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总结抗菌注射使用时,正确选择溶媒,给药途径,用药间隔,合理用药几个常见问题,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标签: 抗菌药物注射剂 溶媒 给药途径
  • 简介:目的对我院手术科室抗菌的使用进行调查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并提出合理使用抗菌的建议。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我院“住院药房管理系统”手术科室抗菌注射使用原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手术科室使用抗菌注射共9类33种,金额561.82万元,以B-内酰胺类和硝咪唑类为主,用药频度排在前20位的头孢菌素类有7种,头孢孟多居首位;用药频度前20位的药品日费用在0.55~248.96元,在100元以上的有5种;骨二科用药比例最高;耳鼻喉科选药档次较低。结论我院手术科室抗菌整体使用结构基本合理,但部分科室存在选药档次高、用药不合理的现象,部分品种使用不规范。医院应加大监管力度,对抗菌应用合理性进行重点分析,对价格昂贵且用药频次高的品种要重点跟踪监测,规范手术科室抗菌的应用。

  • 标签: 抗菌药物 用药频度 手术科室 金额排序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合理用药中控制门诊抗菌注射给药间隔的意义。方法以我院2015年8月11日至2017年2月20日注射抗菌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完全随机原则,将其均分为两组。一组采取常规临床处理(对照组),另一组予以给药间隔控制干预。观察两组用药合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给药间隔合理概率为96.77%,相比对照组的87.10%明显更高,P值小于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仅为6.45%,较对照组数据(20.97%)而言明显更低,P值小于0.05。结论针对注射抗菌门诊患者,合理控制给药间隔,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合理用药 给药间隔 门诊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菌分级管理对门诊抗菌应用的影响。方法对我院门诊抗菌实行分级管理,记录干预前后抗菌的使用状况,并根据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我院门诊抗菌实行分级管理干预后抗菌使用率由原来的75.6%下降到56.4%,人均抗菌使用频次也由(21±0.2)次减少到(15±0.61)次;人均抗菌的费用也有所减少;在特殊类、非限制类、限制类抗菌使用频次也比干预前要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菌分级管理对门诊抗菌应用有巨大的影响,它的实行能够减少抗菌的不合理应用,提高门诊对抗菌的合理应用。

  • 标签: 抗菌药物 分级管理 门诊 应用 影响
  • 简介:摘要中药注射间的配伍使用,目的是想充分发挥各药药效,起到协同作用。然而不科学,不合理的联合配伍后混合液热原与不溶性微粒递增、稳定性下降,这种变化会导致药物变性失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收集部分临床常见的中药注射不合理配伍现象,分析其联合应用产生不良反应原因并采取措施,是解决中药注射合并用药时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措施。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稳定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注射抗菌配制方面的咨询问题,提高药学的服务质量。方法:对四川省妇幼保健院2009年8月—2011年8月的涉及注射抗菌的配制咨询进行分析。结果:医护人员对β-内酰胺类抗菌的咨询例数最多;内容主要涉及药物溶解后放置的时间、输液溶剂的选择及抗菌给药间隔问题。结论:通过药物咨询增强了临床合理配制注射抗菌,同时对临床药师也是良好的宣传。

  • 标签: 咨询 注射用抗菌药物配制 临床药师 分析
  • 简介:摘要细菌对抗菌的耐药性已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医疗危机,最终出现了无法用任何普通抗菌治疗的多药耐药细菌。因此,迫切需要新型抗菌增效,使细菌重新恢复对抗菌的敏感性。本文旨在对新颖的抗菌增效方法及其背后的机制、临床实验数据及疗效、药物研发管线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抗菌增效的认识。

  • 标签: 抗药性,多药 增效剂 外膜透化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外排泵抑制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抗菌分级管理对医院抗菌使用的影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5月期间出院患者1000例的病例资料。其中实施分级管理制度之前的患者500例,实施抗菌分级管理制度之后的患者500例,对比分析抗菌分级管理制度实施前后医院抗菌使用情况。结果抗菌分级管理制度实施后,我院抗菌使用率、人均使用频率及人均抗菌费用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抗菌进行分级管理能够有效控制抗菌滥用行为,合理指导抗菌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推广价值大。

  • 标签: 抗菌药物 分级管理 使用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科(各病区)、分品种控制抗菌使用强度促进医院抗菌管理。方法回顾我院2012年1—12月和2013年1—12月抗菌使用强度变化。根据医院分科分品种控制抗菌使用强度前后一段时期抗菌使用品种、数量、时间,以各临床科室为单位分别对重点品种(使用强度排名前十、尤其是运用二联、三联抗菌品种)进行抗菌使用强度监测,并计算出各科室抗菌使用强度作前后对比;相同方法计算出全院抗菌使用前度,并作前后对比。结果全院抗菌使用强度由2012年的57.12DDDS下降为目前的41.1DDDS,使用强度下降26.02DDDS。结论分科分品种控制抗菌使用强度可有效达到控制、干预目的,促进我院抗菌管理。

  • 标签: 抗菌药物 使用强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抗菌专项整治活动对我院抗菌临床应用的影响。方法:通过收集我院 2013年和 2014年抗菌使用的各项数据,并选取使用排名前 5的抗菌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两年各项数据的对比分析,了解到 2014年抗菌的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相比 2013年都有所下降,且 P< 0.05。同时在注射和口服抗菌种类和 DDDs上也呈下降趋势,并控制在卫计委规定的标准指标内,使用频率最高的抗菌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对患者身体伤害最小,预防感染效果最佳。结论:我院的抗菌专项整治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有效的抑制了抗菌的使用量,让其使用更加规范合理,整治效果显著,还需要继续专研,持续改进,加大抗菌临床应用的管理,确保患者合理用药。

  • 标签: 抗菌药物 专项整治 用药频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急诊抗菌使用情况,促进急诊抗菌用药的规范合理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调查我院从2013年1月到2014年7月急诊患者病历及处方,对急诊药物使用处方,急诊抗菌使用及急诊抗菌输液的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我院经抗菌临床使用干预后,急诊抗菌使用率及抗菌输液使用率均显著下降。结论我院抗菌整治取得了有效成果,整治后抗菌使用均合理。

  • 标签: 抗菌药物 抗菌输液 抗菌药物整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抗菌管理对抗菌合理应用的影响。方法:我院2022年7月抗菌应用中开展抗菌管理,随机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150例应用抗菌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抗菌应用期间是否开展抗菌管理分为对照组(75例:常规用药干预)与实验组(75例:开展抗菌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药物管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抗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2.67%)以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4.00%)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接受抗菌治疗患者临抗菌管理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不合理用药发生率。

  • 标签: 抗菌药物管理 抗菌药物 临床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归纳和总结中药注射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结合临床制定预防对策。旨在加强中药注射的知识和临床应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建议建立中药注射不良反应的监测机制,树立早发现,早防治,早救治的原则,强化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正确认识,以加强中药注射使用的安全性。

  • 标签: 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防治
  • 简介:摘要所谓中药注射,是指综合运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萃取技术,提取中药或天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制成的可供人体注射用的药剂,有无菌粉末、悬浊液、溶液等多种形式。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药注射应用于临床治疗,有必要提高中药注射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用药的安全性。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了解药物效应的物质基础,从而实现中药注射的高效利用和工艺优化。本文分析了中药注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从理论成果、物质基础和相互反应三个角度阐述了重要注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进展,以推动中药注射的科学化应用。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药物代谢动力学 物质基础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0-0118-01
  • 简介:摘要归纳和总结中药注射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结合临床制定预防对策。旨在加强中药注射的知识和临床应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建议建立中药注射不良反应的监测机制,树立早发现,早防治,早救治的原则,强化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正确认识,以加强中药注射使用的安全性。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药物不良反应 防治