉康思想中的继承和变化。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象征父亲这一概念的延伸,这构成了拉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全新理解,也构成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成分之一。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